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夏禹龙(本刊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世界科学》杂志办刊15年来,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可谓是惨淡经营。但可喜的是,15年来,《世界科学》杂志在办刊的方针上始终坚持自己的宗旨,力求在中国普及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我国人民的科学素质与文化涵养;《世界科学》杂志始终是以基础科学为主,以国际上最新的科研动向及研究成果为追踪目标,及时的向广大读者作介绍、宣传。

在经济上,经过编辑部全体同仁多年的共同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不论环境有什么变化,始终以不变应万变,在坚持办刊宗旨不变的情况下开展多渠道的创收活动,摆脱了多年来亏损的困境,现在已经能自负盈亏了(包括自行解决办刊经费、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一切费用)。

《世界科学》杂志是一份中高级科普读物,办此刊物的目的之一是给专门从事科学研究或对科学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看的,专业研究人员看本刊后可能觉得浅了些。但我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各门学科高度综合的情况下,从事各项学科研究或其他工作的人员,不仅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对其他专业的发展或动向都应有所了解,这对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至少会有所启迪,以求帮助他们获得本专业以外的信息。

在我因综合国力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从事基础研究的专业队伍目前不可能很大,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对于广大人民来说,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有基本的科学知识,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可从其国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中体现,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待于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普及与传播科学知识亦是我们办刊的目的。

1.3.2

徐贯华(上海市科委副主任)

今天在《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暨科学家座谈会的会议上,听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发言、很受鼓舞,总的感觉是《世界科学》杂志办刊15年来是一个改革、发展的15年,她的成长过程是社会各界与到会的各位科学家的支持与关心分不开的,是与办刊人员的奉献精神分不开的,归纳起来有三个不简单:

①从创刊以来长期亏损,15年来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不简单;

②能得到与会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们的高度评价。三个编辑人员办一个月刊,不简单;

③大家知道,科技杂志大多都处于亏损状态,但《世界科学》杂志通过各种努力,不仅弥补了亏损,而且做到了自负盈亏,不简单。

我想借此机会,向《世界科学》杂志办刊的全体同志。向今天到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向长期支持与关心《世界科学》杂志的所有同志表示感谢。

1.3.3

王乃粒(上海市旅游局局长、本刊特约审编人)

在我离开科技战线5年后的今天,有幸与众多专家,学者一起来参加这次盛会,心情特别高兴。

我为什么一直对《世界科学》杂志有感情,而且以我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这本有影响的刊物,我认为: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我国整个民族的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世界科学》杂志在国内从事推广与普及科学知识这一崇高职业,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力求把杂志办得更好。他们的这种崇高精神深深吸引了我,这就是我积极参与杂志编译工作的原因。

记得在去年参加第八届全国人大的会议上,在小组讨论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当时我提出了修改意见、即在加强对人民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加强科学普及的内容。为此,全国人大专门发了一份简报。不久,我非常高兴地看到那段由我修改、提议的内容列入李鹏总理的政府报告之中。

《世界科学》杂志不仅报道自然科学的总体,而且,还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平衡等结合起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她已超出了自然科学本身的范围,以自然科学为主,其中还包括科技政策、管理科学、科学学等,所以,《世界科学》杂志不仅能帮助专业研究人员扩大学科学研究的视野,而且也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依据。

最后,我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这份刊物,使她越办越好,事业兴旺发达。

1.3.4

杨雄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很少参与《世界科学》杂志的工作,但我很久以前就一直拜读此杂志,也可以说是一位热心的读者。

在今天的会议上,我有两个感受:

①《世界科学》杂志15年来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很不容易,尤其目前我国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在此,我想重复一句话,同时也为我自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对我们搞基础理论的、对基础理论搞普及的、对世界科学发展作介绍的及搞典雅艺术的同志,恐怕都得要有这种精神。这句话,不仅送给你们,也送给我自己,希望我们一起共勉。

②《世界科学》杂志目前能够自负盈亏,我觉得很不容易。目前我也在主编《生理学报》,深知办科学刊物要自负盈亏,谈何容易。听了刚才的介绍,我认为《世界科学》杂志的编辑人员有一种想把事业干好的热情。特别是最近几期《世界科学》杂志的“读者与编者"栏目对我启发很深,即编辑部人员在努力办好杂志的同时,把困难告诉读者,以求得读者的谅解与支持。

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与普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当前出现的一些情况来看,从发展的角度而言,恐怕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此意义上,《世界科学》杂志或其他一些科学杂志,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功德无量的。近期之内效果可能并不十分明显,但从长远意义上讲,肯定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1.3.5

