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方面,这一热播电视剧强化了对于科学家的流行的老套见解。而在其他方面,尤其显著的是在电视剧对角色的深情描绘中,它又与这种样式相对抗。

 

http://physicstoday.scitation.org/na101/home/literatum/publisher/aip/journals/content/pto/2017/pto.2017.70.issue-1/pt.3.3427/20161230/images/large/pt.3.3427.figures.online.f6.jpeg

剧中四名主角购买了一件来自1960年电影《时间机器》的真实比例道具

 

  注视着一只需要被搬上好几层楼梯的沉重、特大的箱子,CBS电视网的热门电视喜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里的主角确定了他们作为科学家的基本身份。这一幕出现在整部剧的第2集。伦纳德·霍夫斯塔特(由约翰尼·盖尔克奇饰演)急于给门厅对面的漂亮女人留下好印象,于是向他的室友谢尔顿·库珀(吉姆·帕森斯饰演)以两人共同的职业为由进行求助。“咱们是物理学家。咱们是在智慧上继承了阿基米德衣钵的人。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杠杆,我能撬动地球。”伦纳德如此宣称,但很快他就差点被箱子压倒。《生活大爆炸》在超过25个国家播放,已经取得全球范围的商业成功。正如史蒂文·莱瓦(Steven Paul Leiva)2009年在《洛杉矶时报》中表达的看法:《生活大爆炸》是当今所有传播媒介中对科学家形象的虚构描绘做得最精细和最好的,这部电视剧也在电视喜剧的历史上开辟了自身的位置。
 
  在戏剧的描绘中(尤其是在电影中),科学家通常都是以模式化的角色形象出现,这种形象受到文学作品、电影和电视中长期存在的“疯狂科学家”形象的影响。然而,当今的一部最为成功的电视喜剧将它的主角设定为一群科学家,其中还有好几位物理学家。这些角色应该怎样被人理解?《生活大爆炸》对科学家的深情描绘早已利用了当代宅人文化的流行,创造出以真实科学内容为基础的接地气喜剧,尤其是该剧的早期几季。引人注目的是,当剧中的所有配角都交代清楚后,《生活大爆炸》就塑造了这样一群科学家,比起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他们的区别更多是在性别、种族和研究领域上。《生活大爆炸》中的角色及喜剧情节既建构在流行文化里所描绘的、长久不衰的模式化科学家形象上,又与其形成对抗。

 

10季――总数还可能增加?

  《生活大爆炸》这部CBS喜剧的主创是查克·洛尔(Chuck Lorre)和比尔·普拉蒂(Bill Prady),查克·洛尔还创作了《好汉两个半》(2003―2015)。剧中的两名主角是两位天才的粒子物理学家,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合住在一套公寓里。2009年夏天,CBS开始在《好汉两个半》之后时段播放《生活大爆炸》,这部剧集从而找到了目标受众,它的成功由此开始。70家特许合作伙伴生产与该剧有关的品牌商品。但是,在这个多重电视递送体系――电视广播、按需订阅的流媒体服务,甚至还包括互联网盗版――的时代里,《生活大爆炸》在全球走红的真正程度仍然难以确定。
 
  剧集的第10季从2016年秋天开始播放,延续了该剧由人物驱动的喜剧配方。剧集的核心阵容包括了一个由年轻人组成、因地点而聚集在一起的“家庭”。这群年轻人中有一些单身的专业人士和一名有抱负的女演员,他们聚集在主角们居住的公寓(如图2所示的那样)或者加州理工学院。这种做法效仿了一些更早期的电视节目,将传统的基于家庭内部的情景喜剧予以扩展,纳进“工作家庭”或“室友家庭”;这些剧集包括《玛丽·泰勒·摩尔秀》(1970―1977),《三人行》(1977―1984)、《老友记》(1994―2004)和较为近期的《老爸老妈的浪漫史》(2005―2014)。在《生活大爆炸》中,主要的布景是一间有点宅男风格、由两个单身汉室友合用的起居室,这强化了一个因地点而成的“家庭”的印象。

 

http://physicstoday.scitation.org/na101/home/literatum/publisher/aip/journals/content/pto/2017/pto.2017.70.issue-1/pt.3.3427/20161230/images/large/pt.3.3427.figures.online.f1.jpeg

