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有两件事物使人的心中充满永远的新鲜而且越来越强烈的赞叹和敬畏之.情....头顶的星星和内心的道德准则。”每每想起自己走过的求学和科研之路,康德这句名言的印迹就会在心中淡淡的展现。

1984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第十中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专业。当时的北国生活还十分艰苦,到了冬天,一望无边的白色,溜滑的道路,外冷内热的气候,对此感到十分的陌生和不适应。好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到哈工大的唯一目的就是求学深造,哈工大一直以学风严谨,作风踏实而著称。十多年后,同学偶聚,谈起四年的收获,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当年哈工大严谨、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学毕业后就推荐转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当初在大学学习的内容重点在工学,而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是非线性光学,两者差距很大,要补修的课程很多,如《量子力学》、《光学原理》、《激光物理》、《量子电子学》、《非线性光学》和《数学物理方法》等。自己在图书馆找了该方面的权威著作,通过近一年的研读,基本掌握了其中的主要内容,这对以后的科研工作打好了数理基础。获得硕士学位后,考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激光技术与器件,导师是邓锡铭院士。通过三年的艰苦学习,在陈绍和研究员的具体指导下,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固体激光锁模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5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得到了好评。

图为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 BEC)实验装置

1993年6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同年7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当年,“神光-Ⅱ”激光装置正式立项,研制工程正式启动,我受命担任工程工艺组副组长,负责激光器件的工程结构设计。这又是一次新的选择,从读大学到参加工作的各个阶段,所学习和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跨度都较大,现在想来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是自己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机遇是有机会进入不同的研究领域。在挑战中有.机遇,在机遇中有挑战,这是这些年科研工作的概括。

在90年代初期,出国留学似乎是一种唯一的个人选择,我也同样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想起自己担负的责任,想起了多年所受的义务高等教育,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所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光-Ⅱ”装置研制工程中。

1994年,担任工程工艺组组长,全面负责“神光-Ⅱ”装置工程总体结构设计和单元器件设计。当初,我在实践上既没有经验,又没有独立完成一项工程项目设计的经历,内心是十分紧张的,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务。好在项目第一负责人邓锡铭院士大胆起用年轻人,当时共有四位年轻人担任了重要课题的项目负责人,让我们在工作中成长。现在想起这段时间,总有说不完的激动和感慨。想起当时几个年轻人在一起没有任何顾忌地讨论问题;想起半夜后范滇元院士的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想起很多老同志把毕生积累毫无保留地教会我们.....想起这些,就会想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奋斗要融入到国家的需求中去。

在工程初始研制的三年中,我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半夜12点以后,周末也不例外。当时,妻儿都在苏州,我也很少回去看望他们,直到1998年全家团聚。由于研制经费非常紧张,在工程设计中,性能价格比是第一要考虑的,有时为了一项设计,自己还要到原材料的生产厂去了解材料的性能指标,做工艺实验,到加工单位和工艺人员具体讨论加工方案等。对新结构设计还要做样机实验等。这一期间,工作异常紧张,但感觉生活得非常有质量,大家的努力体现在工程中了,尤其是看到自己第一件作品的诞生,内心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负责工程研制的总体工程设计和单元工程设计的三年内,我审核了全部工程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独立完成设计任务36项,获6项设计专利。

1996年12月,担任“神光-Ⅱ”装置调试及运行组负责人,负责“神光-Ⅱ”装置的最后总体联机,和运行组成员一起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使“神光-Ⅱ"装置进入打靶试运行阶段,并直接负责参与了第一次试打靶工作,并在X光激光实验中,取得了具有国际创新的实验结果。

1998起,负责联合室的工程技术工作,指导参与了“神光-Ⅱ”的能量达标和单路三倍频达标,和本部技术人员一起,完成用于3 w实验的模拟和瞄准系统的设计,使3 w光的穿孔率达到预定指标。同时在1998年,还担任了“神光-Ⅲ”工程副总工程师,负责精密光学机械设计,协同总师班其他成员,把“神光-Ⅲ”原型推进到了工程设计阶段;完成了若干关键单元的结构设计和样件试制,引入了三维设计和动态设计,提出了成组设计的概念。

此外,在工程研制的同时,我还负责若干863课题,在近七年的科研工作中,先后在国内外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8篇,主要论文均被国际检索刊物收入,多次得到引用;获准专利八项。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生2人,博士后1人,先后已有4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毕业获得学位。其中两名留所工作的博士,目前也已成为科研工作的带头人。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已经把原来单纯从事结构设计的一个部门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光、机、电一体化研制能力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组,以适应不断发展中的激光驱动器设计的需要。研究工作的内容涵盖了:精密机械设计、精密机械制造与工艺、工程光学与检测、激光技术等。开拓了若干学科在激光驱动器设计中的应用,增添了激光驱动器设计的科学性。在实践中,还培养了一批青年科研骨干,克服了老同志大批退休带来的具体困难。

2001年底,“神光-Ⅱ”激光装置通过国家级的鉴定验收。

在863计划十五周年之际,我光荣地受到了相关主题的表彰;同时还先后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优秀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成为863相关主题专家组成员。先后受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担任兼职教授。2001年5月,担任863相关主题专家组副组长,主题专家。

我于2001年8月担任,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持全所工作。当时正值中国科学院全面推进第二期知识创新工程。在一期创新中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根据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在《关于二期知识创新工程高技术口工作的思考》和光电集团在《全面推进阶段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方案》提出的基本要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当今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需求牵引,建立了八个创新项目,构建了上海光机所近、中期的发展平台,为二期创新项目的落实、开展和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把,上海光机所建成具有国际学术水准,具有高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世界知名科研机构的发展目标。

角色的转变,工作的重点也不同了,现在考虑的是全所如何始终贯彻三条主线协调发展:第一,在深化上海光机所基础研究的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瞄准国际前沿动态,注意培育、发展新的生长点;第二,加强大型工程项目的创新研究能力;第三,开拓应用与产业化工作。基础研究要为未来的潜在的应用服务;工程项目把重点放在国家的战略需求上,发挥全所综合优势,不断解决国家的重大科技问题;开拓市场、培育市场,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点,衍生和发展出有竞争实力的高技术企业。

作为本文的结束,我还想说一句: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许多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十年来担任的角色不少,但“道”与“德”是不变的。

孔子曰君子当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