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类可持续生存于地球环境
人类目前正日益增多地消耗各种原生材料,并同时转化出大量废弃物及污染品毒化着地球生态环境。若站在地球外另一审视高度观测人类经济活动因果关系的话,很可能会得出人类直接将原生材料转变成废弃物这样的结论。
事实上,20世纪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城市居民所消耗材料的规模远比以往年代要显增。发达国家自1990年以来对金属、玻璃、木材、水泥及化学物质的消耗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猛增程度。仅就美国一个国家而论,截至目前为止其耗用材料数量就上升了18倍,这项统计数据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学会提供的。
人们不难见到,现代制造业已将地球的“材料海洋”源源不断地转变成了包括从摩天大楼、航天飞机到塑料袋、激光唱盘、隐形眼镜、圆珠笔等这样一些先进、文明、精巧、实用的制品群。与此同时,消费这些制品又伴随着大量废弃物的产生,空前增多的“废弃物海洋”已导致了对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生存健康的非同寻常的危害性。
造成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是基于一种“地球对吸纳废弃物的能力是无限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在19世纪人口总量尚未达20亿时还没体现出严重后果,但迄今为止种种迹象已明显告诉人们,工业进步越大,各种材料的消耗量就越多,这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为了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免受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致害,人类对材料文明的认识需革命化“转型”——需要推出另一种材料文明,才足以拯救地球生态环境。
应大力向服务领域倾斜
怎样才能寻找到一条可持续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有关使用材料的“解困”、“光明”之路呢?或许其最革命的转型是将众多生产性公司转变为服务性公司。
服务性公司的赚钱来源不是靠销售产品(如卖洗衣机、轿车等),而是靠提供诸如洗衣服务、运输服务、维修服务、回收更新、出租设备等手段来实现公司的利润收入。如美国施乐公司目前对外出租办公复印机之数量要大于销售复印机的数量,这种业务上的转型促激了施乐公司致力于将复印机设计制造得更耐用、可靠性更高、工作寿命更长;除此之外施乐公司还大力开展旧机回收、重新再制成质量堪与新机相媲美的“更生机”业务;基于此,仅1997年一年时间就减少了3万吨废弃物(废机器、废零部件等)。
再就消费者这方而论,可借助于少买机器、产品而改变为接受服务公司服务的方式来减少材料废弃物。如各家各户都不买洗衣机而是将衣服送洗衣房类的社会商业化服务公司去洗,或各家各户都不买除草机而是接受社会商业化服务公司派员登门实施修剪草坪、庭园等作业服务。据计算,若全社会都能做这种转型运作的话,就能大大节约制造机器所用的原材料。这意味着废弃机器数量也必然大为减少,不言而喻,自然环境中的废弃物也可明显减少。
另一种可能性是人们可借助智能化及劳力化来减少应用材料的数量,如摄像机、电视机的产品升级及使用寿命提高完全可将微机芯片取代传统元器件的方法予以实现。人们通过运用智慧可生产制造出更优性能的产品外壳、镜头、显像管等制品,这样组装出的机器其工作寿命明显延长,报废率缩减,不会过早被抛至垃圾场中给生态环境增添“公害”;而人们怎样能借助于劳力化来达到减少材料耗用之目的呢?简言之,需服务性公司大力开展拆装、修理等业务而使故障机的复用率增高、报废率降低,即在通过劳动服务产生一部又一部的“再生机”的同时减少“抛废机”数量。
产品设计应融入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强的设备应拆卸方便、易于再生复制。施乐公司自1997年开展设计思路大转型以来在“为环境而设计”的主旨目标驱使下,已生产的复印机拆卸更为方便、更易于修复、更生、更能延长机器的工作年限。施乐公司雄心勃勃计划将其推出的“更生机”的所占比例值由目前的28%增至85%。
而对于美国整体而言,目前应市机器设备中仅有17%左右属可更生应用型,因而有待改进提高的余地非常大,这无疑意味着可节省原材料、少向环境“造废”的前景颇为广阔。