2.与库珀先生一起玩耍。《生活大爆炸》7位主角中的6位在谢尔顿和伦纳德住处的起居室里,分享披萨和沙拉。家庭内部的布景强化了情景喜剧中的“扩展家庭”。请注意背景里与科学模型、白板一起出现的游戏系统和流行文化痕迹

 

  除了谢尔顿(一位神经官能失调、做事僵硬死板的理论物理学家)和伦纳德(长期忍受谢尔顿的实验物理学家室友),《生活大爆炸》还聚焦于门厅对面风情万种的女性佩妮(由凯莉·库柯饰演,她有段时间是伦纳德的女友,后来成为他的妻子)。从一开始,处于核心的铁三角就得到了拉杰什?库瑟帕里(由昆瑙·纳亚尔饰演,是个天体物理学家,他在好几季里都无法和女性讲话,除非他喝醉酒或者服过药)和霍华德·沃洛维兹(由西蒙·黑尔贝格饰演,是名曾经驾驶火星探测车的工程师,设计过太空厕所,甚至在第6季时升天去了国际空间站)这两个角色的补足。到第4季时,另有两名科学家角色被确定为主角:霍华德一度的女友和目前的妻子、微生物学家伯纳黛特·罗森考斯基(由梅丽莎·劳奇饰演)以及艾米·法拉·福勒(由马伊姆·拜力克饰演),艾米是一位神经生物学家,也是谢尔顿约会的对象。漫画书店老板斯图尔特·布鲁姆(由凯文·苏斯曼饰演)是剧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角色,最早在第2季时就出现了。整部剧的情节线与角色们的职业和爱好中的一些元素相互交织。
 
  《生活大爆炸》中“宅味十足”的科学家的描绘总的来说到底是负面还是正面的刻画?这部剧的粉丝、非粉丝和评论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争辩说,一部以这类角色为主角的喜剧一定等同于某种把脸涂黑扮成黑人的喜剧表演,其中的核心角色充当了笑柄。但查克?洛尔为从未实现的金球奖获奖感言而准备的手记(出现在《生活大爆炸》某一集末尾的卡片上)表明了一种更具赞赏性的解释:“这部剧不是关于极客或书呆子,而是关于异乎寻常的人。”此外,这部剧的制片人、编剧和布景员对科学内容和宅文化的准确性的关注表明:尽管圈内笑话和科学知识让科学家与外界隔绝,但科学家还是被理解为古怪却又可爱的。这样饱含热情的描绘方式与确立已久的疯狂科学家原型形成鲜明反差。

 

科学家的模式化形象

  疯狂科学家的形象根植于长期存在的将天才与精神失常联系在一起的观念,这种观念在19世纪早期发现新的生命力,找到了新的信徒。它频繁地出现在文学作品、科幻小说和恐怖电影中。诸如《美丽心灵》(2001年)和《证据》(2005年)之类的电影既颂扬天才数学家,也展现出精神疾病和惊人洞察力之间传说的关联。超常的智能发展常常被描述成伴随着一些限制条件。近期的两部剧情片将智力天才和伤残的身体情况或当代社会迫害并置在一起。《万物理论》(2014年)讲述了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面对使其不断衰落的运动神经元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时智能发展的故事。《模仿游戏》(2014年)不仅描述了密码学家阿兰?图灵对二战时英国破译敌方密码做出的极其重要的贡献,也描写了他在1954年的悲剧性死亡,那是在他因为同性恋法律而被宣判有罪的两年之后。
 
  学者们已经研究了科学家在大众媒体中的形象,作为大众对于科学的流行理解这一更广泛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比如说,研究者致力于考察科学家如何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交流,描述科学和科学家的新闻报道有多么准确,那些虚构出来的科学家形象又是如何影响了大众对科学的认知。
 
  2002年,康奈尔大学的布鲁斯·卢恩斯坦(Bruce Lewenstein)指导的一群研究生分析了科学在大众媒体中的形象,他们发现“科学家”已经变成一连串彼此分明而又彼此关联的刻板印象。有心不在焉的教授,有与世隔绝、完全专注于研究工作的男性(几乎总是男性)。一种变异型被康奈尔大学研究者称为“疯狂科学家”(想一下弗兰肯斯坦医生),这种研究者的癖好往好里说是误入歧途,往坏里说是邪恶。许多电影和电视中的灾难或怪兽故事都会将科学家塑造成“荒野之声”,这名科研者的专业学识囊括了灾祸出现的缘由,但他未能有效地将危险传达出去,原因常常是他远离社会。科学家作为顺从的小卒,被军方或大公司控制或拉拢。所有这些类型化都建立在一个基本的无力特质上――科学家因为献身于科学,从而无法适当发挥他们的阳刚之气。
 
