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绿满全球”活动一部分的“1992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国际会议”于1992414日~417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的发起单位是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近百篇论文,现将部分与会专家的论文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_人类既是自然的儿子,受赐于自然:同时又是自然的主人,能够超越、驾驭自然。人与自然的正常关系是既从属又超越,既驾驭又受制。不同的历史道路形成了东西方向迥异的人天观:西方重“天人之分”,东方重“天人合一”。不同的人天观引导着不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人类近代以来现代化的进程基本上是沿着西方唯科学主义道路行进的。科学主义导致了西方近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实现了工业革命、高度发展了生产力,推进了人类现代文明。但是,唯科学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也给人类带来了日益恶化的环境:大气污染、水质毒化、土壤侵蚀、森林破坏、沙漠扩大、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物种减少。大量事实表明自然已向人类发出替告:“人灾”酿成“天灾”正使地球危机四伏。

人类应该面对现实进行整体反思,从人天观上解决人同自然关系的认识问题。在扬弃的基础上,应该把“天人之分”同“天人合一”结合起来作为人类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指导原则,让科学主义同人文主义联姻,以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为目标,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既满足现代人需要又保证人类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计三节:(一)东西方迥异的人天观;(二)自然界对人类滥施的警告:(三)“天人合一”观与人类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混沌理论:人类认识自然灾害的一种方法

王顺义 罗祖德

自然灾害本质上是“人-自然系统”内呈现出的一种无序状态。某些特殊的自然灾害,譬如地震、台风、洪水等等,具有一种混沌曲线的特征。

在人-自然系统中,导致混沌性自然灾害的条件有如下四种:

1、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作用源加上非线性关系。譬如,“周期性变化的大尺度大气环流”、“越赤道气流”和“大范围内的气压下降”,这三个相互作用源,加上“沿雨带洋面能量通量的非线性增加”,便导致了台风灾害的产生。

2、系统中某些变量的周期性解变得不稳定。譬如,在全球性气候的大尺度变迁中,由于影响气候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随机涨落性,因此冰川态和最佳气候态的转变始终含有随机因素,并且没有完全固定的周期性,即周期解不稳定,这时整个全球气候系统在宏观大尺度年度的变迁就变得不规则,呈混沌的特征。

3、周期性扰动作用于非线性项。譬如,由于暴雨是一种周期性扰动,下游河川的地表径流流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这两个因素便导致了洪灾的出现。

4、控制参量超过临界值,导致周期倍增。譬如,虫灾的发生呈不定周期的混沌态特征,其成因就在于害虫增长率K超过了某一临界值。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减灾防灾的如下原则性措施,在人-自然系统中我们应该:

1、减弱某些非线性机制;2、隔离某些相互作用的子系统:3、控制某些关键性参量的变化;4、提高(或降低)某些重要量的临界值。

从建设三峡工程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

朱荣林

建设三峡工程的目的,在于获得工程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人们关心的是,工程一旦建成,会否破坏生态平衡、进而成为三峡以下流域所及广大城乡的巨大灾害隐患?本文提出若干设想与建议。

一、应当从整体观念出发,去认识生态效益,规划三峡工程。

长江流域是一个整体,因此,三峡工程不能就三峡论三峡,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当把三峡纳入整个长江流域的开发规划之中,把三峡放在一个适当位置上,此其一;其二,开发三峡,开发长江流域、牵涉到国家管理体制,牵涉到各省市地区和各行各业的局部利益,这就同样需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商定方针政策和法制法规,以统一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其三,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技术、社会最发达地区,是潜伏着巨大生产力的地区,对于开放开发浦东来说是一个纵深地区,如同深圳的珠江流域那样,且大大胜过珠江流域,因而开发治理长江流域又必须是开放型而切忌封闭型,要打破自我封闭,放眼全球,集世界之最佳成果为我所用,以达到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最终目的。

二、三峡建设应当向全民集资,向全世界开放。

应当根据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在规划实施开发治理长江流域的过程中,把所属工程、项目商品化。国家的主要职能是计划、规划、行政管理和通过经济核算,实行宏观调控。在国内,集资不搞国家封闭型,应向全民开放,向全民集股集资;在国际上,应向全世界开放,吸引外资、利用外资。