何妙福(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我是从事天文学工作的,主要关心天文学的发展近况。《世界科学》杂志上有关天文学方面的文章我都看,总的感觉《世界科学》杂志是一份很严肃的科技刊物,尤其在天文学范畴内,有关当前天文学前沿的问题,基本上都涉及到了。

天文学主要是人类认识大宇宙的一个基础,90年代的进展很快,如美国发射了哈勃望远镜,到地球轨道上去观测天体运动:欧洲空间局也发射了用以观测天体变化的卫星,空间科学的应用与发展,使得天文观测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宇宙变得越来越大了,测量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了。

去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利用先进观测手段发现了脉冲星双星(自转周期为千分之一秒)。在天文观测中还发现了地球周围有一个小行星带。这一发现,对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前几年报刊上曾登载过小行星要碰撞地球的报道,结果虚惊一场。尽管这是报道失误,但存在地球周围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性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可能性很小。

现在对小天体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目前知道在地球周围的小天体有一万多个,但已确定轨道的只有100多个,还有90%的小天体还不知道它们的轨道,这就有待天文工作者来观测及研究解决的课题。

这些小天体的存在。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对人类也有好处,因为小天体上有许多待开发的矿藏,如目前探测到的一个小行星上的铂金矿很多,如何来开发与利用它们。这也是一个有待天文工作者解决的课题。我国目前对天文学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如“攀登”计划中有一个“活动天体的多波段观察与研究”的项目,主要是从伽玛、X射线到红外、紫外、射电、光学等领域来全面观察、认识天体的变化,这也是目前天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天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即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空间垃圾及太空广告第)。上述现象严重干扰与影响着天文工作者对天体的观测,妨碍了天文学的发展,在此,希望包括《世界科学》杂志在内的有关报刊,呼吁一下污染给天文学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以此引起大家的重视与注意。

1.3.6

嵇汝运(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科学》为振兴我国科学已默默地奉献了15年,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有价值的知识。编写人员选译了Science、Nature、Science News,New Scientist,Futurist筹好几本世界著名科学期刊的文章,让不同科技战线的人员通晓各种科学的最新进展。本行以外的知识有时会对科技人员以启发使他钻研的专业走出新天地,这是《世界科学》帮助我国科学发展的特色之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永不停止地前进,我想《世界科学》也会逐步走上更高的台阶。能否仿效《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做法?该刊由当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名家撰稿,由浅入深地阐述某一领域的发展与前景,既讲他人的成就,也谈自己的发现与发明,既说历史的过程,也谈以后继续进展的方向。这样写可能比仅刊载译文更生动一些。当然这只能是部分内容,因为重要的译文仍是必不可少的。

1.3.7

赵寿元(复旦大学教授)

《世界科学》杂志从创刊到现在,15年来每年都有进步。总的感觉是品味较高、选题较好,不随波逐流。如前一时期社会上大谈人体科学、性科学等。打着科学的幌子来迎合某些不健康的心理。而《世界科学》杂志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普及与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乐为他人做嫁衣,《世界科学》杂志的特点是介绍的学科较广,信息量较大。我是搞遗传学的,除了本专业外,《世界科学》杂志还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其他学科发展的窗口,因为我觉得搞研究的人,除了要把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要有所了解,这对拓宽研究人员的思路无疑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帮助。

在选题方面,我认为《世界科学》杂志是比较好的,如科学学、管理科学等栏目,其中也涉及到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的一些内容,这对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学习,而且也需要对这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

在组稿方面我有一个建议,能否适当的组织一些有关学科发展的综述性文章,因为国外有些单篇文章在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叙述的过于详细,可能会使有些读者在了解该学科总的发展上把握不够。

1.3.8

褚君浩(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科学》创办15年来,刊物的内容、情趣与境界比较高,确实有其自身的特色。

我是搞红外物理学(半导体凝聚态)的。除了看本专业的杂志外。确实也需要经常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发展动向。如《世界科学》杂志上面的许多文章对我们搞研究的同志来说,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尤其是与红外物理相邻近的学科。

选题方面我提以下几个建议:①现代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与经济非常密切。如凝聚志物理领域内的多孔硅现象,因为该技术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成像技术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此,国际、国内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会议。类似的例子不仅在凝聚态物理中,在其它学科也不少,希望《世界科学》杂志加强这方面内容的选题。②在杂志现有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一些有关学科发展的综合类的编译文章,包括国内有些在国际上领先的学科在内。这样,就读者而言,他们会对某些学科的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③目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办刊物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同时也应考虑经济效益。有些国外的科技刊物在刊登新产品广告的同时,甚至还有求职广告,这样不仅不影响杂志声誉,而且还为刊物增加了收入。