  此外,超理性的观察者――想一下歇洛克·福尔摩斯、《星舰迷航》(1966―1969)中的科学官史波克先生,或者《识骨寻踪》(2005―)中的法医人类学家坦普伦斯?布伦南――性格冷漠或社交笨拙,但却展现出过人一等的分析技巧。最后的例子是另类英雄,也就是到最终想出解决办法的科学家。大体上,科学家更常出现在电影而不是在电视中;更常出现在剧情片而不是喜剧中。尽管对女性科学家的戏剧性描绘确实存在(常常是女医生或女法医角色),但是流行文化中大多数对科学家的描绘都增强了“科学家是白人男性”的观念。
 
  对科学家的轻松有趣的描写并不一定就不那么老套。一些喜剧描绘正是以刻板形象来博人一笑,就像《脱线教授》(1961年)和这部片子的重拍版《飞天法宝》(1997年)。在电视荧屏上,英俊且亲切的“教授”在《盖里甘的岛》(1964―1967)的孤岛上度过了3季时间,并未怎样扩展科学家与浪漫无缘的刻板形象。
 
  《生活大爆炸》中描绘的科学家群体建构在另一种模式化形象上:极客(geek)或书呆子(nerd)。从词源学上来讲,这两种措辞起源于苏斯博士出版于1950年的书对“nerd”这个词的首次使用以及马戏团里用“geek”来形容咬下鸡头的穿插表演者的做法。《牛津英语词典》将geek定义为“愚蠢,暴戾或者卑微”的人。按照文化上的模式化形象描述,geek是个笨手笨脚、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个体,他的强烈的知性兴趣往往伴随着普遍的社会不适感。Nerd与geek之间不存在清晰的区别,我将这两个词互换地使用。
 
  20世纪60~70年代个人电脑的广泛出现创造出一种全新类型的书呆子:电脑极客。书呆子的模式化形象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然而随着联网电脑产业让许多先驱者成为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它也发生了改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互联网热潮之后,极客变成了当红辣子鸡。在《社交网络》(2010年)等电影和HBO的《硅谷》(2014―)等电视剧中,展现了由书呆子变成巨富的故事以及想要效仿他们的人。《生活大爆炸》的主创比尔?普拉蒂了解极客文化,他曾经短暂地当过一阵电脑程序员。对于《生活大爆炸》而言,它具备了书呆子形式的题材和观众。然而,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普拉蒂和洛尔创造出一个角色来帮助观众理解科学家。

 

“走失男孩们”的温蒂

  《生活大爆炸》对剧中核心的男性科学家群体提供了满怀同情的描述,方式是让他们成为劣势一方:充满人性,平易近人,易受伤害。但是洛尔和普拉蒂为《生活大爆炸》撰写的先导集却是以一种行不通的方式勾勒了男性科学家与那个叫“佩妮”的角色之间的动态关系。剧中的女主角最初被取名为“凯蒂”(由阿曼达·沃尔什饰演),原本是一名强硬、凶悍的女人,她的柔软一面会随着她与两名男性主角的互动而逐渐显露。然而,凯蒂这名角色和孤僻的科学家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她看起来很严厉,甚至算得上刻薄。普拉蒂在2009年反思最初的先导集时,向《综艺》杂志说道:“我们所期望的不是观众对我们的伙计多么地防范。”最终,CBS没有接受先导集。
 

http://physicstoday.scitation.org/na101/home/literatum/publisher/aip/journals/content/pto/2017/pto.2017.70.issue-1/pt.3.3427/20161230/images/large/pt.3.3427.figures.online.f2.jpeg

3.宅男们的外出之夜。为约会而特意打扮过的佩妮遭遇了“宅男们”――从左到右分别是伦纳德、霍华德、谢尔顿和拉杰――他们穿着精心制作的化装服,从一次文艺复兴主题集会归来。一位圈外人的与核心团体的并置为那些也许对角色扮演或宅男们的其他爱好不太熟悉的观众提供了观察视角,得以理解他们的行动