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等其它国家在产品再生利用上的立法也纷纷出台“亮相”。如德国1993年推出了一项具有革命意义的“包装-废物法”,此法以立法形式制约着生产厂商要对其生产出的包装材料的可再生利用率负责。在法规强性制约下,德国包装材料的再生利用率已由1992年的12%猛增至1997年的86%,同时尽可能减少了家用商品及小商品的包装材料使用率。有数据表明,其家用、小商店包装材料使用率已降低了17%。
充分挖潜材料的可用能力
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无疑能大大降低产品的抛弃率,对净化自然环境而言堪称是幸事。
例如一部轿车若能在使用寿命上翻一番的话,则意味着尽管工厂在制造上并没节约原材料,但实际却达到了削减所用原材料50%或抛弃率降低50%的同样效果。
产品使用年限的延长首先应考虑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其次也离不了产品的修复、更生、再用因素。
人们可能对这种“老掉牙”式诸如以玻璃瓶装牛奶以便使空瓶得到更生再用、皮鞋衣物缝缝补补再用、机器设备修修复复后重新再度投入应用之类的情景记忆犹新。
回顾老一代人这种看似技术落后的节约原材料宝贵资源使用率的做法,于今由少向环境排污造废角度审视,无疑它们具有着深层次意义。
转变机制刻不容缓
对各种物质材料少一些开掘采用;发展经济尽可能少依赖森林、矿山、石油等资源;不要认为填埋及焚烧方式是处理废弃物的廉价易行措施——这些无疑是需要政策、机制上“转型”才能得以激励实现的。
例如美国1872年颁布实行的《采矿法》,在政策机制上客观地刺激着矿业公司的采矿积极性倍增,因为政府仅向矿业公司征收12美元/公顷的税费即告完毕而不再增收任何其它费用,这样无疑就起着鼓励多采矿、鼓励人们多应用原生矿物材料的促进作用。显然这与当今节约使用原材料、少向自然环境排废的提倡正互为相反相抵。
也就是说,不在政策、机制上“转型”,则事物良性化扭转几无可能。政策制定者们倘若意识到这—点,意识到制约原生物资材料的采掘量将会大大有益于地球环境保护(因为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原因系由人们过多使用各种矿物资源所导致产生)及国库富有(因为在税收政策上取消对采矿业的福利补贴可增加国库财富)的话,认识到加重征收排废税是保护地球自然环境免遭进一步入为侵害的关键力措的话,则事态将大有向良性化转变的希望。
例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市目前正在实行一项“2010年不产废”战略项目,荷兰也设立了一项将排废量减少70%~90%的国家级执行方案。荷兰打算对诸如从烟囱排污到废渣回填等排废行为全部课以重税且于1976~1990年期间在制约重金属排放至公共河道方面已取得了重要成效;丹麦实行的废渣回填一律课以高税额之举措在8年时间内已使建筑垃圾的更生使用率由12%增长到82%(远优于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相应指标4%这一档级)。这一切无不基于政策法规的转型及制约力度之作用上。
美国预计在2000~2020年期间所使用的建筑原材料将超过其在整个20世纪期间的用量额。若美国排废税政策执行得好的话,预计原材料的使用量将能得以大幅下降。迄今人们已在许多美国城市见到了这方面取得的成效,如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多佛尔市及得克萨斯州的克罗克特市在5年时间内借助于“扔就要付费”项目的实施已卓有成效地将家用垃圾产生量减少了25%,美国17个社区中就有11个之多执行着“扔就要付费”法规,结果表明材料物资的再循环更生使用率得以明显增高。
其实,若对排废税正确理解的话人们就不难认识到,只要对材料的再生利用运作得好的话,税费之付出将会以其它形式得以补偿。
正确研究分析人类材料文明的优长劣短,并探讨应如何进一步朝优化方而改善无疑表明着我们已在理性认识可持续材料经济上正举足向前跨步。
而那些以实际行动认真执行着节约使用原材料、少向自然环境排废造污操作的人们,将会因此而流芳百年,因为他们不愧是创建持久文明的时代功臣。
[The Futurist 1999年5月]
重建人类材料文明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99年11月26日
期刊目录 contents
物理百年研究启示录
科学家论坛
化学
基因工程
医学
生物技术
空间科学
今日启明星
创新科技
环境科学
新技术
科学与社会
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