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科技全球化的特点

现代信息科技与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生产、资本、金融、贸易和科技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了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浪潮。这种趋势突出表现为跨国公司、跨国生产、跨国贸易、跨国投资的大发展。

跨国公司作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已成为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中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力量。1968年跨国公司为7千多家,子公司为2.7万家。到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4.4万家,子公司达28万家。2000年,跨国公司达6.3万家,子公司70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与地区。世界上有7500万人就职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以上,国际技术贸易的70%,工艺研制的8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多年来,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世界科研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达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进行交叉控股和缔结战略联盟。一些高科技产业的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都设有研究开发机构,诸如著名的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在十多个国家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使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移向跨国市场时,适应当地化的拓展要求。

跨国生产突破了各国本土物力、人力、财力的限制,通过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彼此取长补短,优化了生产力诸种要素和诸种资源的组合配置,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有许多科技含量高的制造行业,即使是发达国家,仅靠本国力量完成生产全过程是不可能的或不经济的。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些零部件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开发电梯新产品,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最后在美国组装。国际分工与协作,使原来局限于各国本土的分散的、有限的生产活动,被整合到全球性的生产体系中去,形成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合力。

跨国贸易总额在世界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该比例在1983年为17%,1996年上升为20%,达6.3万亿美元。1998年全球出口产品占总产品的25%,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高达38%。从1989年到1996年,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额年增长速度,几乎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的两倍。

跨国投资也呈显著增长之势。从1980年到1994年,外国的直接投资从占世界各国之国内生产总值的4.8%增长到9.6%,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世界财富的增长。1970年世界跨国直接投资额为400亿美元,1998年增至4200亿美元。

跨国生产、贸易、投资的大增长,推动了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以科技含量为主的知识资本的流通从国际化水平向全球化水平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与科技一体化进程。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浪潮相互激荡的趋势

21世纪头5至10年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相互推进的趋势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的浪潮在美国、欧洲经历跌宕和回归平稳发展后,未来几年将更快地从西方扩展到东方,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全球“数字鸿沟”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小趋势。

1998年至2000年第一季度,是美国和欧洲网络经济大发展的时期,股市投资和风险投资大量涌入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网络公司,(仅在2000年头三个月投入到与因特网有关的公司的风险资金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在创造网络公司“一夜暴富”的奇迹时,也造成了网络经济泡沫。2000年,作为新经济航标的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指数狂跌不止,美国332家网络公司销声匿迹,全世界至少有537家网络公司倒闭。但这种现象只意味着网络公司一轰而上的泡沫破灭(倒闭的主要是小公司),意味着网络经济向冷静与理智回归,而非新经济、网络经济的衰落。至2000年底,美国居民约一半上网,网络用户数高达1.14亿,约占全球上网用户总数的28%。

从全球视野看,信息与网络产业近年在经济增长看好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呈现迅速上升态势。1996年中国计算机上网用户只有4万,1997年上网用户数翻了两番,达16万。1998年上网用户增至68万。1999年上网用户猛增至890万。至2001年7月上网电脑1002万台,上网人数2650万。

中国正在迅速融入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潮流,走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的新路。中国信息产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去年上半年中国的个人电脑出口额高达约108.9亿美元,比前年增长36.4%。中国移动电话用户逾1.2亿,居世界第一。据预测,从今年至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将保持三倍于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的速度。其中,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将从2000年的近1000亿元上升至2005年的3000亿元,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将从7%上升至11%。作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的光纤网、电信网将有大发展。至2005年底,中国光纤传输网的长度将达250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固定、移动电话用户逾5亿(其中移动电话用户约2.6亿)。据预测,从2005年起,中国每年将生产2.33亿部手机,占全球市场34%的份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国。届时中国互联网用户将达1.5亿,上网人口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美国有关人士预言,今后十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硬件生产国。

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因特网的网民、市场、资金、技术原创力正从以美欧为主的西方市场转向以中国、日本、印度为主的东方市场,同时,拉美和东欧因特网用户也在大量增加。2000年底,日本上网用户达2540万,为亚洲之最,其次是韩国与中国。预计2005年日本将有60%人口上网。预计印度在2002年底因特网用户可能达到800万。拉美上网人数每年增长30%,估计到2005年网民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2%。

据预测,到2005年全球因特网用户达到10亿;到2010年发达国家约有95%的人口上网,发展中国家约有一半人口上网。到那时,全球宽带市场规模将达5800亿美元,宽带上网家庭将达9亿个,其中亚洲将有2.5亿个家庭近4000万个中小企业使用宽带。全球因特网业的前景展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乐观前途。