 

  在修改过的先导集的第一稿中,新构想出的角色“佩妮”仍然是个饮酒过度的派对女孩。在那一版中,当谢尔顿和伦纳德第一次从敞开的公寓房门注意到佩妮时,她正在烧掉一位前男友的照片。当被问到这种做法的含义时,她不爽地答道:“我想把他放在火上烧。”当佩妮应邀来到谢尔顿和伦纳德的公寓时,佩妮形容自己是“推销龙舌兰酒的陪酒女孩,但我也在写一本剧本,是讲一个女孩来到洛杉矶,想做女演员却失败了,最终变成了推销龙舌兰酒的陪酒女孩。”
 
  剧本的最终设想创造出广受欢迎的核心动态关系。洛尔和普拉蒂重新塑造了“佩妮”这个角色,她变成一个诚挚、务实的美国中西部姑娘,逐渐融入主角群体。2007年9月24日播出的先导集里能听出其中的反差。佩妮解释说,尽管她是“芝士蛋糕工厂”餐厅的一名女招待,“我也在写一个剧本。是关于一个敏感的女孩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来到洛杉矶当演员,最终在芝士蛋糕工厂餐厅里当了女招待。”这儿的妙语是剧本内容并不是关于她的,因为她来自奥马哈市。将佩妮这个角色重塑为可爱的中西部姑娘后,洛尔和普拉蒂得以重新把科学家设想成不必受到威胁也显得脆弱的形象。库柯将她饰演的角色描述为“走失男孩们”的温蒂,这是在类比J.M.巴里的《彼得潘》中的著名角色。而且,佩妮充当了天才科学家们的陪衬,这个让人安心的局外人给了观众一个切入点,使得他们能理解那些充满陌生的技术术语或宅男行话的场景。
 
  谢尔顿这个角色演绎的是模式化的科学家形象:只关注狭隘领域的事情,社交无能,肢体笨拙。一些观众的解读是谢尔顿具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症状,而其他观众认为谢尔顿只是死板而已。他过着严格自律的生活,试图将合理性强加到日常社会情境的内在不可预测性上,他为此要求有正式的书面协议来规范和别人的关系,无论是对室友还是对女朋友。他领会不了讽刺。然而,这个角色拒绝任何说他疯狂的指控,他不止一次地表明:“我没发疯;我母亲给我做过检查!”而且他还有朋友。因为谢尔顿的关系,谢尔顿、伦纳德、拉杰和霍华德4个人一直坚持每周聚在一起打游戏、收集漫画书、观看科幻电视剧、观赏电影,这些聚会日程是忙碌且相当死板的,还要加上始终不变的外卖和餐馆点餐。
 
  《生活大爆炸》将科学知识与热情的迷文化相结合,这些是美国宅人刻板形象的两个部分。它都没有质询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做了。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它还展现了这样的刻板印象:书呆子是一些面对女性时感觉不自在或缺乏经验的男人。然而,将角色沉浸于迷文化的做法使得他们能够通过一种消遣的社会环境表达出自己的适应力、毅力和可爱,而这种消遣在最近几年逐渐成了主流。

 

http://physicstoday.scitation.org/na101/home/literatum/publisher/aip/journals/content/pto/2017/pto.2017.70.issue-1/pt.3.3427/20161230/images/large/pt.3.3427.figures.online.f3.jpeg

4.科学内容的真实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授大卫·萨尔茨伯格与一块白板的合影。他帮忙在这些白板上填写科学和数学公式。萨尔茨伯格与马伊姆·拜力克担任了《生活大爆炸》的技术顾问,马伊姆·拜力克是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神经科学家,既在剧中出演角色,又在生命科学方面提供建议。《生活大爆炸》强调剧中科学内容的真实性,这种做法令这部电视剧与众不同

 

