在地球上人迹稀少之处,热带雨林植被呈环状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卨温、高湿地区。(见图中黑色部分)。但是随着农业、牧业、伐木、开矿和筑路业的日益发展,已经大大减少了它们的实际分布区域。

在中部非洲和亚马孙河流域,大片的雨林地带仍处于原始状态,但在西非、南亚和加勒比地区,大部分雨林区已经基本受到破坏。

据1980年,美国全国科学院估计,热带雨林受破坏的面积每年达2000万公顷(约合5000万英亩)。世界野生基金会指出,雨林的面积正以每分钟25 ~ 50英亩的速度在减少。两个联合国机构在1982年的一份报告中也认为每年减少的雨林面积达750万公顷。

上述估计的差别较大,主要是由于判断的标准不同,对生物学家来说,雨林遭受破坏既意味着由农业、牧场及植树引起的原始森林的改变,也包括有选择的伐木及轮换耕作引起的生物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变化。对森林保护者来说,破坏雨林就是砍伐森林,即砍去所有的树木。

目前,世界范围内热带雨林状况概貌,分区分国如下所叙(见下图):

7

南美洲

巴西:拥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除了亚马孙河流域南部边缘地区和东部地区外,基本保持原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西部受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秘鲁:广大的地区覆盖着未受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但新开拓的农田面积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内将逐步增加。

哥伦比亚: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为森林所覆盖,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地区,部分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这里开发森林的趋势有所减缓。

委内瑞拉:在南部大片土地裸露,北部的少数林区受到严重砍伐,已成为牧场或农田。

圭亚那:大部分人口聚居在沿海地区,所以对森林的威胁极少。

苏里南:大部分国土为原始雨林覆盖,许多地区由于辟为公园和保留地而受到了保护。

厄瓜多尔:太平洋沿岸的大片森林现已不复存在,由于石油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蚕食着厄瓜多尔的亚马孙地区的雨林。

法属圭亚那:大部分人口聚居在沿海地区,所以对内地的原始森林几乎没有影响。

玻利维亚:目前大规模地开发森林尚未进行,但政府已着手筑路、造田及经营牧场。

加勒比地区

由于稠密的人口所造成的过度开发,使从前的大部分海岛森林已只留下残迹,仅少数森林地带得以幸免,例如:多米尼加共和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波多黎谷岛上面积为104平方公里的美国国家森林受到保护。

墨西哥:蜂拥而至的垦殖者、木材砍伐者以及牲畜饲养者使该国南部与危地马拉接壤的最后一部分雨林地区受到了破坏。

中美洲

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地峡,由于畜牧业发展迅猛的势头,使原始森林面积锐减,至今已减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少数森林分布在危地马拉东北部的佩腾(Peten)地区、洪都拉斯东部的莫斯基托(Mosqaitia)森林、尼加拉瓜东部的部分地区、伯利兹的南部、哥斯达黎加的国家公园以及巴拿马的大部分。

非洲

扎伊尔:拥有非洲最大的雨林(几乎为世界雨林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现在部分雨林已不是原生林了。南部部分林中空旷地是由于农民的刀耕火种所造成的,但广大地区还未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破坏。

加蓬:几乎全境都为森林覆盖,开发工作刚刚开始。

喀麦隆:广大的森林区因木材商的砍伐和农民的刀耕火种式的开垦而造成大面积的破坏,以该国西南部地区尤为严重。

刚果:在遥远的北方及中部地区森林仍未受破坏,而南方部分地区已出现了砍伐森林。

象牙海岸:本世纪初拥有的原始森林的70%以上现已受到砍伐,剩余的在未来十年以内还可望生长,但是木材砍伐的需要很迫切,林业工人在日益增加。

利比里亚:由于轮流进行砍伐,仅有相当少部分的原始雨林得以保存。

中非共和国:雨林分布在南部地区,由于人口少,故而对木材的需要量也少。

尼日利亚:大部分林区因受到稠密人口的破坏,已被砍伐了一个世纪,仅南部小区域仍有森林保存,但不久也将有待开发。

塞拉利昂:仅剩极小的森林区未受砍伐的破坏。

赤道几内亚:全境几乎全部覆盖森林,但其中少数地区预计要受损伤。

加纳:仅少数或没有处女林得到保存,而有一半是在最近25年内为林业经营者砍伐消除的。在西南部存在残余森林。

几内亚:仅在西南部仍有小区域雨林覆盖。

贝宁: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原始森林仍存在,但是由于人口日益增长的强大压力,使林区受到破坏。