对应于市场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进展,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全球化呈上升趋势。这将成为科技全球化趋势的主要特征,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技术创新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础科学的新突破,二是市场新需求的刺激。后者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相互激荡中尤为明显。由于现代完整的技术创新概念,包含了新工艺、新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实际应用和市场营销中的实际成功,跨国公司在开拓和扩展海外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为适应生产活动的当地化,跟踪和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纷纷加大海外研发的力度。

1997年美国有86家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了186个研发机构。同年,也有24个国家的375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了715个研发机构,其中日本在美国的研发机构达251个,韩国15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的研发机构也有35个。1999年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就有100多家。就连印度软件业研发基地班加罗尔,也有规模较大的外资研发机构20多个。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的研发支出增幅达300%,而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内的研发支出增幅为200%。同期,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研发支出占美国研发总开支的比例由14%上升至17%。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获得的发明专利数占其全部专利数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仅1996年在美国登记的万余项专利数中,外国公司就占45%。

科技经济跨国化、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科技经济当地化、异国化的过程。众多的跨国公司要抢滩于异国激烈竞争的市场,就要力争做到产品开发特色的当地化,工艺和设备应用与发展的当地化,研发人才、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当地化,以充分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不断趋于全球化,是今后科技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走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纷纷入驻发展中国家,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实行研发活动的当地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入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培养国际型科技与管理人才,并利用外国研发资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以石化燃料为主的常规能源日趋紧缺,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将从少数发达国家扩展到更多国家中。

据美国能源情报部门预测,到202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增长59%,世界天然气需求将增长一倍,石油需求将增长60%,煤炭需求将增长38%。但全球以油气煤这些石化燃料为主的常规能源日趋紧缺,广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已势在必行。目前,全球已有120个国家参与开发应用太阳能电池发电,2000年全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达317兆瓦。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太阳能光伏发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15—20%。利用太阳能或风能发电,用电分解水,提取氢能源,为交通工具提供氢燃料电池的动力,是国际科技界正在探索的课题。氢燃料将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之一。由于风能是取之不尽且又廉价的清洁能源,鉴于当代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目前全球风能开发已呈上升趋势。据美国环境研究机构——地球政策研究所最近报告,2001年全球风力发电产量增加了31%,风力发电已增加到2330万千瓦,可满足2300万居民用电需求;同年,煤电下降了9%。风电不仅成本低,而且一直在降价。自1995年以来,全球风电已增加了近5倍。西欧、北欧约有十个国家采用风电。德国几乎占全球风电的三分之一,其次是美国、西班牙。美国仅北达科他、堪萨斯和德克萨斯三个州可用于发电的风能,就能满足全国50个州的电力需求。中国仅大力开发风电一项,即可将目前发电量翻一番。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发展为跨越国界、洲界的全球性安全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亦成为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环保科技、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将成为21世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并从发达国家逐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将成为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越国家与地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相关。一方面,主要由发达国家高生产、高消费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大气增暖等变化,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冰川消退、水源涸竭、土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另方面,由于发达国家主导着科技创新的潮流,在垂直分层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它们发展知识密集、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成本、高附加值的产业,将高耗资源、污染环境、劳动力密集、附加值低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者过度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出口资源性初级产品,导致本国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目前全球80%原始森林惨遭破坏;占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严重荒漠化,飞越国界的沙尘暴频频发生,110个国家饱受沙漠化之苦;全球每年有600多亿吨表土在流失,占陆地总面积23%的耕地缺乏养分;全球一半以上的主要河流变干涸或受污染,129个国家严重缺水,并由此造成2500万环境难民。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往往容易引发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在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演变为事关全球性安全问题的今天,发达国家要想撇开全人类共同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孤立地狭隘地维护本国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是行不通的。

可以预计,21世纪发达国家要向全球拓展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科技、新能源科技的产业与市场,势必带动这些高新科技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与这些高新科技相关的环保科技、绿色产业也势必会在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以中国加入WTO而论,随着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障碍减少,中国与缔约的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合作更密切,在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具有优势的发达国家环保企业,势必要进入中国环保市场,兴办合资、独资的环保企业。这会加速中国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贸易自由化程度随着各国关税的逐步降低而提高,但以环境措施为手段的非关税壁垒却凸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绿色壁垒”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由,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加以限制。仅1995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就使中国的外贸损失近200亿元。中国入世后,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挑战,必然迫使自己积极致力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环保科技的研发,致力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中绿色生产与制造的构成。目前,发达国家对消费品的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全球绿色消费的总量逾30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积极开发与应用环保科技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