  观众需要联结一出喜剧中的核心角色。通过在布景中放置上模型、手办、漫画书和海报,《生活大爆炸》的制作人员和编剧确定人物的极客“信誉”。此外,角色参与桌面游戏、网络游戏和电玩游戏。他们不仅参加粉丝大会(“漫展”),也参与精心化装的角色扮演,正如图3中展示的那样。对于那些享受于看到他们的爱好在荧屏上获得描绘的粉丝而言,剧中的细节恰好地充当了圈内笑话。剧中的友情客串增强了细节的真实性,其中包括《星舰迷航》初代电视剧和电影中的乔治·武井、重拍版《太空堡垒卡拉狄加》(2004―2009)里的凯蒂·萨霍夫,电影《星球大战》(1977)中的詹姆斯·厄尔·琼斯和凯瑞·费雪。
 

描述多种多样的科学

  将剧中的科学内容弄得正确,这是《生活大爆炸》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关键。从系列的第1集开始,《生活大爆炸》就使用了真实的科学内容来让主角们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编剧贡献了部分科学内容,但剧本也接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体物理学家大卫·萨尔茨伯格(David Saltzberg)的审定,他是这部电视剧的技术顾问之一。他审定剧本,完善语言,建议道具,往装饰谢尔顿和伦纳德的公寓的那块白板上书写公式(见图4)。萨尔茨伯格也提议了部分实验室设备的摆放和研究主题的选择。这些细节增加了布景、情节和人物的复杂性。他们的意图不是要教授当代科学或提高基本的科学素养。这种做法的深远意义在于:《生活大爆炸》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实验和布景之范围广阔远胜过大多数流行文化产物中对科学的描绘。
 
  为使《生活大爆炸》中的演员在进行科学交谈时更加令人信服,剧本中还包含了一份发音指南。根据约翰尼?盖尔克奇接受的一次采访,随着剧集在后期的几季里转变到探索人物之间的关系,演员们要记忆的技术术语也越来越少。但在早期的剧本中,发音指南可能会有一页多。科学术语的作用像是一种唠叨的技巧,但那些辨识得出白板上的方程式的粉丝们也许会注意到,这些方程式和剧集的情节有关。比如说,第1季中的某一集,白板上展示的方程式与时间膨胀有关。那一集的情节是4名主角购买了一件来自1960年电影《时间机器》的全尺寸道具,主角们对买到这件道具感到极为欣喜(见图1)。
 
  真实可信的科学细节帮助《生活大爆炸》描绘了特定的科学分支和部分科学家拥有的偏见。谢尔顿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工作是与方程式和理论打交道,但不用接触任何物理仪器。在他眼中,他的研究工作和伦纳德的实验研究之间存在着基础性的差别。相反地,伦纳德用理论物理学家达成的一些结论来调侃谢尔顿。比如在试播集中,伦纳德批评了弦论理论家假定的额外多维度:“至少我不用自己发明出26个维度,只为了让数学演算成立。”当谢尔顿反驳道:“我没有发明它们。它们本来就是存在的。”伦纳德难以置信地问道:“在哪个宇宙?”谢尔顿的回答是:“在所有宇宙都存在。这才是关键。”这番对话既是妙语,又是圈内人对弦论的看法。谢尔顿经常看不起微生物学和神经科学(那分别是伯纳黛特和艾米的研究领域),认为它们没有物理学那么重要,不那么重要指的是不那么紧张、困难、苛刻。对于外行的普通观众来说,谢尔顿的观点也许看起来极端又无礼,是他性格中缺乏社交礼仪的一种反映。
 
  《生活大爆炸》中也有一个持续至今的玩笑,是关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历史性裂隙。在第1季中,谢尔顿进入霍华德的实验室时,以典型的漫画式“大嘴”风格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工程学就是由高尚的、半熟练的工人来完成思考者和梦想者的愿景。”谢尔顿一边说,一边打量起实验室,“你好,科学界的工人们!”剧中的科学家角色不断称呼霍华德为沃洛维兹先生(以重音强调“先生”二字),这种做法强化了不同类型的学术劳动之间的高低差别。尽管霍华德颇有建树,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被选中飞往国际空间站,他仍然不断地被其他人提醒,他缺少一个博士学位。
 
  剧集对科学家之间的族群和种族差异性的描绘是有限的。尽管霍华德和拉杰分别是犹太人和印度人,但是剧集并未反映出科学领域内其他的种族差异性的存在。不过,一个通过共同的工作场所――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而被联结起来的非均质的科学家社会群体的展现,也反映出科学学术界大多数人士的现实情况。

 

