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也许能通过饮食来控制感染,效果如同药物一样。

控制感染就像一场军备竞赛。一方面,药学家开发出针对特殊病原体的抗生素;而另一方面,病原体能在进化中产生抵抗性物质。每当新的?药物开发出来,病原体就会相应地向前进化一步。如此循环不息。对此,我们或许应当尝试一些创新性的思考。

堪萨斯大学的瓦尔·史密斯博士(Val Smith)是正在进行这种思考的人之一。在最近发表在《综合与比较生物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史密斯认为,感染控制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是开发更好的抗生素,而在于利用调整患者的饮食来切断病原体的营养供应。

当然,我们不能在某人患病时让他绝食,但生活中可能存在某些对患者可有可无而对病原体却是生存必需的营养物质。史密斯查找了堪萨斯大学图书馆中的资料,搜寻关于通过饮食控制动物感染症状的试验结果。他发现了3个具体的试验案例和一个常规病例,在其中一个实验中,饮食改变似乎在感染控制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他提议同样的试验在人身上也值得一试。

在该项研究中,第一个研究对象是沙门氏菌,这是一种多见于变质食物中的细菌。试验中,感染沙门氏菌的小鼠以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含量不等的食物为食。脂肪含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大,但食物中糖类的含量越多,感染病菌的小鼠死亡率越高。相反,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对小鼠存活率有积极影响。

然而,高蛋白食物也并非总是积极因素。史密斯发现的第二个研究表明,如果感染柏氏鼠疟原虫(啮齿类动物的疟疾)的大鼠以低蛋白食物为食,疾病导致死亡的几率就较小。

第三个试验研究了一种具体的营养物质——在水果中富含的果糖。低果糖饮食帮助感染念珠棘虫的大鼠病情得到了控制。

然而,最重要的一线希望是控制动物铁的摄入量。大量试验表明,细菌、真菌、原生物病原体和宿主间都竞相争夺铁元素。幸运的是,在这样的竞争中,宿主似乎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在铁匮乏的情况下,小鼠和大鼠(也许可外延到人类)作为宿主比病原体更能有效地获得营养物。

史密斯建议,其中的“秘诀”在于将病人的铁摄入量减少到维持生命的最低水平。理论上,那样就不会给病原体以可乘之机,从而达到抑制感染和恢复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