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2007年成立了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这是继70年前该校成立肯尼迪政府学院以来首次成立新学院,物理学家卡文特斯•纳拉亚姆蒂担任学院的首任院长。哈佛大学校长德鲁•G•福斯特表示,新学院的成立表明哈佛认为工程和应用科学是学校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拥有巨大的潜能,并希望学院成为哈佛未来的“创新发动机”。
 
 
70年来首次成立新学院
 
  对于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大部分教员来说,2006年的最后一次会议只不过是每月的例会而已。但是,对于工程和应用科学系主任文卡特斯•纳拉亚姆蒂(Venkatesh Narayanamurti)来说,这次会议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在那个12月的一个午后,教授们像往常一样来到会议室。下午4点,当会议进行到表决的时候,纳拉亚姆蒂站起来看了看他的笔记,然后告诉他的同事们,根据他年初向大家做的提议,经过充分的准备,他正式提议将工程和应用科学系升级为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
 
  不仅是名字的变化,学院仍然隶属于哈佛十大教职部门之一的文理学院,不过学院将加强自身的发展,并与学校的其他学科展开合作。纳拉亚姆蒂强调:“将系升为学院是为了让哈佛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他的发言随即引发了一阵议论。纳拉亚姆蒂2006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这一步做准备。几个月之前,原来同意学院升级的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宣布下课。因此,现在到了正式下决定的时刻,纳拉亚姆蒂仍然没把握最终是否会通过这个提议。
 

1571919001(1)

新一代工程师:文卡特斯·纳拉亚姆蒂(文基)领导了哈佛 工程专业的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一阵沉默,最终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提议鼓掌通过。提案将呈交大学的最高管理委员会——哈佛校董会做最后审批。哈佛在商业、法律和医学等领域享誉盛名,然而,在其372年的历史中从未有过世界级的工程学院,这一直为人所诟病。如果校董会同意,其终于可以在这个领域一展身手了。
 
  纳拉亚姆蒂被人爱称为“文基”。2006年秋的某一天,文基坐在皮尔斯大楼的办公室里,开始了对过去的反思。工程专业在哈佛的地位与其闻名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专业学院不可同日而语。二战之后,当其他美国顶尖大学加速发展并完善工程学院的时候,哈佛反而把工程系和应用科学系合二为一。这个系在哈佛校内外都无甚好评,即使是工程系的教职员工,都开玩笑说他们花在解释这个系的特殊性上的时间,比他们教书的时间还多。
 

1571919040(1)

超大型纳米科技大楼:为纳米科技研究专门建造的大楼,包括8栋建筑。其中综合学科和工程实验室面积达12000平方米。

 

  这次由系升级为学院,是哈佛近70年来唯一设立的新学院,目的是填补哈佛大学历史上难堪的空白。文基说:“没有一个顶尖的工程学院,哈佛永远也称不上尽善尽美。”
 
  学院升级计划雄心勃勃,冠以哈佛之名,手握9.9亿美元的捐赠,工程学院打算将教授人数从现有的70名扩大到100名;研究生人数翻一倍,提高到600名;加大课程的设立,供非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以及增加和哈佛其他科系以及工业部门的合作。
 
  虽然文基表示这一举措在校内没有受到阻力,但人们还是提出了不少问题,最显而易见地问题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就在街的那一头,哈佛凭什么能够在工程专业出人头地?而且,哈佛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文科大学,是否有必要开设工程专业?”
 
