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下起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是“赫斯曼、古特、梅斯菲尔德和登克瓦尔特

 

  拉尔夫·F·赫斯曼(Ralph F.Hirschmann),首次完成人工合成核糖核酸酶的杰出科学家,生物化学领域的大师,于今年6月20日在宾夕法尼亚州兰斯代尔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赫斯曼与罗伯特·G·登克瓦尔特(Robert G. Denkewalter)所领导的位于新泽西州罗威市的默克实验室研究团队,于1960年代后期开创性的完成了人工合成酶。与此同时,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由R·布鲁斯·梅里菲尔德(R. Bruce Merrifield)及贝恩德?古特(Bernd Gutte)领导的团队,也首创了人工合成酶的另一种方法。
 
  两大合成酶项目同时取得了成功,作为制药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这一消息刊登在1969年1月17日《纽约时报》的头版上。
 
  “两人互相交流了研究成果并肯定了彼此的工作,”美国化学协会化学药品分会的前主席丹尼尔·里奇(Daniel Rich)在一次采访中说,“赫斯曼和梅里菲尔德的研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架通了生物和化学之间的桥梁。”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里奇继续说道,“今天它(合成酶的方法)已成为了基本方法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加里·莫兰德(Gary Molander)同意这一看法。“整个生物技术领域正是从人工合成生物分子开始的,”莫兰德说,“许多生物技术和药品行业的公司都是根据这一理念,成功地开发出了大量药品。”
 
  里奇举例说,在赫斯曼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科学家成功地制备出了第一例HIV蛋白酶样品。“这项工作引发了大批制药公司研发蛋白酶抑制剂,而这正是治疗艾滋病的一种主要药物。”
 
  从1971年到1978年,赫斯曼担任默克实验室的研究室主任。在他做出合成核糖核酸酶的开创性工作后,又带领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系列药品:包括洛伐他汀(Mevacor),一种降胆固醇药物;依那普利(Vasotec),治疗高血压用药;波斯卡(Proscar),用来治疗前列腺肥大(最近还发现可以降低前列腺癌发病率);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Primaxin),一种静脉注射抗生素,经常被用来治疗复杂性细菌感染; 伊佛霉素(Ivermectin),可有效治疗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盘尾丝虫病,亦称“河盲症”(river blindness)。
 
  1984年,梅里菲尔德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里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许多人对赫斯曼没有获奖表示惊诧。”而在2000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为他颁发了国家科学奖,2007年赫斯曼入选美国化学会医药化学名人堂。在他的一生中,共发表150多篇论文,获得100多项专利。
 
  上世纪60年代,上述两大研究团队都重点研究这种结构相对简单的核糖核酸酶。动物的饮食和呼吸都离不开酶。借助于它们,糖和其他食物就可转化成维持生理机能所需要的物质。酶在身体组织再生、血细胞更新及肌肉运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默克实验室的合成酶工作耗时18个月之多,在分阶段处理过程中,研究人员将许多短氨基酸链连接起来,组成两个较大的单元,然后它们被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核糖核酸酶分子,这种合成的材料与天然酶性质上较为相似。而洛克菲勒大学团队则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将124个氨基酸一个个连接起来,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s

责任编辑 绍 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