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

 

  为采访鲜跃仲我等了几个月。这位2009启明星跟踪计划入选者吸引我的原因,一是有近年来学术研究地位和整体教学科研水平不断上升的华东师范大学,而且他的专业背景是生物电化学,二是他的名字也让我过目难忘。几天前终于有机会在华师大校园和鲜老师见面,鲜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穿着T恤衫背着双肩大书包,仍像一个大学生。但在了解了他的经历,特别是和他深谈后,我感觉眼前的鲜老师是一位很有想法,对自己要求甚高的青年学者,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左为鲜跃仲教授,右为华师大一教学楼

 

跃仲者,有望居第一

  鲜跃仲1971年出生在四川北部巴中山区,父母均是农民。他的名字是念小学时老师给起的,因为他是家里三个男孩的老二,老师为他起名跃仲。跃仲者,跃过老二就有望居第一了。这个名字里寄托了小学老师对一个孩子的期望。非常珍惜读书机会的鲜跃仲果不负期望,从小学一路读完高中,并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以当时鲜跃仲的成绩,选择大学的余地是较大的,最终报考华师大也有经济的原因。因为师范类院校可以不用交学费,还有一定的补贴。1991年,鲜跃仲来上海华师大求学,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县城。
 
  到了大上海,开了眼界的鲜跃仲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方法得当加上学习态度认真,到了本科毕业时他的成绩列年级第一。接下来继续在本校硕博联读,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是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硕博连读的导师金利通教授。金老师的好主要有两点:一是待学生如对子女般关照,特别是小鲜这种从农村来的研究生,更是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在学业上,特别到了博士阶段,题目确定后他就让学生一个人去做,不会安排其他学生帮忙。
 
  一开始鲜跃仲甚至有些怪老师不近人情,慢慢地他理解了老师这样做其实是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尤其博士阶段非常需要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此外,金老师的治学态度也对鲜跃仲影响甚大,可以说金老师是引导他走上科研之路的第一人。
 

16年:从学生到教授

  鲜跃仲的博士论文涉及一种神经递质――一氧化氮的检测方法。一氧化氮这种分子因在人的生理上有重要的功能,被Science杂志评为1992年度明星分子,但这种气体分子在体内的含量很低,检测非常不易,而如果不知道其浓度和分布就难知其生理活性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前沿动态很敏锐的金老师很快想到,沿用以前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还是间接的,难以反映真相;而从电分析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气体,有可能建立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在体检测方法。
 

启明星-2

 

  领受任务后,鲜跃仲通过和老师讨论、探索,最终建立了分析方法,做了一些在体和离体的检测应用,最终论文答辩也很顺利。博士毕业后,鲜跃仲留校任教。两年后获聘化学系副教授,四年多后获聘为教授时,他只有37岁,这一刻距他别离乡土到上海读大学只有16年多几个月。
 
  鲜跃仲完全是国内培养的博士,他的履历中也没有在国外进修、访学的经历。他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已经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收录论文80多篇,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近30篇,其中19篇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3.0的SCI源刊物上(其中9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4.0,3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5.0)。
 
  近5年来,鲜跃仲在纳米传感界面的设计、功能化以及分子识别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相关论文被化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Chem Rev.、Anal Chem.、Biomaterials等引用351次;电化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综述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引用了鲜跃仲等人的研究工作,并高度评价了他们提出的利用模板合成策略实现纳米阵列传感器的设计思路。
 
  作为项目负责人,鲜跃仲主持了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启明星人才培养及其跟踪计划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静心者,可能更重要

  尽管在旁人看来,或以现有的标准衡量,鲜跃仲无疑是比较成功的。但他本人对自己却评价不高,认为自己尚有两大欠缺,一是系统性不足,二是缺乏有亮点的工作。缘于此,他一开始对接受我的访问就有顾虑,多次恳切地希望我再择人选。通过和鲜跃仲的交流,我能感觉到,鲜老师这样的在科研、教学一线挑大梁的青年学者面临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更多的不是来自单位,而是来自自己内心。
 
  鲜老师这样告诉我:“我的压力来自自己,这是任何一个做研究的人都有的压力。在这个领域哪怕做成一件事,人家知道这件事是你做的,就足够了。对一个做科研的人来讲没有自己的有份量的工作是很痛苦的。我现在离这些还很远,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就我而言,现在高度还不够,对一个从事化学科研的老师,如果不能从较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很难产生有影响的工作。”
 
  “对我们做基础研究的人来讲,没有系统性工作很难出一些真正好的成果。现在的评价体系鼓励我们在最好的杂志上发文章,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同鲜跃仲的交谈中,我明显感觉得到他努力要突破自己的瓶颈,希望能站到一个更高的台阶来提升自己,包括去国外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单位进修访学。
 
  我对现在中国的高校、科研院所中青年一代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之重已有所闻,但对鲜跃仲的访问使我再次实际地感受到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和整个科研经费持续增加,和整个中国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的背景下,要求科技的回报更多更大密切相关的。有报道说,中国目前的科研学术论文的产出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真正有重要影响的尚为数甚少。看来如何从评价机制上改变这一情况已成必需,同时又要从导向和考核机制上营造能让科研人员静心做事、潜心钻研的环境。科研就是科研,不要让它负载不应该有的社会化功能。
 
  庆幸的是,压力之下的鲜跃仲的思路非常清晰,“还是要鼓励研究人员静心做事,这个可能更重要。”鲜老师告诉我。
 
  尽管我也劝他不必太较真,不必一定给自己设更高的要求,但骨子里想做科研的鲜跃仲的内心还是盼望着能再跃上一层,享受科学突破带来的快慰。这种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但愿他能如愿,但我仍要说一句:鲜老师,你已经很成功了!
 

江世亮采写自2010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