1.3.9

蒋元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目前,在大多数科技刊物处境都比较艰难的情况下,《世界科学》杂志坚持了15年确实不容易,而且在其宗旨不变的情况下越办越好。显示其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世界科学》杂志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我想这对我们搞基础理论或教学工作的同志而言,都有借鉴的地方。打个比方,假设中科院为国家队,地方院(所)校为地方队,那么,科技刊物充其量为业余体校的角色。

但大家知道。业余体校是一个培养与输送人才的摇篮,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目前,有许多学科都感到人才有“断层”的威胁,那么,包括地方院校与科技刊物在内的部门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地方院校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科技刊物的功能就是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吸引与培养广大青少年热爱科学,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与应用。

我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外科学家的生平轶事很感兴趣。因此,建议《世界科学》杂志在今后多刊登这些文章,尽管这方面的文章已有所介绍,但我认为还应该加强。

1.3.10

陈元光(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教授)

我是搞昆虫学研究的,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发现《世界科学》杂志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最近因为转到了管理岗位,就我目前的工作而言,面对各个研究所所从事的学科与研究各不相同,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花大量精力去查阅各类专业资料,来了解有关学科的发展情况。但从《世界科学》杂志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了解有关学科的发展近况,这对我们今后如何组织与支持有关学科的立项与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从《世界科学》杂志的内容上看,她是一本中、高级科普读物,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以较短的篇幅,把有关学科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高新技术方面的问题提出来并阐述清楚。如果是搞专业研究的同志,看了这本杂志后,相信肯定会从中吸收不少的养分。

1.3.11

沈允钢(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研究员)

《世界科学》杂志创刊15年来,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特色,把国际上一些有关学科发展的近况及动态及时地介绍给广大读者,包括大家都很关心的热点研究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普及与引导的工作。

我是从事植物科学(植物的光合作用)研究的。从月前国内的情况看,植物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显得重视不够。从长远来看,植物学是非常重要的。如美国在亚利桑那州搞的“生物圈2号”计划。就充分显示了其重要性,“生物圈2号”内有3000多种动、植物及微生物等。在众多的物种内,植物它是“生产者”,而动物,微生物属“消费者”与“分解者”。植物可以利用阳光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然后再提供给整个生物圈进行运转,由此可见植物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论及的地球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等问题。实质上都与生物有关,特别是与植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希望《世界科学》杂志今后多介绍些有关植物学的文章,以此引起大家对植物科学的重视与了解。

1.3.12

贾文焕(上海科学院副院长)

在今天的会议上,首先对到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世界科学》杂志的支持与厚爱表示感谢,同时,对编辑部的全体人员15年来的辛勤耕耘表示敬意。

在上海科学院系统内有许多科技刊物。像《世界科学》杂志完全步入自负盈亏的刊物目前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科技刊物由于她们的专业性,学术性强等原因,相对通俗类杂志而言,读者的范围相对窄一些,因而发行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大多数都存在着亏损现象。对此,《世界科学》编辑部的同志并没有却步,而是通过改革,内部挖潜,在大家的努力下。摆脱了亏损的困境。走上了良好的发展轨迹。

我有一个感受,《世界科学》杂志办刊至今,这是与全体编辑人员的奉献精神分不开的,他们的事业心很强,有一股执着的精神——一心想把杂志办好,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最后,希望《世界科学》杂志的全体人员再接再厉,在科技期刊的百花园中再显春意。

1.3.13

洪国藩(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本中高级科普杂志,她的读者群、范围,包括刊物发行量的多少。我认为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与科学普及的程度,《世界科学》杂志办刊15年来,始终把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尤其在历年亏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这一方针,这确属不容易。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人才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体现在人才方面的观念——即他是否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这一点很重要,犹如科学的源泉,可以取之不绝;反之,就会枯竭。

目前,报刊上经常提到要培养跨世纪、骑学科的人才,这样做非常及时,既可以弥补人才断层的不足,又可以造就一批能够追踪、赶超国际前沿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以此来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延续性。因此,希望《世界科学》杂志以后能刊登些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相信读者也一定会喜欢这类文章的。

1.3.14

丁公量(《世界科学》顾问、原上海市科委副主任)

