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10日~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干部智力开发中心于贵阳市联合召开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各省市2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现选择以下论文摘要以飨读者。(史维)
战略研究中的悖论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彭仲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周学青)
战略研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笔者试图从七个方面来剖析战略研究中的矛盾现象。
(一)战略研究的出发点:决策者的价值观还是研究者的价值观。
战略研究是战略研究者与决策者的统一体。而研究者与决策者有不同的价值观。这就造成了对战略决策的不同评价标准。个人真正的价值观往往与其宣布的价值观不同。由此可见,战略研究中存在这样两个矛盾:一是战略研究者与决策者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矛盾。二是决策者宣布的价值观与其真正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二)时间尺度:长期效益还是短期效益?
战略研究者着重系统发展的长期效益,而决策者由于任期较短,加上对决策者政绩的考察往往有立竿见影的偏颇。因而,战略研究讲究的长期效益与决策者要求的立竿见影的短期效益不可避免地会有矛盾。
(三)可行性:经济技术上可行还是政治上可行?
政治可行性是指战略被接受和被贯彻的可能性。这种可行性要受政治环境、国家政策、决策者的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决策者的更替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一是暂时性,二是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
(四)战略研究方法:理性分析还是超理性分析?以前的战略研究主要采用逻辑推理等理性分析方法,而忽视了对系统中超理性因素如判断能力、直觉、隐含的常识、创造能力的超理性分析,认为采用超理性会降低战略研究的科学性。其实则不然。
(五)系统边界:局部最优还是整体最优?
区域发展战略还必须考虑邻近地区的发展战略。因为战略研究是分层次、相关联的。
(六)文化背景:外来文化还是当地文化?
由于战略研究者的文化构成与被研究对象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交叉文化给战略研究造成一种困难。使适用程度和接受程度受到内在的限制。
(七)谁作战略:决策者还是研究者?
由于决策者的时间、精力、知识面以及任期的限制,作为“局外人”对复杂问题往往了解不宽,理解不深。因此战略研究要树立以下六点新观念:
第一:要重视价值分析,这是战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战略研究应对决策者政策的评价提供理论基础。要确定战略各阶段所达到的目标。第三:战略研究既要考虑政治可行性,又要敢于提出虽然超出了当前政治可行性范围但是应该争取的目标和措施。第四:要把理性分析和非理性分析结合起来,重视非理性因素在战略研究中的作用。第五:重视文化融合,旨在帮助转变观念。第六:要在高层战略未具备时,力争用本区域的战略去影响高层战略,并进行对策分析。
战略研究的研究战略
——从秦皇岛看地区战略研究的若干方法论
(清华大学 黎诣远等)
在秦皇岛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我们采用了系统分析的方法,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最后形成了“以港兴市”为特色的《秦皇岛市2000年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战略》。通过研究我们深深感到:要正确地进行战略研究,必须制定科学的研究战略。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个有关战略研究的成败方法论问题:主要有:
(一)战略创新与观念更新:要实现发展战略研究的创新首先要在观念上更新。要打破隐藏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树立经济和商品的观念。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
(二)经济区与行政区:现代经济区是以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以多级城市为依托,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综合体。经济区与行政区虽有密切联系,而且有某种程度的重合,但一个是经济原则,一个是行政原则,存在着如下几个重要差别:一,组织原则不同;二,相互关系不同;三,范围划分不同。
秦皇岛经济区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区,第二层次是所属四县,第三层次是包括京津唐在内的河北,第四层次是三北的广大腹地。
(三)局部与全局:发展战略的全局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大系统。整体不等于各个局部之和。地区发展战略必须服从全国总体战略。依系统论观点,战略研究的理想程序是:首先确定全国的总体战略及其时空分布、然后具体拟定不同层次的地区战略。各层次发展战略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四)共性与个性:地区条件不同,战略也应有自己的特色。要吃透地情、突出个性。“以港兴市”的战略方针就是在秦皇岛最突出个性特点——港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应做到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港市一体,相辅相成。要保证港口建设,服务港口的运输,围绕港口建设临港产业。
(五)定性与定量:战略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定性问题,应该定性地提出问题,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再得出定性结论。围绕战略研究,构造一个能够粗略地模拟经济系统运行的数学模型系统,主要包括几个基本部分。即基本参数矩阵、投入产出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层次分析模型。但必须强调,数学模型不能代替决策,毕竟是战略研究的一种工具。因此模型研究必须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与对策
(华东师范大学 杨东占)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定不发达地区中、长期发展战略,缩小差距,是我们进行战略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一,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包围”已经形成,由于经济的“围攻”、“辐射”与渗透,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催化剂”。其二,经济不发达地区要求发展的内在呼声日渐高涨,攀比效应开始发生作用。不甘现状、力争进取,已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加上自主效应的增强,政策的放开,促成了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紧迫性和实现经济腾飞的现实可能性。
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具有科学性的发展战略,必须要解决战略决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问题。即是要有理论上的正确指导,又要有对区情、地情的详细了解和如实把握。不发达地区分布面广,历史条件、不发达程度与原因,地理环境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但缺少高技术,加工能力差,尚处粗加工阶段。人、财、物浪费严重。仅靠原斜的输出,经济效益极低。(2)交通不便,内外交流不畅。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封闭隔绝状态未有彻底改观,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文化落后,更严重的是观念陈旧,尤其是领导观念落后于现实。文化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商品观念与经济头脑。(4)人才奇缺,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缺乏,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与适应能力差。
