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奖迎来了其100周年。诺贝尔奖的声望是不容置疑的,但其评选获奖者的方式是否反映了21世纪的科学研究方式呢?为此,本文作者、美国科学作家特立沙 · 古拉(Trisha Gura)从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每年10月的某些天里,总有一些原先仅仅在他们为之奋斗的领域里的科学家被授予拓展人类知识的英雄这样的巨大荣誉;原来竭力想赢得媒体注意的某些研究领域突然发现他们已经成为一场大戏的主角了。

3项有关科学的诺贝尔奖就是这样的大戏。今年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的宣布标志着这一科学界的最高奖走过了它的100年。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对诺贝尔奖是怎样一步一步取得今天这样的地位进行反思。但是评选获奖人的程序是否合乎21世纪的科学步调呢?我想在此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却也正是时候。

对科学研究来说,或者至少对于那些得到诺贝尔奖奖励的学科来说,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把科学研究与普通大众联系在了一起。诺贝尔奖通过授予那些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个人以无上的荣誉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偶像,引无数来者竞相效仿。但是,既然现在的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科学项目动辄就要耗费数十亿美元而不得不需要成千上万名科学家一起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地步,那这种偶像的炮制还是否合乎时宜呢?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挑选个别起关键作用的个人来奖励呢?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每一推选过程都要到颁奖50年以后才公开,所以具体的细节还仍然是一个谜。但是就像科学史家收集到的早期档案所显示的那样,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有时是很难用常理来理解的。

成功的终点线

当年阿尔弗莱德 · 诺贝尔(Alfred Nobel)立下遗嘱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他所设立的奖励基金会为以后带来些什么?他所发明的炸药为他带来了难以置信的巨额财富。后来,他就把财产的大部分用来创立了5个奖项以表彰那些在化学、物理学、生理学及医学、文学和促进和平方面“为人类作出最伟大贡献”的人。

当初,诺贝尔指定了4个斯堪的纳维亚的公共机构负责评选获奖人,它们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物理学和化学奖的评选),瑞典研究院(负责文学奖),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负责生理学及医学奖)和挪威国会指定的一个委员会(负责和平奖)。经济学奖是后来由瑞典银行设立的,并于1969年颁发了第一次奖金。

诺贝尔奖的奖励金额是空前的。1901年(诺贝尔去世后的第5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那时,每一项奖金的价值相当于一位大学教授30年的薪金。现在,每一项奖金的数额达到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4万美元)。

图为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

诺贝尔奖金的奖励额度这么大当然有利于树立其权威,但是,仅仅靠钱是换不来诺贝尔奖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的。现在有少数其他科学奖励(其中有一些是在诺贝尔奖没有涉及到的学科领域里设立的)提供的奖金更多。但是你能够说出多少克拉弗德奖获得者的名字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奖励能够像诺贝尔奖这样具有如此高的威信。

科学史家指出,诺贝尔奖应该把它们的部分威信归功于当时的地缘政治气候和某些早期获奖人的声望。19世纪末,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既非常紧张又相对和平、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合作的态势。那时候,现代奥运会刚创办不久,国际间的事物应由各国共同来办的思想在当时非常流行;而诺贝尔希望他所设立的奖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奖项正顺应了当时的这一潮流。另外在最初的5年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当中有许多是极负声望的大科学家,比如:X-射线的发现者威廉 · 康拉德 · 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生理学家伊万 · 巴甫洛夫(Ivan Pavlov)和在放射性领域作出杰出成就而与亨利 · 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一起获奖的居里夫妇(Pierreand Marie Curie)等等。他们的每一次获奖都为诺贝尔奖增添了巨大的威望。

现在,诺贝尔奖的价值更高了。除了奖金的货币价值之外,获奖者的实验室很快就可以得到公众以及私人的巨额资金捐助,个人的旅行机会也会空前增加。对那些喜出风头的人来说,还有许多著书立作和在电视里抛头露面的机会在等待着他们。

伦琴与世界上首张活体骨骼照片

因发现限制DNA断裂的酶而获得1978年度生理学及医学奖的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哈密尔顿 · 史密斯(Hamiltom Smith)说道:“在你获奖的头几年里,你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获奖而受到过高的礼遇。”

因为在神经传递素多巴胺方面的工作而获得去年医学及生理学奖的瑞典哥德堡大学的阿尔维 · 卡尔松(Arvid Carlsson)说道,他以前曾想创办一家开发治疗帕金森氏病的公司,但因为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包括缺乏资金和得不到学校的支持等)而一直没能如愿;但是自从去年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一切困难就刹那间雨消云散了。他说:“许多困难已经完全消除了。”

一场关于名誉的比赛

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可能成为公众人物,当权者也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就拿彼得 · 多赫尔蒂(Peter Doherty)来说,1996年他因在媒介细胞免疫性方面的研究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多赫尔蒂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圣 · 裘德儿童医院工作,他是1975年以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澳大利亚人。多赫尔蒂经常有机会接近国家领导人,并且他自己也发现他俨然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科学代言人。“在澳大利亚,我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时间真的太多了。”他开玩笑说,出名的感觉就像在“咖啡广告中扮演配角”似的。

