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的名字被列在了2006上海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入选者的第一位(当笔者谈及此时,张说这是因为他所在的东华大学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比较靠前的缘故),从网上查询张清华的资料似乎不多见,但若到专业的网站上搜索,张清华的名气可不小。今年36岁的张清华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助理、兼任高分子材料系主任,同时也是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成员,去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聘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采访中我得知,1970年出生在山东的张清华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后代。和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张清华也是通过就读大学(研究生),以自己出色的表现,叩开了上海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的大门,成为新上海人中的佼佼者。在张清华叙述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我注意到两个细节:一是他的父母尽管只是农民,但他们在子女的教育上却花了很大精力。在他还在读小学时,父亲就从自己微薄的收入(当时全家月入仅20元)中拿出7元钱买了一本《汉语大词典》给他用。第二个细节是,在他大学求学期间就接触了一些青年教师,初步参与了一些课题,觉得自己对搞研究有很大的兴趣,大四开始就正式参与了一些科研课题。

这两点其实对张清华日后的成长是关键的:在一种和睦、鼓励向学的家庭氛围里,张清华入学以后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中学一直念到博士毕业,一直比较顺利;而较早进入科研领域,对于一个高校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搞教学,这都是极为重要的能力。所幸的是,清华这两者兼备。

两段研究经历对张清华之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他的博士学位是由东华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联合培养获得的。高校和科学院结合的培养模式使他得以吸收两者的长处,一方面参与学校的应用研究课题,一方面又在长春应用化学所加强了基础理论的研究,中科院的严谨学风,包括撰写论文的思路令他受益很多。期间,他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经历了从撰写申请报告、中期汇报,到课题的总结报告和项目验收等整个过程。据他本人说,这两个项目对他帮助很大,项目主要由他完成,这不仅提升了学术水平,而且学会了如何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和得出更好的科技成果。

另一段非常重要的研究经历是他作为国家访问学者在荷兰埃茵霍温科技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进修一年。在这其间,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争分夺秒地利用图书馆和实验室的资源,查阅最新的研究资料,并很快开展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的努力和研究成果得到了材料学著名学者Piet J. Lemstra教授的高度评价,不仅资助他到法国世界上最先进的同步加速器ESRF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而且还资助他参加国际会议和双边研讨,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鉴于他优秀的研究能力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回国后与对方建立了合作关系。

清华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工作,他认为这是提高学术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他不仅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介给同行,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为同行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备的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国际会议中,他作为大会的秘书之一做了大量工作。该会议吸引了国内外20多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云集上海,就共同的研究兴趣展开讨论,会议论文集已被美国权威的检索机构ISI收集。

正是凭着扎实的根基,他不仅承担了大量的研究课题,而且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课题各1项,现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启明星”跟踪计划1项、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1项、上海市学科建设子课题1项、企业委托课题多项。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其中授权6项(3项为第一发明人)。最近的一篇关于纳米纤维成形机理的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权威杂志《Applied Physics Letter》(应用物理快报)上,这些成果来自于他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善于思考和对科学奉献的精神。

采访中,张清华对笔者表示,在诸多课题中,值得专门提到的是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2001年当时还是讲师的他所申报的“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的课题顺利通过专家答辩,得到了当年启明星计划的资助,这被称为“第一桶金”的资助为他后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辐射等优越的性能,可望在原子能工业、空间环境、救险需要、航空航天、国防建设、新型建筑、高速交通工具、海洋开发、体育器械、新能源、环境产业及防护用具等非常严酷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该研究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以至于今年再次得到启明星跟踪计划的资助,目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把纤维的性能再提高一个台阶,寻找更优的技术路线,为企业规模生产奠定基础。这是一个极有前景的自主创新项目。因此,张清华对启明星计划的培养感念在心,因为正是启明星计划使他能以完全独立的角度去确定研究方向和思路,设计好整个过程并组织一支团队来实施。这种“担纲”式锻炼对他尽快地在科研道路上成熟起来功莫大焉。

除了科研,张清华教授还承担了很多课程教学工作,包括给本科生上课,指导他们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还要指导十几个研究生。他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吸引了很多的学生,甚至外专业的学生也闻讯前来听课。他说:“我一直认为自己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尤其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鉴于他在教学领域所做的贡献,东华大学特向桑麻基金会推荐他为2006年度桑麻奖基金候选人。

由于还承担着系里和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张清华这些年都是在超负荷运转,以至于科研上的事情现在大多只能在晚上进行。清华告诉我,由于家离学校近,他基本上每天早晨6点钟就到校,“打扫卫生的阿姨也是这个时候上班,所以她们都认识我了”。“早晨干扰少,这段时间容易理出创新性的思路,很多文章也是在早晨写的”。除了赶早,他还利用晚上时间,这个时候往往是他和研究生们交流的黄金时段。“现在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做事情,做出事情来,为社会多做贡献,对年轻人来讲尤其如此,否则几年一过业务很快荒废了”。

临别时,张清华教授的这番话我一字一句地记在本子上。我想这既是他个人的肺腑之言,也是对后来者的心里话。愿更多的人记住这位东华大学的教师,他的经历和他讲的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