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地球本身正在膨胀使得大陆分散开了呢?当然不是。然而,过去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都认为地球是正在膨胀的。

1858年,斯奈德-佩莱格里尼制作了这两张地图,描述了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分离的前后

  “我们以前错了”是《大众机械》(PopularMechanics)杂志的一个百科栏目,描述的是一些在当时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科学观点,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其中,栏目刊登的“地球膨胀论”认为大陆之所以分散开来,是因为地球本身变得更大了,地球正在像气球那样膨胀。
 
  5个世纪以前,当欧洲人看到第一批包含美洲在内的世界地图时,他们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如果不是被大西洋的广阔海域分开的话,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能像拼图一样完整地拼接在一起。
 
  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无法解释这种形状上的巧合。1620年,英国自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写道:“匹配的海岸线不仅仅是一种奇观。”但是,培根无法提供任何解释。对这种奇观的兴趣导致了地质学上最令人怀疑的一种观点——地球膨胀论。
 
  地球膨胀论声称,数百万年前,我们的地球只有目前大小的60%左右,这颗小型地球的整个表面都被陆地覆盖,当时没有海洋,后来随着小型地球的膨胀,大陆的外壳破裂,海洋形成于大陆之间的空隙中。
 
  随着20世纪海洋科学黄金时代的到来,当今的科学家明白这是在地球演化的历史过程中,板块漂移改变了大陆的位置。但是,在板块构造理论被广泛接受之前,地球膨胀论是对地球形成过程的流行性解释,甚至像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和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这样深受尊敬的科学家也曾喜爱这个观点。
 
 
上帝之手
 
  在试图解释大陆海岸线的拼图构造方面,首个学术性解释援引了“上帝之手”的说法。1668年,一位名叫弗朗索瓦·普拉特(FranoisPlacet)的法国修道士提出,《圣经》上提到的洪水摧毁了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岛,使其沉入水底,形成了大西洋。在17世纪和18世纪时,许多欧洲人认为地球是由《圣经》上提到的一系列灾难塑造成的。当时,上帝的愤怒一直是对大陆所处位置的一种流行性解释。
 
  在20世纪之前,西方只有两位杰出的科学家考虑到大陆漂移的观点,但两人都认为大陆漂移是灾难性事件所致。一位是佛兰德的地图设计师亚伯拉罕·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他发明了现代地图。1596年,奥特利乌斯提出,当美洲跟欧洲和非洲分离时,美洲大陆可能已经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1858年,法国地理学家安东尼奥·斯奈德-佩莱格里尼(Antonio Snider-Pellegrini)也提出,大陆是侧向分离开来的,再次把《圣经》上提到的洪水看作是大陆分离的主要原因。
 
  1912年,首个科学理论终于出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Wegener)认为,大陆可以自行漂移。他指出,形状完全不同的地球大陆曾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块古老的超级大陆,魏格纳称之为“泛大陆”(Pangea,希腊语,意思是所有的陆地),泛大陆由单一的水体“泛大洋”包围着,大陆就像冰山一样在海洋上漂浮着,逐渐移动到目前的位置。魏格纳还发现了证据——在被海洋隔开的不同大陆上发现了相同的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
 

碎片化的泛大陆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代表着一种思考星球的新方式,如今,我们知道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就像许多新的科学思想一样,他的理论也曾经遭到嘲笑。魏格纳是一位气象学家而不是地质学家,这使得其他人用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他。当时,科学家更倾向于相信地球的地壳是上下移动而不是左右移动的。事实上,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流行的观点是随着中心区域温度下降,地球正在略微收缩。当时的地质学家认为,收缩会在地球表面上形成褶皱,就像葡萄烘干后成为葡萄干一样,这些褶皱就是地球上的山脉。当然,他们错了。
 
