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当今的科技成就及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历史渊源,人们或许会想到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群体,会想到贝尔实验室那样的研究机构,会想到IBM等著名的高技术公司。但人们可能不会在意一份报告!

1941年11月,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望结束的时候,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给时任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的V·布什博士写了一封信:“我们正面临着需要聪明才智的新领域,如果我们以进行这场战争所用的同样的眼光、勇气和干劲来开创它们,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这封信促成了布什博士发表了《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这一著名的报告。这份报告的目的就是“制定和促进国家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政策,??支持非营利机构的基础研究,??通过奖学金和研究补助金在美国青年中培养科学人才,以及??支持军事方面的长期研究”。

“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研究,其目标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贡献的技术群。“技术预见学”,顾名思义是关于技术预见的研究(Technology Foresight Studies)。技术预见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技术“优选”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是国内外技术预见的实践活动,研究内容涵盖了技术预见的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等各个方面,研究目的是建立技术预见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理论创新指导技术预见的实践开拓。

技术预见在国外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尤其是日本等国十分重视技术预见工作及技术预见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在我国,严格意义上的技术预见工作刚刚起步,对技术预见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更是为数不多。

杨耀武教授主编的《技术预见学概要》(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出版)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成果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学术劳作。与同类著述相比,我们认为,《技术预见学概要》具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提出并初步构建了技术预见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进行了学科定位,开展了技术预见的理论、系统、功能、实践、应用、评价等系列主题研究。

第二,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技术预见的各种方法如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关键技术选择法(专家咨询法)、趋势外推法、相关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需求分析法、数据分析与数据库方法、专利分析法和社会系统工程法等。这些对于我国的技术预见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根据技术预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者给出了关键技术的选择标准,如单元技术与系统集成相结合;需求与供给相结合;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相结合;共识技术与非共识技术相结合;前瞻性原则与基础性相结合;宏观与中微观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全面评价与系统规范相结合。这些选择标准本身未必尽善尽美,但却给出了我们继续探索发展关键技术的正确方向。

第四,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建议。如关于技术预见未来观、发展观、决策观等六大理念的研究;关于技术预见学与科学技术学、未来学、软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关系的研究;关于技术预见学与社会建构论等学派的研究;关于技术预见在我国发展具有强化科技开创未来的战略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观念等七大意义的研究;关于技术预见能力和科技未来指数的研究;关于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科技资源配置、技术创新模式转变关系的应用专题研究等。

当然,上述评论绝不意味着本著没有问题,正如在开篇中所说的那样,本著在突显技术预见研究方面的新颖之处的同时,在理论上仍显得空泛,在结构上过于追求大而全,有些研究仍仅仅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等等。

[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