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贞贞
采访启明星20年的一个感受是时间过得真快,我从1994年开始承担《今日启明星》专栏的采写任务,采访的启明星从60后(一开始还有57后)、70后到如今的80后。引发我发以上感叹的是我上周采访的1980年11月出生的占贞贞(上图),这位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衰研究所从事炎症调控研究的副研究员去年入选科技启明星,占贞贞不是我采访过的第一位80后,但是越来越多的80后成为启明星的主流在这几年里已越来越明显。我非常乐于同80后打交道,在上一篇对70年代末出生的启明星沈春锋的报道中,我表达过对80后青年群体的感受,这次对占贞贞的采访再次深化了我对80后的好感。
相约占贞贞采访很简单,我实际上是有点冒昧的,只提前了半天多和她约定采访时间,她很爽快答应我,次日我到位于浦东中心地段的上海市东方医院门诊大楼二楼心衰研究所科研组采访占贞贞,整个采访过程她非常配合,尽管这两天她喉咙有点小问题在吃罗汉果茶,但那天她可是没让声带休息,一直在回应我的问题,令我感动。
硕士阶段,确定免疫学研究方向
占贞贞是安徽金寨人,独生子女,父亲是县政府公务员,母亲是银行职员。家境不错加上本人努力,1997年贞贞考取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这是一个培养医生的专业。安医大是一所有80多年历史的医学院校,其历史文脉和上海有缘,抗战期间,以上海迁到合肥的一批医学教职人员和临床医学专家为班底组建了安徽医学院,这以后沪皖临床医学间的故事多少和这段历史有关。本文的主人公日后的发展之路是否也受到这种渊源的影响则是后话。
2002年,由于本科期间每年综合测评成绩优秀,贞贞入围免试保送本校研究生的名单,并在经过答辩后获得了免试保送并且留校的名额。按当时学校政策,保送并留校的学生要先当两年思政辅导员,这样贞贞研究生的入读时间晚了二年。但贞贞认为这段经历锻炼了她管理、文字表达、口头汇报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在那时,因工作关系她和学校领导也有了不少交流的机会,给校领导留下良好印象。
研究生阶段选专业基本上就要确定是朝临床医疗还是科研方向发展。贞贞在本科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时感觉自己的兴趣还在科研,这样硕士时她就选择了本科时就有点感觉的免疫学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贞贞受教的几位硕导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张旭东教授,张教授是安医大从澳大利亚聘请的华人学者,尽管经常不在国内,但张老师很负责,一直通过邮件、电话和学生保持联系,有时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
经与导师的多次讨论,贞贞确定了以肿瘤免疫作为硕士论文研究课题。肿瘤免疫有很多方向,而她的侧重点是希望了解化疗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的自噬作用是如何抵抗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当于想搞清楚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某个耐药机制。方向和导师定了后,具体实验设计都是贞贞自己倒腾。当时(2005-06年)国外研究自噬和肿瘤的关系也刚兴起,国内还很少有人涉足这方面研究,所以所有实验平台和技术都是贞贞自己在摸索。她以中国人群中常见的胃癌为对象,选择化疗药物时也是选了国内一线医院常用的几种化疗药物。实验需要的流式细胞仪(一种检测设备)当时只有蚌埠医学院实验室有,贞贞就在那里呆了整整一个夏天。那时还没要求硕士毕业一定要发SCI,所以当时贞贞就发了二篇中文核心期刊。但这个研究工作补充完善后(2012年)发表在了国际上研究自噬的代表性期刊《Autophagy》(自噬)上,贞贞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旭东教授是通讯作者。
在一流免疫学团队奠下根基
硕士毕业后,占贞贞选择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门下读博,此时校领导的良好印象发挥了作用,学校批准这一关很顺利(因为那时占贞贞已是在校职工身份,外出读博需要学校批准)。贞贞说之所以选择二军大免疫所,源于2006年在镇江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曹雪涛院士作了大会报告,曹院士的学识、热情给贞贞的印象非常深,会后向他请教问题,他都热情相待。所以当时贞贞就暗下决心日后一定要到曹院士那里读博。那年曹院士在二军大就招了三名博士生,贞贞最终通过考试幸运入选。
贞贞在二军大免疫学研究所(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呆了近四年。博士期间的方向是天然免疫调控,重点在于研究细菌和病毒感染所致炎症的机体内源性调控机制,希望找到一些在炎症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靶点)。感染所致炎症虽然是常见的现象,但当中还是有不少问题有待厘清。这个方向是曹院士定的,也是当时国际免疫学界的前沿方向和二军大免疫所的主流研究方向,曹院士团队在这个方向上已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研究水平位于世界一流阵营。
读博期间,占贞贞和名满免疫学界的曹雪涛院士有许多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因笔者在90年代中期就和曹院士相识相知,所以对贞贞介绍的曹院士的一些信息深有同感。曹院士团队的大多数骨干成员没有国外留学的经历,所有成果都是在国内本土完成。其团队成长之快、成果产出之高令国内外同行专家刮目相看。这得益于正确的指导、吃苦耐劳的团队文化和良好的科研氛围。谈到吃苦耐劳和科研氛围,贞贞的体会更深:“我们那时真的是没日没夜干,也没有什么寒暑假,没有人逼着我们,我们都是自觉在做,每得到一个理想的实验结果我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兴奋。”
