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非常有名,有东方一只眼之称的赵东生教授曾长期担任该院眼科主任,著名的上海眼科研究所也建于此。我一直想有:机会去了解一下眼科医生,一窥人类心灵之窗——眼睛护卫者的内心世界,所以得悉本月份启明星采访对象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吴星伟博士时,我就盼望早些与他见面。

上周一下午刚结束专家门诊的吴医生在眼科门诊部与我见面,他先陪我到他们眼科病房、实验室等处转了一圈,虽是走马看花仍使我对这家医院眼科设施的先进、病房的整洁留下了印象。随后在吴医生那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我们进入了采访正题,1962年出生的吴星伟出身于医学世家。他父亲这一辈多为医学名家。他大伯吴燮灿是国内有名的眼科专家,担任过浙江医科大学眼科主任,浙江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治疗眼病;二伯父是胸外科专家,他父亲是药学专家,他的两个叔叔也是学医的。吴星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从小就对医学有亲近感,特别是他大伯早年留学美国,是国内屈光学权威,经常有人上门求治,而经他手治好的患者无计其数,这种为病家带来光明的职业威就感深深影响了吴星伟,所以到他考大学时,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医学院。1980年,吴星伟考取了中国医科院校的金牌学府——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在选专业时他几乎没什么犹豫就挑了眼科。吴星伟说当时的选择除了他大伯的影响外,还与当时正在放映的一部电影《人到中年》有关。

吴星伟在协和医大呆了8年,毕业时他的身份是眼科医学硕士,他的导师是中国眼底病学权威张承芬教授。吴星伟的不同凡响之处体现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这篇后发表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8年第10期,题为“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的公式法测定”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其建立的公式被评价为是快速、客观、准确测量视网膜生物电的有效方法,通过振荡电位可对各期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作详尽观测,这一方法迄今仍在应用。这一首创性的公式正是吴星伟首先推导出的。时隔10多年吴星伟在回忆这一工作时仍有些激动,他告诉我诊断方法学的改进并非易事,好多年可能只有微小的进步。自己能在二十几岁时就走出这一步,主要是基于在协和医大多年的科学训练导师的悉心点拨以及自己善于思考的性格。

硕士毕业后,张承芬导师鼓励他,在眼科学中闯出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的新路。为此他报考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教授的博士生。在作出这个决定前,他曾有过思想斗争,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是前无古人的新路,会有难以预料的风险。但很快他就想通了。在中医研究院的3年里,他从唐教授那里学到了很多中医眼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训练。1992 年,吴星伟成了中国第一位中西医结合的眼科博士。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好几篇被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刊载在日本眼科学杂志上。

此时的吴星伟已30岁,以他的性格,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背景在国内外眼科学界找一个好工作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吴星伟并没有在学术积累的道路上就此停步。在赴瑞典短期进修半年后, 1992年9月他告别家人来到上海,进入中科院视觉神经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视网膜研究,合作导师是著名视觉生物学家杨雄里院士。两年后,他作为国内第一位眼科学与视觉研究的博士后出站。在回顾这两年的科学院工作学习经历时,吴星伟说,我现在对学术新课题、新方向比较容易理解,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能大胆提问题,发表看法,这些都与在中科院的扎实训练有关,甚至同样看一本书,我都可能比别人想得更深一些。

1994年出博士站时,吴星伟已经具有两个国内第一的身份,他所受到的训练和学术背景使他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很快他就受聘于以眼科诊疗和研究见长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眼科研究所。在这里,他一方面要从事眼科门急诊与病房的临床医疗工作,另一方面要从事眼科与视觉科学的研究课题。一开始,有人担心,吴星伟这个博士后从学术知识来讲可能已经达到旁人难及的高度,但上临床他行吗?吴星伟承认刚开始确有适应问题,但他虚心向同行求教,很快就适应了诊疗、查病房等临床业务工作。而且由于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解决了一些单纯用西医或中医难以解决的问题。譬如,由糖尿病引发的眼底出血,西医的常规方法通常是打激光,后期是玻璃体切除,患者视力恢复的效果往往不明显。而若采用包括激光在内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将眼底出血控制在早期,不让其发展到需要玻切的晚期,这样患者视力恢复的情况会好得多,医疗费用也可以降低。1994 年底吴星伟被聘为眼科副主任医师,开设了专家门诊,95年春被聘为上医大眼科学副教授,同时担任上海市眼科研究所副所长。

吴星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名气传出去了,找他看病的多了,每周两次的专家门诊时间往往是延长再延长。1996年他在综合唐由之教授以补肾为主的治疗眼底黄斑病方子的基础上,结合了另一些主张补脾的专家的思想,扬多家之长,开出了一张治疗眼底黄斑病的新方子(方剂)。方子拟出后,他登门求教上海名老中医姚芳蔚先生,姚老一看连声称好。这张取名“黄斑1号”的药方经这几年临床治疗实践,效果非常好,许多患者点名要配这帖药,药房里经常供不应求。

近年来,吴星伟在“黄斑1号”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黄斑2号”,目前正在临床实验阶段。据吴医师介绍,眼科中的老年黄斑病目前已上升为眼科类疾患中的第一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包括黄斑在内的眼底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今后黄斑1号、2号不仅可以服务国内患者,还应可以走向世界。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的名气日增,许多人慕名而来,为了能挂上吴大夫的号,一些病人(家属)往往凌晨3点就到医院挂号排队,甚至出现了“黄牛”趁机抬价贩票的情况。说起此,吴星伟的脸上并没有欣欣然的感觉,他认为惟有更努力地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本领才对得起病家的信任。因此,所有与眼底病临床诊治有关的项目,如荧光造影与激光等都是他致力的内容。目前他又掌握了一项新涌现出来的ICG脉络膜造影技术,并将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最新的染料激光及光动力学对眼底病的治疗。

吴星伟在出色完成诊疗工作的同时,还异常活跃于上海及国内外眼底病学学术交流研究领域。1997年,他在国际上首先用视觉电生理学方法发现了萎缩性、老年性黄斑病变(AMD) ,并将其分为两个亚型。这一研究成果当年在美国国际眼科与视觉研究学会年会上交流,并获Evelyn K. Nickels奖,这是从900个与会专家中遴选出的,获得国际同行的较高评价,认为吴星伟的这项工作无论对AMD的诊断还是预后,或是对其发病机理探讨及流行病学研究均带来新的科学意义。更让吴星伟高兴的是,今年元月国际上一份有影响的杂志《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研究》报道一个美国同行正接着当年吴星伟的工作做下去,说明这个领域依然受到关注而且未有新的突破。

吴星伟1997年起先后担任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去年起又担任了上海市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今年3月起任上海市中医眼科学副主任委员。目前在每月一次的上海市眼科学组会议上,吴星伟是积极的组织者和活跃的参与者。他目前是上医大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组成员。

在一份工作小结中,吴星伟这样写到,他目前是上医大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组成员。前来诊治;的眼科患者很多,经常还要加号到很晚才能结束。我与我的助手或学生面对这一切,除了为患者解除疾患恢复视力的愉悦之外,我们还在想:通过对疾病的每一个新的认识难道不正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吗?既然具备了很难获得的一种交叉的学术背景,从而被不同领域的同道所重视,同时又处在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那就将我之所学尽情地去发挥吧。

医学科学的坦途路漫漫,我将与我的同道们上下而求索,只为了千万个眼底病患者的光明永驻!

[江世亮采写自2000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