  魏格纳的思想在他的一生中也从未得到证明。又过了40年,经历了一个战乱时代,意外的科学发现使他的理论从默默无闻中脱颖而出,而且还被赋予一个新名称——板块构造。
 
  与此同时,质疑静态大陆的观点开始流行起来。对于开始接触这一理论的人来说,魏格纳的非正统思想引发了一些重大问题,如什么力量可以导致大陆在海洋上滑行?这些问题又引发了新理论:泛大陆分离开来是因为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缩小的地球

  地球膨胀论的首要观点源自对地球模型的简单操作——将隔离的大陆在模型上滑动。让科学家感到烦恼的是:他们发现,如果不在大陆边缘处留下难以解释的巨大间隙和大范围重叠的话,就不能将泛大陆重新组合在一个实际大小的地球上;但是,如果在比地球小60%的球体上模拟组合各块大陆,这些大陆就能没有缝隙地接合在一起。
 
  地球膨胀论的倡导者们专注于这种观察。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奥特·克里斯托夫·希尔根伯格(OttChristoph Hilgenberg)是一位早期的地球膨胀论支持者。20世纪30年代,希尔根伯格在大小不同的木质地球模型上排列大陆,并解释了这一现象。几十年来,地球模型变得更加精致了,木质模型变成了清晰的塑料球体,然后又有了计算机模拟。
 
  即使在魏格纳的观点遭到广泛蔑视的情况下,澳大利亚著名地质学家塞缪尔·沃伦·凯里(Samuel Warren Carey)仍然支持了他的观点,并且使用对数测试了数百种重建泛大陆的方法。与之前的其他人一样,凯里注意到在缩小的地球上能够实现最连贯的接合。凯里认为,他已经找到了支持大陆漂移的那股无形的力量。但是,在整个20世纪,凯里仍然是地球膨胀论最活跃的倡导者,出版了6本关于这一主题的科学论著和多篇论文。
 
  地球膨胀论巧妙地解决了大陆拼图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引发了许多其他问题。最明显的是对于膨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切合实际的解释。
 
  在该理论盛行期间,支持者为地球膨胀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机制。一位学者提出了地球脉动说,认为地球正在进行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随之形成海洋和山脉。另一位学者称,宇宙碎片的积累导致地球的质量增加。还有一位学者将膨胀归因于发生在地球核心处的某种化学相变,类似于水变成冰时体积就会变大。但是,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讲,认为地球正在膨胀是极为不合理的,这种观点跟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难以相符。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行星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如果地球体积加倍但其密度保持不变,那么其质量就会增加8倍,表面引力将是原来的2倍。另一方面,如果古代地球的大小只有现在的一半,那么引力就会很弱,我们的地球就不大可能使月球保持在轨道上,也不大可能形成支撑生命所需的宜居条件。支持地球膨胀论的一些理论家甚至开始重新考虑牛顿万有引力常数,提出这个常数根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地球和太阳系中所有行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许多地球膨胀论支持者没有劳神去解释膨胀的原因,而是完全把这个问题留给物理学家去解决。就在不久前的1984年,一位著名的地球膨胀论支持者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颇受欢迎的文章“地球正在膨胀,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凯里是成果最多的地球膨胀论支持者,他认为地球膨胀论在已知的物理学范围内是无法解释的,有朝一日总会有一项关于宇宙的科学新发现问世,到那时就可以解开这个谜团了。

 

战争启示录

  这样一个明显的弱点似乎是对一种理论判了死刑。但是,许多科学家发现地球膨胀论仍然比大陆漂移理论更加合理,而大陆漂移理论在二战结束前似乎是激进的。更重要的是,地球膨胀论除了能够解决大陆分布问题之外,似乎也可以解释另一个地质之谜,即海底比地球上的陆地年轻数十亿年的奇怪事实。
 

从太空拍摄的印度、巴基斯坦和波斯湾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大陆地壳可以追溯到至少38亿年之前,可是海底的基岩顶多仅有大约2亿年,某些区域的基岩甚至更加年轻。鉴于全球地表大约有70%被水覆盖,这意味着地球上大约2/3的地壳并没有存在于古老的地球上。
 