  为了反驳这些问题,文基解释道,工程专业对于推动当今最前沿的跨学科研究必不可少。他坚称,现代的文科教育应当包含具体的科学内容。
 
  文基开玩笑地把MIT称作“街尾的那所小学校”,他认为哈佛大学的目标不在于直接竞争:哈佛并不是要涵盖工程学的方方面面,而是打算将精力集中在几个领域——纳米科技、生物科技、能源和环境、计算机和社会等方面,这样才能直接提升哈佛的整体实力。
 
  至少MIT也有一位该计划的支持者。前MIT院长、现任美国国家工程院副院长的查尔斯•韦斯特(Charles Vest)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哈佛提出这个计划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美国正在面临欧洲和中国的竞争压力,因而必须培养更多的工程师人才。“一个有着深厚人文科学传统的大学认为:‘科技现在是这个世界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也必须要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个伟大的示范。”韦斯特如是说。
 
  看来,哈佛打算与工程学来个亲密接触,不过以前可不是这样。原机械工程系的教授弗雷德里克•阿伯纳斯(Frederick Abernath)是工程学院的见证人,他介绍道,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工程专业好几次都差点沦落到关门大吉的地步。
 
 
一个半世纪的曲折发展
 
  故事要从1847年说起,当时哈佛大学的劳伦斯科学院是以麻省的一位企业大亨阿伯特•劳伦斯(Abbott Lawrence)命名的,哈佛打算在劳伦斯学院设立一个技术类专业。刚起步时前景非常看好,但是很快就举步维艰。事情缘于一位名叫威廉•B•罗杰斯(William B•Rogers,MIT创始人)的地理学家,1861在申请哈佛的职位未果之后,便建立了一家技术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劳伦斯学院同时也面临了来自哈佛内部的压力。查尔斯•埃利奥(Charles W.Eliot)也许是哈佛历史上最强力的校长,他觉得应用科学“前途暗淡”,与哈佛的人文气氛不符。在他的任期内,埃利奥特力图将哈佛的工程专业清扫一空,或者将其移交给MIT。具有讽刺意味地是,他本人在1869年就任哈佛校长之前,是在MIT教授分析化学的。
 
  1906年,埃利奥特终于成功地解散了劳伦斯学院,不过时间非常短暂,这要归功于另一位从MIT毕业的企业家戈登•麦凯(Gordon Mckay)。早在1891年,麦凯就将劳伦斯学院作为他财产的受益方。他死于1903年,哈佛大学在6年后收到了他捐赠的第一笔100万美元,专项用于科技教育和研究。
 
  1918年,哈佛在又一次试图将其工程专业并给MIT失败后,决定利用麦凯的资金重振工程学专业。直到1949年才得到麦凯的全部捐赠,因为其遗嘱中受益的两位前妻、两个儿子以及几个女仆都已颐养天年。
 
  麦凯基金为42位教授的研究提供了经费,从而为哈佛大学保留了工程专业。尽管如此,哈佛的工程专业从来都没有领先世界水平,跟MIT完全无法竞争。
 
  上世界90年代中期,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Neil Rudenstine)和文理学院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决定加大学校的基础科研投入,大力发展工程和科技学科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诺尔斯走遍全美国,向有关专家请教如何重新为工程学科注入活力,任务之一就是为工程专业寻找一位新的系主任。其中的一位专家就是文基。
 

1571919059(1)

 

  文基曾经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被称为“文基大人”,因为他管理风格严格,对研究又有独到眼光。1998年中期,他来到了剑桥市,重建哈佛工程学科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头。
 
  接下来的几年,他聘任了十几位员工以增强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以及生物机械专业的实力,其中至少有3位是他从MIT挖过来的。这些人都是专业领域的明星级人物,包括应用物理学家莉尼•V•哈乌(Lene V•Hau),她成功地在实验中延迟并停止了光脉冲,然后又加以还原。另一位是费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他是前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是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发明人之一。
 
  员工的增长也带动了部门的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力量大大加强。文基的任期内,研究生的规模增加了一倍,达到了350人,申请人数更是翻了3番,超过了1200人。
 
  文基的声誉与日俱增,他几乎认识学校的每一个人。哈佛学生报提到他的时候直接以“文基主任”称呼,没人会不知道这是指谁。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工作推手”、“精力充沛”、“热情源源不断”等。
 
  尽管文基作了种种努力,哈佛的工程专业和顶尖的理工大学相比,依然微不足道(见附表:《美国顶尖工程学院》)。教员人数只有普林斯顿和加州理工的一半,文基则认为这些学校跟哈佛水平相当。至于哈佛在工程方面投入的研究经费,只不过是MIT、斯坦福或者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一个零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近的大学排名中,哈佛在美国顶尖的工程专业中排名第23位,让人失望之极。
 