所以,一点也不奇怪,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被这推选获奖者的过程弄得神魂颠倒。因为诺贝尔生前没有清楚地留下指令,所以在他去世之后,推选规程必须用心地来制订。诺贝尔没有向他所指定的任何一个公共机构咨询,也没有向他的两个遗嘱执行人说明。诺贝尔的两个遗嘱执行人分别是他的私人助理瑞格纳 · 梭曼(Ragnar Sohlman)和工程师鲁道夫 · 利尔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他们先前并没有和诺贝尔合伙。

遗嘱执行人、学术机构、瑞典政府以及诺贝尔家族(后者所继承的财产只占诺贝尔整个遗产中的很少一部分)在坐下来商讨解决推选过程的规则时,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对于科学类奖项,他们最终达成了协议,建立了一套规程,并且一个世纪以来这套规程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按照诺贝尔本来的想法,奖金应该仅仅颁给在前一年度作出重要工作的人。但是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评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所以,他原先的这一想法立刻就被否定了。并且还附加了一项规则,即如果两项科学发现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奖金可以被分成两部分分别奖励给相关的研究者。

候选人在取得入选资格之前,必须要得到下列六种类别的团体或者个人的提名(至少要获得其中一种类型的团体或者个人的提名),他们分别是:奖金颁发机构的成员、每一奖项的推选委员会成员、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的大学和技术学院任教的物理学、化学和医学教授(这些大学和学院必须在190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些领域的其他6所大学和由颁奖机构认定的医学院负责人,以及在特别情况下应邀参与评选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是推选并且认定获奖人的核心机构,它由3~5名成员组成。对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的国籍并没有限制,但历史上,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大都是瑞典人。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由颁奖机构选举产生,任期9年。关于这个委员会的运转,有许多方面都还只是按照不成文的惯例行事。CERN(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位于日内瓦近郊)的物理学家塞西莉亚 · 嘉士科格(Cecilia Jarlskog)在1999年之前一直担任着物理学委员会的主席,她说:“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熟悉其中的规则。”

通常,评选委员会的决定就是最终的决定。但是,它们的决定还要接受颁奖机构的监督,并且有时还会被后者推翻。例如,19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就否决了化学委员会大多数成员关于授予季米特里 · 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人)诺贝尔化学奖的决定。瑞典皇家科学院之所以这么干涉,主要原因是瑞典化学家斯凡特 · 阿雷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强烈反对门捷列夫得奖。因为阿雷尼乌斯因其电解质的电离理论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门捷列夫却一直对此持批评态度。后来,门捷列夫于次年去世,因而以后再也没能获奖。

挑选获奖者

现在跟20世纪早期一样,提名邀请于9月发出,并最迟到来年2月收回。评奖委员会成员要在夏天通读一大堆鉴定书和出版物。

在最初的75年里,这就是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评选过程。但是1975年,诺贝尔基金会决定每一奖项在其颁发50年之后公布其档案资料。科学史家因此揭开了许多关于早期诺贝尔奖的详细提名过程和评奖委员会各成员的具体意见。根据档案的记载,评奖规程的制订从一开始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提名人不清楚怎样来理解诸如“为人类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之类的措词,甚至还不清楚该怎样来定义物理学和化学。

例如,根据奥斯陆大学的历史学家《关于优秀的政治家:诺贝尔奖金的背后》(亨利 · 霍尔特公司出版,纽约,2001)一书的作者罗伯特 · 马克 · 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的研究,1923年,太阳天体物理学家乔治 · 艾尔瑞 · 黑尔(George Ellery Hale)和亨利 · 戴斯兰德斯(Henri Deslandres)原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所考虑的候选人之中居于领先的位置。但是后来评选委员会进行了改选,一些新的委员会成员认为天体物理学是天文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不属于物理学的范畴,所以他们没有资格入选。

为纪念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英国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

弗里德曼认为,早期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经常会充斥着决策上的以及个人的偏见。他说:“诺贝尔提出的目标与后来的实际操作之间的巨大差距甚至比我原先所预计的还要明显。”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当时对是否授予物理学家马克斯 · 普朗克(Max Planck)和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诺贝尔奖曾有一场激烈的争论,而就因为这场争论导致了这两位物理学家没能及时获奖。根据弗里德曼和其他历史学家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早期的瑞典科学界被实验物理学家所把持着,这些人仅仅把理论当作是一种推测而加以排斥。一直到192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伯纳德 · 海塞尔堡(Bernhard Hasselberg)还坚持反对爱因斯坦以广义相对论获奖。海塞尔堡在他的病床上写道:“诺贝尔是决不可能把奖金授予诸如广义相对论这样的猜测的。”