实现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目标,逐步完成由不发达向发达的转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为此应该采取如下的战略对策。
(1)推进生产力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正确处理农轻重与其它行业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借中心城市为依托,确定适当的发展基数和产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宏观调控能力。(2)要依据经济规律、自然条件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主动积极地开展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技术资金,打通联合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化。(3)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立足本区,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产品,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优化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产品的商品化进程。(4)从经济联合的可能性出发,制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开阔视野,打破人为分割的僵化观念,扩大联合程度,实现专业化协作。开展多层次、多系统的联合。克服各自为政的弊端,拓开经济发展的渠道。为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5)教育是立国之本。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加快人才培养与教育进程,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地区文化素质,为未来经济腾飞提供后续力量。这是制定不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战略对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云南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报告(摘要)
(张霞 熊清华)
一、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根据云南的省情和食品工业的现状。我们认为,要使云南食品工业将来有一个持续性的较大发展,必须确立这样一个战略指导思想、即:充分发挥食品资源的优势、全面发展食品工业;努力满足省内需要,大力开拓省外和国外市场;把食品工业作为振兴云南经济的突破口,努力把我省建设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全国食品工业基地之一。提出这样一设想主要是因为:
1. 我省食品资源丰富,有发展食品工业的良好条件,但开发中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是:烟、糖、茶的产值在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中占了绝大部分;城市食品工业所占的比重大,农村食品工业所占的比重小,并且一些新兴食品起步晚且步子不大。所以,要注重全面发展食品工业。
2. 食品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的发展将带动相关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因此,应该把它作为振兴云南经济的突破口。
3. 将我省建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全国食品工业基地之一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我'们有着丰富的食品资源和一定的基础。
二、战略目标、步骤和战略重点
我省食品工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根据“需要——可能性”方法预鲜,我省2000年食品工业产值的目标为156亿元。在1980年14亿元的基础上翻3 ~ 4番,人均产值达392元。
我省食品工业的战略重点是:1. 要大力发学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2. 大力发展粮食复制品工业。
三、战略措施
(一)根据生产力的要求,随时注意研究制定能够促进食品工业大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
(二)切实抓好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生产能力。1. 要按照所制定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2. 要采取多种形式,放手从县外、省外、国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3. 省内机械工业要大力发展食品机械。4. 技改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和挖掘企业自有资金;国家和地方财政也要大力扶持。
(三)大力培养人才,加强食品科研。
(四)建立食品原料基地,抓好食品基础原料加工。就全省来说,要围绕重点发展的卷烟、食糖、茶叶、粮食制品、食用香精、热带亚热带水果、乳制品等建立基地。建议在滇东北、滇西北等建立一批畜牧业基地;在德宏、西双版纳、保山、红河、临沧、思茅等地建立甘蔗、茶叶、香料作物基地,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建立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基地;玉溪、楚雄、曲靖、照通、大理等地的一些县应成为烤烟等经济作物基地。
(五)积极开拓省内市场,促进食品工业发展。
(六)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食品企业,乡镇食品企业和食品专业户、新的食品联合体。
(七)加强对食品工业的领导,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大城市空间发展观念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重点(摘要)
(上海市国土办 陈荣堂)
在研究、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时,应该明确考虑到四个地域结构层次:一是全国;二是流域;三是经济区;四是省、区、市域。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结构,较之省内有其特殊性。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中心点是要研究老市区的改造和“消肿”,使城市布局结构合理化。而要进行老市区的改造和有效地“消肿”又必须要把疏散老市区和积极开发建设新区结合起来。那么,老市区疏解、新区建设必须要遵循哪些原则呢?我认为要树立起五个观念:
(一)要有人口发展趋势和对策的观念。应该对人口规模及其构成,人口一、二、三产业分布变化趋势,人口和劳动力在地域间的变化趋势,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速度和规模,横向经济联系发展后对城市人口的影响等,特别是要对老市区人口的规模和密度进行定量的研究和测算,以便在新老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城市容置进行协调和修正。
(二)要有城乡一体的观念。大城市规划和布局结构,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品要求,把中心城,卫星城和农村的乡镇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郊区和城市各个部门要以城镇为据点,从现状出发,研究乡镇经济区划与分工,明确城镇建设的性质、规律和发展方向,创造条件,积极接纳市区的扩散。
(三)要有国土资源的观念。一个地方的区域功能大致可由三个因素来决定:一是自然资源;二是劳动资源;三是经济条件。制约今后上海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自然资源的因素是土地和水。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中要研究全市用地结构和城镇容量,依据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分珍惜和发掘土地资源。
