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沃尔夫冈·冯·肯佩伦(Wolfgang von Kempelen)发明了第一台博弈机。
1948年阿兰·图灵(Alan Turing)用纸和笔写出了第一个博弈程序。由于缺少一台真正的电脑,所以他只能把自己当成电脑来测试它。
1952年克里斯托弗·斯特拉奇(Christopher Strachey)在伦敦编写出了第一个西洋跳棋程序。
1952年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Wilkes)和剑桥的科学家小组编写了能玩tic-tac-toe游戏的程序——EDSAC。
1956年IBM的亚瑟·塞缪尔(Arthur Samuel)写出了第一个能够“学习”的西洋跳棋程序。
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阿兰·科托克(Alan Kotok)编写了一个能够击败国际象棋业余爱好者的程序。
1963年亚瑟·塞缪尔的西洋跳棋程序击败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跳棋大师罗伯特·尼尔利(Robert Nealey)。
196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格林布赖特(Richard Greenblatt)开发出了Mac Hack VI型机,它成为第一台有实力参与人类主办的国际象棋锦标赛的计算机。
1970年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艾伯特·左瑞斯特(Albert Zorist)编写了第一个会玩围棋的程序。
1977年由美国西北大学的拉里·阿特肯(Larry Atkin)和大卫·斯雷特(David Slate)开发的CHESS4.6成为第一台能够击败A级国际象棋棋手的计算机。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小组根据拼接玩具的原理开发出了一台会玩tic-tac-toe(井字游戏)的计算机。
1979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汉斯·柏林格(Hans Berlinger)开发的BKG9.8击败了西洋双陆棋的世界冠军(虽然西洋双陆棋的爱好者坚持认为这只是偶然)。
1984年职业纸牌玩家麦克·卡罗(Mike Caro)编写了一个纸牌程序——Orac。据它的纸牌搭档说,它赢得次数比输的多,但只是传言。198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默里·坎贝尔(Murray Campbell)、卡尔·埃布林(Carl Ebeling)和戈登·哥特奇(Gordon Goetsch)等人编程的HiTech,赢得了宾夕法尼亚州国际象棋锦标赛,成为第一台被授予大师头衔的计算机。
1989年加拿大艾伯特大学的乔纳森·谢弗开发出了”奇努克”。
1992年“奇努克”没能击败西洋跳棋冠军马里恩·汀斯利(Marion Tinsley)。
1994年“奇努克”获得了世界冠军。它是第一台在人类游戏项目上获得世界冠军的计算机。1997年“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
1997年艾伯特大学的迈克尔·布洛编写的Logistello,击败了奥赛罗世界冠军村上健(Takeshi Murakami)。
1998年布赖恩·雪柏(Brian Sheppard)编写的Maven击败了由拼字游戏世界冠军约珥·谢尔曼(Joel Sherman)和亚军马特·格雷厄姆(Matt Graham)所组成的团队。
1999年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迈克尔·里特曼(Michael Littman)开发出了Proverb,它能够准确解答《纽约时报》所刊登的90%的纵横字谜(其中解答工作日刊登的字谜的准确率为95%,周末的为85%)。
2002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约翰·罗曼(John Romein)和和亨利·保罗(Henri Bal)在电脑奥林匹克awari棋赛中获胜。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米兰·斯多吉诺维克(Milan Stojanovic)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达科·斯特凡诺维奇(Darko Stefanovic)宣布他们构建出了一台能够玩tic-tac-toe游戏的DNA计算机——玛雅(MAYA)。
2006年“玛雅”在tic-tac-toe游戏上已经所向披靡。
2007年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阿亚拉·埃米尔(Eyal Amir)和马克·理查兹(Mark Richards)发明的Quackle成为第一台赢得拼字游戏锦标赛的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