面对这种窘境,瑞典皇家科学院延迟了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的颁发。第二年评奖委员会的一位来自乌普萨拉大学的成员卡尔 · 威廉 · 奥尔森(Carl Wilhelm Oseen)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建议可以以发现光电效应为由授予爱因斯坦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奥尔森在描绘这个得到实验证明的规律时显得非常小心,他尽量避免提及隐藏在这一规律背后的量子理论,即:光的行为既像粒子又像波。

三个人来分享

但是争论最多的还是所谓的“三人规则”。这条规则是1968年增补的,对每个奖项都适用。这条规则的内容是:“同一个奖项的获奖人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3个。”

3年前,这条规则曾经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当时许多科学家都为伦敦大学沃尔夫森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萨科瓦多 · 蒙卡达(Sakvador Moncada)落选当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而感到忿忿不平。那次医学奖是对心血管系统中氮氧化物的信号传递作用这项研究进行奖励的。当时的获奖人是:休斯敦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弗里德 · 穆拉德(Ferid Murad)、纽约州立大学的罗伯特 · 佛齐考特(Robert Furchgott)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路易斯 · 伊格内诺(Louis Ignarro)。

虽然没有人怀疑这3位获奖者的贡献,但是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前诺贝尔奖获得者塞萨尔 · 米尔斯坦(Csar Milstein,他因发现单克隆抗体而获得1984年度的医学奖)还是认为蒙卡达也同样在这项研究中直到了关键的作用。现在蒙卡达拒绝谈论这段令他伤心失望的旧事。但是,穆拉德则认为“还有其他一到两个人”比蒙卡达更应该获奖,他说他对抗议者公开表示抗议并且因此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感到失望。他说:“这是在捣乱,完全不合时宜。”

像这样的争吵可能永远都不会完全停止,但是它确实也反映了“三人规则”具有其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在许多领域里,要确定在某一科学发现中起着最关键作用的3个或者更少的人,是越来越难了。对于高能物理和基因组学这样的学科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在CERN负责对撞机研究计划的罗杰 · 凯什默尔(Roger Cashmore)说道:“随着合作队伍的越来越大,谁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越来越难说了。”

名誉共享

凯什默尔建议,在某些情况下奖金可以授予某个机构。这种情况在诺贝尔和平奖中已经出现好几次了,最近的一次是在1999年,当时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医疗慈善机构圣弗朗西斯医疗基金会。凯什默尔认为:“这不会构成多大的影响,它只不过是对某一研究机构加以认同并且给予巨大的荣誉而已。”但是到目前为止,诺贝尔3大科学奖项的颁发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还仍然拒绝给研究机构颁奖。

图为诺贝尔奖颁奖现场

虽然采用给研究机构颁奖的办法能够减轻在诸如高能物理这样的学科内评选获奖人难的问题,但是它仍然不能解决三人规则力图解决的任意性问题。弗里德曼指出:“我们应该找到一个能够真正体现科学活动特征的评奖方案来。”

但是在众多要求放宽三人规则的呼声之外,仍然有一些人呼吁坚持三人规则。穆拉德说道:“如果放宽三人规则,那要放宽到几个人才行呢,4个,10个还是20个?底线到底在哪儿呢?”

另一些人则认为,放宽三人规则将会破坏诺贝尔奖的神秘性,而正是这种神秘性使得其获奖者能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学代言人。多赫尔蒂说道:“授予诺贝尔奖一个制造明星的过程,如果把奖金发给几百个人,这种明星效应马上就会丧失殆尽。”

对此,嘉士科格表示赞同,她说:“我们应该对此持谨慎态度。”但是,她相信颁奖机构可能会考虑重新修改规程,而这种调整是否是必需的,这要看它是否能够确定反映现代科学活动方式的变化状况。她说道:“他们非得这样做不可,而且我想评奖规程最终总会得到调整的。”

与此同时,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了一个能够避免争吵的办法,那就是完全废除诺贝尔奖。CERN的物理学家杰克 · 斯泰因贝格尔(Jack Steinberger,他因解决怎样产生高强度高能量中微子束并发现μ中微子而分享了198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说道:“爱因斯坦就是爱因斯坦,没必要非得获奖不可。”

也许确实应该如此,但是我要问:这样一来,杰克 · 斯泰因贝格尔还仍然是杰克 · 斯泰因贝格尔、彼得 · 多赫尔蒂还是彼得 · 多赫尔蒂、哈密尔顿 · 史密斯还是哈密尔顿 · 史密斯吗?不错,他们都是杰出的科学家,但是他们的名气还不是在他们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才有这么大的吗!当然,爱因斯坦是个例外,他是一个独特的具有超凡魅力的天才,他的名望不需要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认可。

对那些仅仅期望能够比一般杰出科学家更杰出一些的人说,诺贝尔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好机会。利用这个机会,他们可以把他们所热爱的研究展现给普通大众,而且或许还可以利用他们刚刚得到的名誉和地位来做一些对科学有益的事情。由于这些以及其他的一些理由,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在未来几十年内,每逢10月,总有许多一流的科学家梦想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能够改变其一生命运的电话。

[Nature,2001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