安哥拉:少量的雨林集中在北部地区。

马达加斯加:大规模的刀耕火种式的耕作方式,仅有东部零星雨林区仍得以保存。

南亚

印度:沿着西部山脉和安达曼群岛上的零星森林区,由于无地的贫困、林业经营者和经常性的砍伐而受到破坏。

孟加拉国:分布在吉大港地区的狭长的雨林带,受到山区土著居民的过度砍伐。

斯里兰卡:分布在西南部和中部的小片森林地带,因砍伐和刀耕火种式的开垦受到很大破坏。

东南亚

中国:沿着南部海岸生长的雨林受到严重破坏,只有少数地区得到保护。

印度尼西亚:具有亚洲最大的雨林(约为世界雨林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大部分已遭砍伐。木材生产在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增长了六倍,农民和移民定居者的活动也使广大森林区日趋缩小。

马来西亚:半岛上三分之二的低地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改为油棕和橡胶种植园,婆罗洲的广大林区也已受到砍伐。

巴布亚新几内亚:基本上为未受破坏的雨林所覆盖,许多地区连木材采伐公司也难以到达,北部沿海小区域森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砍伐。全国半数人口为林业经营者。

菲律宾:目前所剩的雨林面积已不到30年前的三分之一,但大木材公司仍在继续砍伐。农村贫民造成的毁林现象也相当严重。

文莱:境内绝大部分为雨林覆盖,并且大多未遭砍伐,石油税收的收入解除了把木材作为外贸货源的压力。

在印度支那地区只有一些小块森林得以保存下来,主要集中在泰国的最南部,缅甸和柬埔寨的南部以及越南湄公河平原的部分地区。

澳大利亚

原始雨林的残存部分仍分布在昆士兰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他的低地森林受到伐木业、糖业、矿业及乳牛业经营者的严重砍伐。

太平洋岛屿

雨林分布在斐济的东南边,大部分林区分配给了木材公司经营。所罗门群岛上也有约四分之三的地区是森林,大部分地区难以开发砍伐。

丰富多彩的南美洲热带雨林

正当黎明第一束光线来到之前,林中众鸟开始了大合唱,不协调的啸声充满了寂静的空中,就像响起了起床号,随之,一阵艳绿色的曙光,犹如微小的蜂鸟时隐时现。

热带雨林蕴含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地球上至少三分之一的生物就生活在这个复杂的聚居处,其中只有一部分已得到了学科命名。在一英亩见方的土地上,粗略地看一下就可找出十倍于最大的温带森林中的树种。亚马孙地区植物的种类数已超过40,000种以上。

在如此多样性中,热带雨林的生物,经过多年的演化,已适应了特殊的生态环境。长舌花蜂已进化到能恰当抖动飞行肌来产生使野牡丹科开花植物迸发出花粉的振动频率。蛛猴通过不断使用其灵巧的能卷缠而抓的尾巴,在树枝间摆动而行,相当于获得了一只“第五个手”。而三趾树獭能很好地生活于树冠之巅,却几乎不在地上行走,借助其有力的利爪,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倒挂在树枝上,雌性树獭甚至能在茂密的树枝上分娩。

科学家们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原始特征保留地的热带雨林,现在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农民们有朝一日会转而求助于野生的食品作物,如以咖啡来抵御传染病或虫杏。工人们会到雨林里来开拓生物化学方面的奇迹,例如古巴香胶树,它能天然地生产一种性能类似柴油的液体。

热带雨林的多样性还在于它们是相当的脆弱。由于没有二个林是相同的,甚至同一森林也没有相同的部分,因此,即使一小块地区的破坏,也将导致无数种类生物的毁灭。

非洲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层

热带雨林里的生物,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汇集在一起,就可发现,在这一生物层的王国里,各自处于一种特殊的环境,每一层都有其自己的生存带。在大树的顶端,疾风撞击着栖生的小猴子,而蝴蝶却毫不费力地在平静黑暗的林中地面处滑行而过。仅仅相距135英尺,它们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在最高大树木的树冠顶端,得到了最多的光照、热量、降水,也受到了最火的风害。啄木鸟在这“突生”层里啄食害虫;而黑白相间的疣猴准备以自己的毛尾巴作舵,跃向空中。

在巨大树木的下面,分布着第二层树林,其宽阔的树冠常常相互交错重叠,形成一个森林天蓬,雨水通过树蓬渗滤而下,在顶部最为潮湿枝干以下,形成了一个悬挂着兰花、凤梨、蕨类植物和其他植物的花园,它们的根部是从不接触土壤的。树蛙和黑猩猩就住在其间,它们在草木中开路和筑窝。

第三个生物层,所谓“下层”,生长于树蓬之下,它的顶部四处伸展以觅取难得的阳光。大猩猩有时光临这里,寻找可口的食物;而蟒蛇则耐心地等待食物的到来。

在热带雨林的底部,一线暗绿色微光笼罩地面,这里有大象穿行于高大树木躯干的树基根部之间;白蚁吞食着地面薄薄的正在腐烂的树叶层。空气宁静,湿度甚高,蝴蝶无声无息地到处飞行。

[National Geographic,198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