我始终认为《世界科学》杂志是一份高级科普杂志,刚才听了夏禹龙主编的谈话,很受启发。因为搞专业研究的同志除了搞课题外,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关心本专业的杂志,这是很正常的。在现代科学高度交叉的今天。要是能看一些类似《世界科学》的杂志。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进展情况,尤其是与本专业相邻近的学科,我看是有益的。

最近。从报刊上了解到美国准备用5年的时间搞一个“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是一个涉及到众多学科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旨在以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回想到80年代,当时美国的罗斯福政府为摆脱国内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搞了一个贯通全国的高速公路计划。其目的很明确,是以此来振兴当时的美国经济。由此而联想到我国目前的科技决策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尽管我们把科学技术放在一个很重要位置上,但在执行起来总觉得在措施上还不够有力,这可能是我们的一个弱点。因此,希望一些报刊,包括《世界科学》杂志在内,重点报道一些有关国家在科技决策方面的文章,或提供一些成功的范例介绍给大家。

1.3.15

徐福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世界科学》杂志办刊15年来,我认为有二个精神是非常可取的:(1),15年来,她们始终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一普及与宣传科学知识,把国际上有关学科发展的动向、热点介绍给广大读者,甘当促进科学进步的垫脚石,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2),15年来,《世界科学》杂志不仅“活”下来,而且还有所发展。她们坚持“活”下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努力使杂志办好,继续发挥杂志的社会功能。她们在人员少、经费少的情况下,设法开展社会服务,以此来弥补杂志的亏损,这种奉献精神亦是难能可贵的。

1.3.16

周良毅(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作为《世界科学》杂志的主办单位之一。我们认为,当初创办这样一份科技刊物的目的主要是以此来从事推广、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因为这是一项误高的事业,也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的事业。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品味,志趣都会提高。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好的现象,听流行歌的人少了,去新华书店购买书刊的人多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随着文化教育普及的深入。热爱科学知识的人定会越来越多,中华民族总是得要科学的,在此意义上讲,办好科技刊物这是一个前途光明的事业。

1.3.17

薛沫时(上海铁路局高级工程师)

从试刊的第一辑开始,到现在的第180期,《世界科学》始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

《世界科学》学风严谨,内容翔实。有很强的预见性,能及时反映世界学术动态,不但可读性强,而且经常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15年来,《世界科学》不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坚持以最好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读者,每当收到这本刊物时,我总是那么神往,因为它展开了一个多么吸引人的天地!虽然我只能看懂其中20%的文章,提出的论点,展开的推理,提供的展望,都很有说服力。

记得1987年底,1988年初,铁路上接二连三发生行车重大事故。把我们这批“负重爬坡”的铁路工作者震呆了,正在这时,《世界科学》的“自动人-机系统中安全训练”一文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指出工交系统50~80%的事故是人的操作失误造成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操作者的三个任务:监督、解释和调停。并提出相应的五个训练策略,从理论上回答了怎样界定“应知”和“应会”等内容。

总之,希望《世界科学》能广泛扩大影响,用科学思想武装铁路建设队伍,为改变我国交通落后面貌出把力。

1.3.18

张奠宙(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

我和《世界科学》的联系,早在试刊时期就开始了。记得译过两篇“突变理论"的文章,在国内属首次,因而结识了地质、力学、教育等领域对继感兴趣的同志,这是要感谢《世界科学》的,现在,15年过去了,《世界科学》的内容更充实了,版面更活泼了,印刷更精美了。正是一位绰约风姿的漂亮“少女”。

想从数学的角度对《世界科学》提几点希望,首先,(《世界科学》应是国际先进科学水平的一面镜子。数学界在1988年提出“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那么“先进的”世界数学水平是怎样的?我们的差距何在?如果《世界科学》能起到反映国际水平的“镜子”的作用,将会是大有益的。其次、《世界科学》应是各学科之间交流的桥梁。数学过去有“孤芳自赏”的倾向,现要和其他学科多交流,作为多学科的(《世界科学》杂者,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第三、《世界科学》可以成为科学决策的参谋。许多国家正在规划21世纪的科学发展,有许多“报告”发表,摘译若干,供国内决策部门参考,恐怕很有意义。

具体说来,《世界科学》还是应该以译为主。原汁原味,较有价值,当然不排斥一些好的摘编、综述和采访等。最近,复旦大学成立了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这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步骤。线性数学(线性方程、线性算子、线性系统、线性规划)已相当成熟,今后要向非线性数学进军,如果《世界科学》编发一组非线性科学的文章,将会起到“镜子”、“桥梁”和“参谋”作用。祝《世界科学》新年大吉,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