根据以上设想,具体对策如下:

一、全国人大应制订关于开发治理长江流域资源的基本法,其中包括开发治理的基本方针政策,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职责、编制、运行程序。

二、根据基本法制订开发治理长江流域的总体规划,再根据总体规划制订单项专业规划,三峡工程可列为重点专业规划之一。

三、根据基本法,必须设置具有国家级的开发治理长江流域的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管理局。

四、许多可办的事,应马上就干,不应坐失时机。对三峡工程的认识应当充分注意下述情况:一是从三峡工程的提出、争论以及被世人瞩目的程度,该工程永远无法回避,回避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唯一出路在于减少风险,减少危害,化弊为利,创造条件促其健康上马;二是三峡工程不管是今天上马,还是下一个世纪上马,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之目标,都必须老老实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必须保持冷静头脑,以整体观点、系统观点和协调发展的观点确定方案、制订规划、指导工作,决不能行为短期化和本位化,贪方便、走捷径,否则会遗恨千古;三是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从生态环境无国界的观点认识问题,也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指导思想出发,完全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向全世界招标投标,不仅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而且引进“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这样,也许可以解决我们在争论中所涉及的诸多难题,从而使我们世代人多年的梦想成为现实。

二十一世纪上海绿化的设想

严玲璋 吴振千

基于上海的地位、自然条件、城市环境,上海绿化既需要又可能实现现代化。目前,市区绿化人均公共绿地仅1.06 M2,绿地覆盖率为12.7%。其特点是,市区绿地较郊县多;市区绿地多分布于东北、西部、西南边缘地区;绿地组成中专用绿地占2/3以上。上海绿化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特别是郊县沿海滩涂及路边、河旁、宅前、宅后等。对21世纪上海的绿化,提出更新观念、加快郊县绿化、保护好现有生态系统及浦东新区绿化规划等设想。

上海21世纪的绿化目标应是:建成绿树成荫的花园式城市。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这一点对上海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传统的观念认为城市绿化只是一种美化和装饰,在城市建设中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事实上,绿色植物的功能远远超过了这个范畴,它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依托。

(二)浦东新区绿化规划。目标是:在发展经济,开发开放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使之成为绿地布局合理、空气新鲜、安静舒适、绿树成荫的花园式新区。

(三)营造防护林带,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沿海滩涂营造防风林带以防风灾。

(四)郊县绿化应以更快的速度迈进。

(五)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系统。

(六)市区的绿化要以生态原理为指导。

“天人合一”与中国生态园林艺术

白多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不少中国园林艺术中,尤其是在几乎全部生态园林艺术中,可以说是功大于过的。它帮助人们树立了较为合理的、理想的环境美的观念,值得人们对自然环境只作有限度的,符合客观的美的规律的开发和利用,有不少还帮助了新的生态环境的形成,而不是过度的、唯利是图的滥加开发和只顾眼前,遗患后世的任意改造。“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作用与它在哲学史上的作用有同也有异,它不是臆造出来的某种抽象观念,而是园林艺术史的一条重要的客观规律。生态园林艺术只是“自然-社会”这一大的“天人合一”系统中的一个“生态-艺术”子系统,主客观统一的子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艺术品。为了保持生悉园林的质的规定性,主观必须为客观的“天人合一”所统一。而作为具体的历史文化现象,生态园林艺术事实上又有许多不尽相同的表现,可能向不同方向发展,我们只能用哲学去概括和指导它,而不能用哲学去限定它。

寓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孙曼侠

本论文浅谈了对中国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所采取的一种形式即“寓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并着眼于中国近2.2亿中、小学生,他们是未来的主人,是本世纪末和下世纪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和环境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的高低。本文从提高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谈起,总结了辽宁阜新地区环境教育试点学校的作法,并用实例证明,寓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实际说明了这种教育形式可以达到使学生理解人类和环境的辩证关系并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坚信他们将为绿满全球建设一个美丽清洁的世界而付之于行动。