勾人靠胸,留人靠脑

  《生活大爆炸》从一开始就有女性科学家角色。但她们的作用要么是支撑男性主角的配角,要么是为了描绘作为科学家的女性。在剧集的第1季中,演员莎拉·吉尔伯特饰演了常设角色莱丝莉·温克尔,她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与伦纳德在同一间实验室里工作。佩妮与她见面时惊呼道:“哇噢,一位女孩当科学家!”温克尔的回应是自嘲地说道:“勾人靠胸,留人靠脑。”这个角色充当了谢尔顿的对手,也是伦纳德分分合合的恋人。最终,她与伦纳德分手,因为伦纳德在一场科学辩论中没有支持她,而是支持了谢尔顿。莱丝莉·温克尔这个角色作为一名掌控自身的性需求并保持独立的女性,突破了一些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即使是在她迎合科学家的刻板印象而表现得尖酸刻薄且粗鲁的时候。
 
  角色艾米·法拉·福勒和伯纳黛特·罗森考斯基在剧集的第3季中首次出现,增加这两个角色扩大了剧集描绘女性科学家并突破刻板印象的潜力。(图5是艾米在实验室里工作,谢尔顿登门拜访。)因为艾米的饰演者马伊姆·拜力克在现实中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了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她与萨尔茨伯格一起承担了额外的幕后工作,审定剧中出现的生物学内容。《生活大爆炸》中的女性科学家角色一贯是科学史家玛格丽特·罗斯特(Margaret Rossiter)所称的“玛蒂尔达效应”的受害者,“玛蒂尔达效应”就是指女性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往往会受到贬低或被男性同事占用。先前已经讨论过谢尔顿对女性科学家的研究兴趣的普遍轻视。但是在《生活大爆炸》整套剧集中,都可以看到由罗斯特确定的这种歧视态度。

 

http://physicstoday.scitation.org/na101/home/literatum/publisher/aip/journals/content/pto/2017/pto.2017.70.issue-1/pt.3.3427/20161230/images/large/pt.3.3427.figures.online.f4.jpeg

4.头脑风暴。谢尔顿·库珀与艾米·福勒在她的实验室里共进午餐,艾米一边吃三明治,一边解剖大脑。布景中突出摆放了一架复杂的显微镜,以及烧杯、烧瓶、试管等器具,提供了电视喜剧中不常见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布景

 

  事实上,在剧中的好几处情节发展中,编剧直接暗示了女性的成就完全可以威胁到男性。在第4季的最后一集中,伯纳黛特获得了博士学位,得到一份好工作并给霍华德买了一只劳力士手表以示庆祝。这个昂贵的礼物凸显了两人地位的差异,扰乱了他们的关系。这季紧张跌宕的情节主线不仅反映出霍华德的不安全感(宅男的刻板印象的一面),也反映出一条假定,即观众会把霍华德的反应视为可以理解的性别相关行为。对女性身为科学家的描绘并未胜过剧集对老套的男女关系的依赖,剧集依靠后者来推动大部分喜剧情节,尤其是在后面的几季里。
 
  然而,到第6季时,编剧似乎已经觉悟到强有力的女性角色的喜剧潜力。谢尔顿、伦纳德、霍华德和拉杰没能激励一班年轻女学生考虑从事科学事业,之后他们求助于他们生活中的女性。尽管艾米和伯纳黛特与佩妮在迪士尼乐园用了一整天来化妆,但是她们通过用喇叭向这班女学生讲述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而最终扭转了局面,尽管那些女学生也压根不知道她们从头到脚都打扮成迪士尼公主。
 

学术文化与科学家明星

http://physicstoday.scitation.org/na101/home/literatum/publisher/aip/journals/content/pto/2017/pto.2017.70.issue-1/pt.3.3427/20161230/images/large/pt.3.3427.figures.online.f5.jpeg

6.尊贵的客人。科学家或科学教育家偶尔会客串出演《生活大爆炸》。这张剧照里,鲍勃·纽哈特饰演了科学教育家“质子教授”,而比尔·奈饰演了他自己。两人在伦纳德放满了线缆和导管的实验室里拜访谢尔顿·库珀和伦纳德·霍夫斯塔特

 

  由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科学细节和学者的分类上,《生活大爆炸》存在着一个奇怪的,或许是故意为之的盲点:它极其歪曲了学术科学的工作架构和实务。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剧集中和学术文化有关的内容缺乏真实性。
 