 
哈佛未来的发展重心
 
  担任系主任几年后,文基觉得除非这个专业的地位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否则难有作为。值得一提地是,在哈佛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工程学院的想法已经有一定的土壤。文基的老板陆登庭和诺尔斯都支持这个想法,哈佛监事会下设的一个委员会更是在2002年就建议要提升该系的地位。
 
  有了监事会和校长的支持,学院升级方案再也不是空中楼阁,文基甚至抽空好好盘算了一下自己的退休计划,2005年5月31日,文基通过电子邮件宣布他将于来年退休,这让他的下属们非常意外。
 
  之后,萨默斯事件爆发了。
 
  在对女性在科学领域的作用发表了一些有争议的言论后,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遭到如潮般的指责。萨默斯迫于压力辞去了校长的职务。这个历史悠久的学校在一段时间内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自然也做不了任何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文基同意继续在工程学院成立之后担任院长,直到新校长上任(事情还有另一个版本,据哈佛一位教授说,文基当时的态度是“要么给我成立学院,要么我走人”)。
 
  既然哈佛的上层还处于换人的风波之中,文基便把精力投向了说服自己的同事们。
 
  不过要说服文理学院的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文基又花了整整6个月,挨家挨户地游说不同部门和学院的同事。
 
  前文理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社会学教授西达•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认为文基的观点令人信服。因此,当2006年12月12日文基向文理学院提出提案时,他早就做足了准备工作。当议案获得一致通过后,文基欣喜若狂。当然,哈佛新任校长德鲁•G•福斯特(Drew G•Faust)投的赞成票也非常关键。
 

1571919072(1)

地下实验室:综合学科和工程实验室三分之二的空间都位于地下,其中建有900平方米的无尘室,装备了大量设备供物质合成与高级显微学使用

 
  2007年,哈佛校董会批准了学院升级计划之后,文基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处置转型的过程,从增加编制、编写财务预算,到与工业界洽谈合作,直至学院纹章的设计,事无巨细,稳健地推动跨学科的合作。因为学院的组织架构不分学科,因而推行起来容易得多。
 
  他对拆除学科间壁垒的看法吸引到了一些新生力量。卡帕索是2003年来到哈佛大学的,他当时接到好几所大学的邀请,他说:“开始我没有把哈佛大学的邀请当一回事,但是当我看到他们对资金的使用没有信口开河,这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对于他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是哈佛建立的纳米系统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坐落在新的综合学科和工程实验室中,将数个哈佛的研究小组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见图“超大型纳米科技大楼”、“地下实验室”)。
 
  他还希望将学院的跨学科氛围引入到课堂上,并要求教师们设计一些新的科技教育课程,来吸引那些对医学或者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与此同时,工程学院还将引入更多的实际操作教学。
 
  林恩•A•斯坦(Lynn A.Stein)对此非常赞赏。林恩是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教授,她觉得哈佛不应该单纯的复制欧林的做法:“促进欧林进行创新的很多问题同样存在于哈佛,但哈佛应该由此发展出自己的应对方案。”
 
  文基期待着他的学院能够培养出新一代工程师,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扎实基础,他说:“那些想当纯粹技术人员的,应该去MIT。在哈佛,我们要培养不仅了解技术,也要对社会运作规律深得三味的人才。”
 
  哈佛大学准备从科研基金中拿出10亿美元来建造该校区的科研综合楼。有人建议,工程学院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搬到奥尔斯顿校区,不过目前这些还只是纸上谈兵。但可以肯定的是,工程学和应用科学必将是哈佛下一步发展的重心所在。
 
  文基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呢?最近他宣布将从院长的职位上卸任,重新执教并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这次他是当真的,不过他还是会密切关注这个他一手扶植起来的机构的发展。文基说:“(学院)每天的变化也许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5年之后再回头看时,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