论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陈予群

城市生态经济理论是新兴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应用特点。本文扼要叙述了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从而着重提述解决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性、必要性,以及协调发展原则、标志、综合效益及其协调发展机理分析。最后部分根据城市生态经济理论提示,关于上海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途径的四点建议:1、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制订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2、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和合理布局;3、调整产业结构,防治生态环境污染:4、限制污染行业,促使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建设与决策地学

陈建国

1991年夏中国华东地区的特大水灾告诉我们,政府的行为必须与环境科学,特别是环境地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正是为此,中国政府决定把治理大江大河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这场灾害并不仅仅是由于我们前些年忽视水利建设所造成的,这里包含有纯自然的因素。所以我们和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相对应地提出了“环境建设”的任务。

有时我们为了建设环境却带来环境的破坏,这就叫决策失误。政府领导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缺乏深刻了解,也是造成这类失误的原因之一。这和地学与决策的长期隔阂有关。地学与政府行为息息相关,然而不少政府领导人不懂地学,许多地学工作者不以决策为要务。传统地学是知识地学,现在的区域综合开发研究是咨询地学,它使地学向决策跨进了一大步,但要它只提建议,不干涉政府行为。对于同一问题(如三峡工程),决策者的意识经常受到持不同意见的专家的人数、职务、学术地位等非科学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科学决策,为此,笔者倡导建立决策地学。地学最终应参与决策者素质的提高,成为领导干部培训、考核和选拔的重要科目。

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王观泽 言敏达

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的石化工业,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朝阳工业”,然而,众所周知,石化工业历来是“排污大户”,因此,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个石化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理所当然的是人们关注的课题。

上海石化总厂在生产建设方面取得经济效益是明显的;对于环境问题,建厂二十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采取了各种相应的措施,避免了发达国家石化企业走过的“先污染、后处理”的老路,在认真执行“环保法”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1985年以来,上海石化总厂连续五年被评为总公司的环保先进企业。1987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工厂”称号。

我们的体会是:1.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搞好环境工作的基础;2. 环境建设是搞好环保的重要措施;3. 强化管理、以管促治是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4. 植树绿化、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5. 积极推行“八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就石化地区而言,虽然至今尚能维持比上海市区较好的大气、水域条件,生活区达到市区清洁区的水平,但应该看到,随着30万吨乙烯工程的全面投产,总体污染量会有所增加。总厂内第二热电厂(煤电厂)的建成,每年将增加40万吨煤灰,每天要增加三十多吨二氧化硫,这些给总厂的环保工作带来大量的新课题。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进行一、二、三期工程的环境回顾论证。

宝钢生态园林的实践与探索

汤章其 李国初

宝钢工程于1978年12月破土动工,1983年开始零星绿化,1985年春开始按生态型计划大面积种植。到1991年年底,厂区绿化面积达到391.91万平方米。其中草坪100万平方米,绿篱34万米,栽种乔、灌、花、草300多个品种(其中乔灌木180多万株,花卉木60多万株,行道树1.15万株),主要品种有夹竹桃、珊瑚、悬铃木、女贞、垂柳、鸟柏、海桐、黄杨、竹、樟树等。经过努力,厂区绿化覆盖率现已达到28.52%,人均绿地122.47平方米,均属国家同行业先进水平。

工矿企业的绿化,应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职工身体健康为目的,但在风格上应该有别于公园。宝钢的绿化从实际出发,贯彻“以绿为主,点、线、面结合,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植物造景、尽可能增加绿色植物的覆盖率、选用抗逆品种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同时,在布局上体现现代化大钢厂的特色。因此,宝钢一、二期工程所有的绿化投资,确确实实全部直接用于绿化,没有建造任何楼台亭阁、花架、假山,在选择树种时,落叶树不足20%,目的是要提高绿色时间,增强制氧能力,增加空气的清洁度。绿地中还栽培有近百种草花,使整个厂区在春夏秋冬都有应时花卉。自1989年开始,宝钢又进行了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种植了三万五千棵攀援植物;当爬山虎、凌霄等布满墙时,便构成了一堵美丽的“绿墙”,从而把厂房、仓库、办公楼和周围的绿地协调起来,既增加了美化的效果,又进一步提高了厂区绿化覆盖率。