  第1季中,谢尔顿因为侮辱系主任而被加州理工学院解雇,但在他不情不愿地道歉之后,他重新获得了职位。学术界人士也许相信谢尔顿有可能被火速解聘,但他们会寻思任何一所大学会不会那么轻易地填补研究岗位的空缺,而且还是重新雇用之前被解雇的人。5集之后,谢尔顿嘲讽说在学术会议做演讲是在“推广”。在现实中,大多数科学家都理解会议演讲是职业生涯无法逃脱的一部分。在第6季里,在一位老教授辞世之后,谢尔顿、伦纳德和拉杰为了新空出来的终身教授职位而竞争,笨拙地讨好终身教授评审委员会的成员――甚至在葬礼上也是如此。《生活大爆炸》再三忽视学术性大学的真实生活,而偏好于设置滑稽的情节。
 
  然而,因为《生活大爆炸》严肃地对待科学内容,它获得了现实科学和技术产品的植入式广告,包括间或出现的《今日物理》杂志。它也吸引了科学家和科学教育者来客串,他们能够出现在电视剧中且不必担心此举会损害他们的名声。其中包括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天体物理学家及纽约海登天文馆馆长尼尔·德葛拉司·泰森,弦论家及科学作家布莱恩·葛林,荣获过诺贝尔奖的天体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NASA宇航员迈克·马西莫诺,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的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其他的友情客串包括数次出场的科学教育家比尔·奈(“科学男人”,见图6),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科学记者艾拉·弗莱托――尽管只以声音形式出现,但这种出场方式正适合一位电台名人。
 
  《生活大爆炸》与其影迷变得互惠互利。NASA直接支持了霍华德上国际空间站的剧情。他们提供了太空飞行的细节,为第5季的最后一集添彩不少,在这一集里,霍华德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工程师在国际空间站的驻留成了下一季的主要故事单元,而不是最初计划的一个本应在两季之间被解决的小情节。由于该剧集有着关注科学细节的良好声誉,NASA的行政人员将支持该剧视为一种培养公众对于国际空间站任务的兴趣的一种创造性方式。反过来,剧集主创洛尔作为NASA的贵宾,在位于加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观看了火星科学实验室“好奇号”探测器的着陆活动。2012年“好奇号”成功抵达火星后,火星科学实验室的进入、降落和着陆团队拜访了《生活大爆炸》的影棚,坐在谢尔顿和伦纳德家的客厅内的那张著名的沙发上合影留念。然而,这次拜访反映出公共关系上一时的盲目;喷气推进实验室只将男性研究人员带到影棚,尽管火星科学实验室的团队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书呆子的复仇

  作为一部角色驱动的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既利用了书呆子和科学家的预期中的模式化形象,又打破了上述形象。它以这种做法对接了剧集的那些具备科学素养、对宅男友善的观众的兴趣。从广义上讲,恰逢宅男文化重新流行起来,使得《生活大爆炸》变成风靡一时。当“好奇号”探测器在火星地表上着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直播了这一新闻事件,当时是凌晨1点31分。人群观看直播的时候,突然爆发出“科学!科学!”的呐喊声。无论那些喝彩声是不是自觉的反讽,人们都认识到,他们在午夜时分站在街头观看实时发生的行星科学成果。
 
  在过去10年里,公众的科技意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家齐心协力在所有层面的教育中推进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课程,从而使高等院校中的这些领域的入学人数有了激动人心的增长。在过去10年里,诸如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蒂姆·伯纳斯-李、伊隆·马斯克和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技术企业家已经变成家喻户晓的名人,其中有几位获得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巨额财富。《生活大爆炸》利用了这股对科学和技术的新鲜热情,奉献了一部以各样科学家为主角的获奖连连的情景喜剧。
 
  作为一部以真实和尊重来对待科学及迷文化的剧集,《生活大爆炸》成功地取悦了观众,成了一个真实科学家和工程师想要来客串露脸的地方。它对科学家的描绘也许是建构在关于极客和疯狂科学家的漫长历史上,但这部剧集的吸引力的核心在于它对科学家满怀热情的描绘,还有写满方程式的白板,对宅文化的描绘以及不知怎么变得密不可分的对科学的追求。
 

资料来源 Physics Today

责任编辑 朝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