这样的科研氛围与领头人的表率一定是分不开的。那时,曹雪涛院士因兼着学校副校长,白天有很多行政的事,他只能利用晚上忙科研上的一大摊事,如晚上经常会召集某个课题方向的人开会,他一有时间就会找几个人到他办公室谈课题。几乎每位学生的课题和学位论文他都亲自指导,每篇SCI论文的修改他都亲力亲为,因此他睡的很少,每天加班到深夜一二点钟。贞贞说,在二军大免疫所读博的三年是她学习经历中收获最多的三年,优秀科研团队的熏陶使她的科研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她这三年的研究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一篇《Journal of Immunology》,以第二作者发表一篇《Nature Immunology》,后者入选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曹雪涛院士均为通讯作者。
2010年博士毕业后,安徽医科大学竭力挽留占贞贞,贞贞也不忘母校多年的培养和支持,决定先回母校。回去以后贞贞就被聘为副教授,并且连续两年成功申请到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在这两年中,占贞贞还是较深地感受到两地在科研硬件和科研氛围上的差距,因为安医大毕竟还是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考虑再三后,贞贞最终决定再来上海。安医大领导班子经过研究讨论最终同意了贞贞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贞贞是从安医大起步的,她今后发展了肯定会有益于安医大的。校领导这种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令贞贞一直心存感激,贞贞到了上海市东方医院后也一直在尽可能地为母校提供帮助。
事业在东方医院起航
上海其实有多家单位都是适合占贞贞的,而东方医院之于她的吸引力在于该院有一个很好的硬件支持的科研平台,院方在转化医学科研方面舍得投入,同时院长刘中民教授非常重视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这对于强项主要在科研的占贞贞来说特别对路。经过与刘中民院长以及心衰研究所范慧敏教授一次面谈后,很快,2012年9月,占贞贞正式调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衰研究所工作。
来东方医院不久,占贞贞就明确了“心肌梗死后炎症调控”这个研究方向,因为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的强弱对于心梗的预后非常重要,而贞贞博士阶段在炎症调控机制方面已有深入了解。贞贞告诉我,临床上主要通过扩张冠脉、降血脂、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很少有从控制炎症反应上加以防治的。心肌梗死后的炎症与病毒、细菌感染所导致的炎症不一样,它是一种无菌性炎症,是由坏死心肌细胞释放的内源性物质所激发。目前已报道的国内外研究偏重如何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其坏死或者促进细胞再生来改善心梗后心脏功能,而贞贞认为从炎症调控角度介入心梗预后研究具有较好创新性和临床意义。
起步阶段,贞贞在安医大申报获得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帮了大忙(说起这些,贞贞很感激母校的大度)。很快,在心衰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贞贞入选同济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接着是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今年上半年又拿到市科委的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类项目,以上课题都是围绕心肌梗死后炎症调控逐步展开。
交谈中,贞贞屡次提到兼任心衰研究所所长的刘中民院长和常务副所长范慧敏教授二人对她的研究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尽管刚来不久,刘院长和范教授仍然给贞贞配备了研究生和技术员,在人力、物力各个方面尽可能创造条件支持贞贞的科研工作。当其他医院还在论证布局转化医学时,刘中民院长领导下的东方医院联合同济大学和浦东新区,投资8 000万建了转化医学平台,这个科研平台明确把心血管相关疾病和肿瘤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作为最主要的方向。随后,在刘院长的积极运作下,新建的东方医院南院又落成了侧重于干细胞应用和治疗的干细胞中心,合作方是中科院和同济大学。为此,目前东方医院已拥有了一支超过200多人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这种大手笔即使在一流大医院也不多见。
占贞贞在给我介绍这些情况时,我其实并不惊讶,因为对刘院长我是有点了解的,早在90年代中期,我就有幸采访过刘中民――一位以敢闯、敢试名闻医界的山东汉子。作为心脏外科的一把刀,当年他在心脏外科手术上不少领先的尝试令他备尝毁誉集于一身的百般滋味。捱过那段岁月后的刘中民显然更沉稳了。我从贞贞以上的介绍中知道,我所熟悉的刘中民没有变,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还是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秉性。我在这里预祝刘院长和他领导的东方医院不断保持那股敢试敢为的锐气。
2014年2月,以占贞贞为第一作者,刘中民院长和范慧敏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再度在《Autophagy》上发表,这篇文章是2012年那篇的延续研究,进一步讨论了慢性炎症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揭示了炎症信号与自噬的相互作用在肿瘤转移侵袭中的新机制,为肿瘤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占贞贞也因此代表团队受邀在第15届国际免疫学大会(意大利米兰,2013年)上做专题报告发言。至此,占贞贞已发表SCI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论文6篇。
当然,占贞贞毕竟到东方医院只有两年不到,她所致力于的从炎症调控角度探究心梗预后和肿瘤发生发展也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前进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困难,但是有东方医院科研平台的支撑,有她这些年已打下的基础,这位80后的未来科研之路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加平稳。我相信自己的预感。
江世亮采写自2014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