宝钢厂区内有四个较严重的污染区(焦化区、烧结区、高炉区、转炉区)。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在这四个区都大量种植抗逆性植物。如在焦化区和烧结区,主要种植了抗逆性较强的夹竹桃、珊瑚、女贞、棕榈、广玉兰等,再配置其他抗逆性较强的乔灌木,以吸收粉尘和有毒气体,取得了较好的清洁效果。根据各生产区的特点,还设计了防护林带,把污染区同其他分厂隔离开来,为后几个板材工厂提供了洁净的生产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钢材产品的产量质量,有利于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环境优化:对企业的挑战

(荷兰)JW,芒兹

文章阐述了荷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介绍了国际商会(ICC)对环保工作起的作用;此外着重论述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巴西的联合国环发会议:

今年6月巴西联合国环发会议预期达到下列目的:通过“地球法”;关于生物差异的转化和气候变化的协定;“21世纪日程”计划;有关财政资源;技术转让问题;加强现有机构的地位。

经济和环境:

国际商会对环境和发展政策制定者列述下列原则:

1、经济增长、开发市场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2、稳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统一目标。3、私有成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要素。4、通过市场经济作用达到稳定发展。5、开放策略是稳定发展的关键要求。

技术合作:

市场动力与技术转让、互惠为技术合作之基础、环保是技术合作的组成部分、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合作是至关紧要的,有关技术应当符合有关国家的需求,保护专利和产权。

论浦东新区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汪新野

一、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浦东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索取,而生态保护则要求对自然界最大程度的维护,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两者又必须统一,而且也可以统一。因为,生态环境是开发的前提,又是开发目标的组成部分,是吸引内外投资的重要因素,保护浦东新区的生态环境是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应有之义。

二、浦东新区的生态环境的状况已不容盲目乐观

浦东新区的生态环境,从全市的角度来看,总体上是优于浦西的,但是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大气环境已属轻度污染;水环境,尤其是地表水已呈污染状态;固体废弃物的有毒物近一半未被回收;生活垃圾也已乱堆为患;土壤重金属污染也已出现;噪声也在部分地区超过标准。

三、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基本对策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依法保护浦东新区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浦东新区的土地使用结构、确保新区拥有足够的绿化系统;制订科学的产业政策,合理进行浦东新区的生产力布局;实施慎重的人口政策,控制浦东新区人口发展规模。

应急措施是:控制工业污水排放,抓好工厂废水治理;采取集中供热,加高排气烟囱;合理布局住宅,建立隔声屏障。

控制中国燃煤发电污染的设想

马驰 徐英九

为调整、改变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增加水电、核电的生产,减少石油出口等固然十分重要,但在煤炭的使用领域积极发展提高效率和减少污染的新技术,并使其实现工业化,在当前就更为重要。

控制中国燃煤发电污染设想的思路是,从我国主要大中型燃煤发电厂的容量和其用煤数据出发,考察我国燃煤发电的SO2排放情况。结合对发电新技术开发评价研究的投资数据,估计为达到不同环境控制标准所需要的投资费用。设想通过征收电价附加费的办法积累燃煤电站的技术改造和采用新技术重建的资金。考虑研究开发和示范这些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在估计累积这笔资金的时间为15年的假设下,附加费的变动范围(取决于不同技术组合的选择)大约为每度电增加0.005~0.01元。

本方案的可行之处在于,为改善环境对电费所做的轻微提价,中国的全社会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一方案又同时给出发展和应用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它允许中国在多数燃煤发电技术上可以开展具有自己特点的研究开发工作。这些新技术在解决中国燃煤电站的改造和重建的同时,必然也会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一项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技术——饮用水处理技术的进展

陆柱

饮用水处理技术就是通过净化技术包括吸附、过滤、消毒等以及通过矿化技术、磁化技术等处理,使有关原水达到饮水的水质标准。

本文讨论和介绍了以上各种有关饮水处理的净化、矿化和磁化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复合使用,近年来的进展是将净化、矿化和磁化等技术优化组合起来以研究开发出新一代、高效率、多功能的净水器。由于环境污染不断使水质恶化,这将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研究开发饮水处理技术,努力改善和提高饮水水质,对于防止疾病发生和保证人们健康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在这方面,净水器的开发和应用是一项适合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环境保护适用技术。