(四)要有综合开发的观念。城市规划就需要放在规划系列中更高一个层次——国土规划中加以统一研究。大城市规划,一要结合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二要同时研究交通、电力、通讯、商业网点、教育、文化和供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五)要有地域观念。新区的建设可考虑冲破部门或行政(省界、市界)的分割,按地区(超出本市范围)或流域来搞城市规划,可以取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
从以上观点出发,对上海市发展的战略重心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认识:
(一)解决上海城问题主导的因素是人口。上海市区每平方公里人口19,889人,中心城每平方公里达4万人。克服上海市“膨胀”出路是:扩大城市占用土地面积,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二)三个疏解方案。市区如何疏解,目前全市意见相对集中的有三个方案,即:北上——江湾五角场方向,东进——开发浦东,南下——出漕河泾经吴经、闵行一直到金山卫。
北上地域狭小,无法担负上海目前疏解人口的重任,更无法适应上海市长远利益和需要。浦东国土人口容量不大,缺乏城市自身发展的经济动力和交通条件,而上海市的发展,需要人口容量大,疏解人口方便,到2000年能够发展的空间。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重心应该南下,因为,无论从建设腹地、从国土资源扬长避短开发利用的角度,无论从制约新区开发建设的两个关键问题资金投资效益和交通条件看,南下方案都要优于其他地区。
大理白族自治州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摘要)
(大理州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在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从大理的州情出发,是研究本州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大理州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现状:一是数量少;二是素质差;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四是管理人才缺乏。经济不发达,科技上山的外部条件没有改善,科技投资不足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大理州的经济实力、科技能力和资源特点、社会环境条件出发,提出我们的科技发展战略是:发展传统技术,大力开发适用技术,重视先进技术的成果引进,使引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紧密结合,形成多层的技术体系。大理州的科技发展,在本世纪内,将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七五”期间,主要是打好基础。要尽量满足农、牧、渔业的发展,开发本地资源和发展加工业对科技的需求。第二阶段是“八五”和“九五”期间,科技工作要有较快的发展。
今后十五年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将放在花钱不多,而又对国民经济有影响的方面。可以概括为“一个开拓、两个支持、三个方向”。即开拓技术市场;支持一批“短、平、快”的科技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面向工农业生产的需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协作,面向本地资源,抓好开发性课题研究,面向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适用技术的研究。
战略重点将围绕:一个产业(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二个领域(交通、流通),五个行业(食品、纺织、冶金、建筑材料、机械),三个层次(开放城市大理、集镇与坝区、广大山区)展开。
在地区布局上,把大理州划分为三个层次。大理市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代表本州的先进水平,将考虑工业的发展;各县城镇和坝区,是粮食、经济作物和牧业的依托,有发展加工工业的基础;广大山区过振兴大理经济有很大潜力。今后十五年将按照这一布局,各有侧重的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摘要)
(常州市计划经济研究所 李饮水)
根据全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对照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按对外经济开放区的要求,常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总构思大体是:立足优势,技术起飞,开拓市场,效益兴市,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拳头产品,支柱产业,企业群体,协调发展。
一、拳头产品。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对已是名牌优质、市场畅销的产品要迅速升级换代,翻新品种,加大批量,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和新的优势;正在出现好苗头有潜在优势的产品要加快技术改造,上能力,上水平,陆续占领市场;为今后打基础、积蓄力量的产品要积极组织力量研制开发,尽早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特别要努力培植一批稳定畅销、富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形成工业“拳头”产品群,农业基地群,出口产品群,以产品带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支柱产业。第二产业是常州一、二、三产业中的主体产业,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如此。在第二产业内部,抓住五个支柱产业(即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电子、化工),开拓航空、新型材料、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有计划地发展乡镇企业,构成一个不同层次、有主有次、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产业群落”。并根据市场变化、产品周期及竞争实力,不断调整,保持&理的结构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企业群体。继续以名优新产品为核心,骨干企业为依托,中小企业为助手,组织和深化企业群体,特别要引导城乡之间、加工工业与原材料工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之间、生产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联合,向资金相互参股的更紧密型联合方向发展,创造条件组织若干个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开放式、立体型、多样化、大跨度的多层次联合,实行分级计划单元制,打破条块分割、所有制界限和隶属关系,从优化组织结构中出效益。
四、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对社会事业提出不同要求,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逐步实现五高: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管理工作,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高效率的社会分工协作和服务,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增强后劲,为加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为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过渡创造条件,为人的生存、生活、成任、贡献、享受、发展构筑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