  对此,地球膨胀论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解答:随着地球半径的增长,新的海底出现了。板块构造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解释,但同样令人费解:超过一个半球的水量被吞进熔化的地球内部,这些水就自然而然地从地球表面消失了。
 
  答案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开发了声呐和回声探测之类的新技术,以寻找德国潜艇。到了和平时期,美国海军发现留下来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底地形图。海洋研究继续得到了资助,并形成了第一张详尽的海底地图,由美国地质学家玛丽·萨普(MarieTharp)和布鲁斯·希森(BruceHeezen)于20世纪50年代末公开出版。
 
  这张不同寻常的地图是由萨普手绘的,数据由希森收集。(萨普作为一名女性,当时不允许她登上研究轮船。)地图显示,一条庞大的水下山脉呈南北向延伸,像一道巨大的接缝位于海洋的中部,这条山脉被称为大西洋中脊。萨普发现,这条山脉的中间有一道又深又阔的裂缝,裂缝的两边都是高高的山峰。她把这个作为证据来说明海洋地壳是运动的。她是正确的,这一点也支持了魏格纳被边缘化的大陆漂移理论。然而,萨普的同事希森赞成地球膨胀论,遗憾地将她的理论当作是“女孩讲的空话”。
 
  萨普进行了一些说服工作,而且在新的地震数据帮助下,希森最终改变了观点。有关这些发现,希森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导致板块构造学说得到认可。
 
 

正在扩张的海底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获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地质发现,这些发现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不支持地球膨胀论的证据。最关键的是发现了海底正在扩张,这一发现说明了整个海底每隔2亿年左右就会循环再生的现象。
 
  地质学家发现,海洋中脊处的板块会相互分离,因此就出现了萨普在大西洋中脊发现的裂缝,在板块分离处就会形成新的海底。裂缝区域的分离所产生的力量引起地壳断裂,喷出的熔岩填满了裂缝,熔岩被低温海水冷却后凝固在海底,形成玄武岩,一部分全新的地壳就形成了。
 
  之后,新的海底往两边均匀地推开山脊上密度较大的现有岩块,在地球表面的海洋板块之间漂离得越来越远,直到最终被海沟吞没或撞到海岸上。当板块相撞之时,一个板块会滑动到另一个板块下面,熔化成地球内部的物质。科学家认为,自从侏罗纪时代,一片相当于太平洋大小的水域独自潜没于美洲大陆之下,这也是那里的海底较为年轻的原因。
 
  即使在发现海底扩张现象之后,一些支持地球膨胀论的科学家仍然坚定不移。尽管凯里一直认为大陆漂移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支持海洋消失的观点,他喜欢大声呼喊:“潜没论是错误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凯里和几个其他倡导者仍然继续高举地球膨胀论的旗帜。当时,科学家们早已广泛接受了板块构造学说,将其当作对地球自然史的解释。
 

来自国会图书馆的海底地图 

  当今,地球膨胀论仍然逗留于互联网的边缘上。然而,通过几十年的地球观察资料发现,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地球正在变大,相反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地球没有变大。
 
  现在,科学家们拥有一套高精度的工具,用来测量大陆的位置和地球的大小。这些工具包括卫星激光测距仪、超长基线干涉测量仪、全球定位系统(GPS)、多普勒卫星测量仪等。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就对测量结果定期进行计算和修正,提供了最为权威的证据,证明地球大致保持着同样的大小。
 
  根据预计,地球可能会稍微增大一点,因为太空碎块正在不断地坠落在地球上。据美国宇航局(NASA)预测,每天大约有100吨的流星体降落,但绝大部分在大气中烧尽,然后作为尘埃降落在地球表面。流星碎块增加了地球的质量,但微不足道,远远不足以支撑地球膨胀论。2011年,NASA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地球并没有增大,其变化幅度没有任何统计意义。该研究发现,每年地球半径的平均变化幅度仅为0.1毫米,大约相当于人类一根发丝的厚度。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根本不足以使大陆发生变化。

 

资料来源 Popular Mechanics

 

责任编辑 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