生态农业一一黄土高原重新崛起的希望与出路

王文学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人类生存与前进的一个永恒主题。但不同的农业战略选择和农业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吕梁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属黄河中游区,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由于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致使农业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如何使吕梁地区走出生态低谷,摆脱经济困境,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呢?综合国内外农业生态理论与建设实践和吕梁人民多年积累的典范或就,我们选择了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农业建设,这既是现实态势的强烈呼唤,也是农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三种模式、四个特征——生态农业之路是吕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一)种植业精耕细作的集约生态模式。

这种科学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技术和增加物质能量投入,上升到主要应用生态农业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对作物布局的科学运筹,特别注重了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和时间利用的科学性。而不再拼体力、拼投入、拼时间。

(二)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立体生态模式。农林牧之间物质能量循环转化的网络结构是生态农业的基本骨架。这种网络结构利用“食物链”的内在关系,把农林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结构,是调节生态平衡,改变区域农业面貌的主要措施。

(三)种养加结合的复合生态模式。

上述三种不同层次的生态模式,或是提高了现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少中求多;或是利用了过去被人们废弃的农业有机物,无中生有。现代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 生态农业是良性循环的农业。2. 生态农业是后劲充足的农业;3. 生态农业是前景光明的农业;4. 生态农业是商品生产的农业。

集约化畜牧场生态工程的研究与实践

朱章玉

作者从1983年起和同事们在市郊以千头大型集约化奶牛场为中心,以沼气开发利用为纽带,运用生态学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及系统工程优化方法,建立了一种畜牧场生态工程模式,较好地体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做到了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适合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该项研究系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上海市科委和农业部能环办制定的重点课题,本文以五四农场为例,介绍了整个工艺及其特点、并进行了初步的效益分析。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对策

李广润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世人瞩目。繁荣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开拓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道路,使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是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根据近二年对全省4.65万个乡镇工业污染源的调查研究,客观地分析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背景,行业结构特征,以及乡镇工业污染源污染状况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为主体的评价方法体系确定了乡镇工业的主要污染区域和行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对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影响及经济损失做了评估,进而预测了2000年乡镇工业的污染发展趋势。另外,论证了乡镇工业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比较了城市工业和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水平,并根据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律,环境污染的状况和趋势,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贫困地区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总方针及相应与之配套的分(区)类政策,分行业技术对策及综合对策。

伊春市生态经济规划措施

聂秉林 杨清河

黑龙江省伊春是典型的以林业为主的资源性城市。经过43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由于对林木资源的长期过量采伐,使伊春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森林蓄水和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城镇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随着木材产量调减,在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并且缺乏国家有力的政策扶持下,经济每况愈下,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实现伊春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措施是:合理确定年林木采伐量,积极培育保护森林资源,使林木生长量逐步大于消耗量;加速对其它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进一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强对城市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的空间环境,努力发展科技教育,建立科学的人才保证体系。同时,需要国家对资源性城市的开发建设,给予相应的保护与扶持政策。

水资源:干旱区城市发展的首要环境因子

高继宏

新疆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的荒漠干旱地区。市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小区布局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特点,被称之为绿洲生态新城。

由石河子建市过程,可见干旱区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应考虑:1、总体上正确处理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立协调、相互依存的关系;2、以高度的“节水意识”保护水资源,防止对水的过度开采;如规定井距,诱导渗透,截取地下水适度,使地下水提取与补充取得平衡;对地下水层实施人工补充;对地下水实行系统控制等;3、防止人为地浪费水资源,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4、注意城市产业结构,提倡节水产业,严格实施节水措施。

东海区环境与沿岸经济发展协调之刍议

陈亚瞿 荣珮 吴贤均

东海区是中国最大的陆架海区。近年来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源源不断地排放入海,使东海区海洋环境遭到污染,渔业经济蒙受较大损失,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当前东海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主题是海事事件的协调与处理、海洋富营养化的控制以及对污染源的强化管理。为使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迅速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精通法律的管理人才、注重对海洋赤潮的研究并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此乃东海区环境与其沿岸经济协调发展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