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银燕

2020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2月19日,有着156年公济传承历史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派出156位医护及技术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雷神山医院,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伍一起并肩奋战。 4月4日,市一医院驻雷神山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了对最后一位病人的医疗救治,清零关舱,并于4月6日返回上海。经事先沟通,4月7日,我们首次以视频连线方式采访了尚在医学隔离期的市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贺银燕。特殊时刻加上特殊情境,此次采访的叙事顺序和方式和以往的启明星采访稍有不同,切入点就是贺医生的抗疫之行及其在此期间的作为和感悟。我们也通过这次访问见证了贺医生在战“疫”一线的坚持、勇敢、善良,以及她不为人知的柔软。

家国情怀,巾帼仁心

1月24日,中国农历春节除夕夜,这个本是中华民族合家团圆的时刻,却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变成了战“疫”的千钧一发之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武汉人民的困境让全体国人感同身受。从这一刻起上海医卫界率先动员起来,并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先后共派出九批医疗队共计1 649位医护人员赴鄂支援,携手荆楚儿女,共克时艰。其中市一医院先后派出三批援鄂医疗队,贺银燕是作为市一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于2月19日,在抗疫阻击战处于胶着状态的关键时刻奔赴抗疫一线的。

访谈中,视频那头摘下口罩、一身便装、眼睛大大的银燕星友格外精神。应我们之请,她先回溯了那一刻的情景:“尽管妇产科在这次抗疫中不是主要学科,但也是有需求的。我是科室副主任,我还是荆楚儿女,是喝着宜昌枝江水长大的,在宜昌我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在武汉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至今我的父母都还在宜昌。这种牵挂使得我在疫情暴发初期,在防护物资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就与在沪的同学通过卫健委、基金会等部门,为家乡募集了51 000个口罩、消毒剂、手套等物资。”

“医院为我们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让我们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战斗。”

“在科室同事和家人支持下,我向院里报名并获得批准。我们这一批由156位医护和专业人员组成,其中60名医生,90名护士(大部分来自呼吸科与重症科),6名管理与后勤保障人员。从报名到出发只用了一天时间。”快人快语的银燕继续说道:“基于当时疫情蔓延的态势以及医院派出的前两批医疗队的实地经验,这次医院在装备物资配备上更加精准、为每一位队员配备了两个拉杆箱的物资装备,包括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消毒剂等防护装备和羽绒服、工作鞋袜等生活用品……医院为我们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战斗。其实打仗就是打后勤,医疗物资就是我们医生救治病人的武器!”

除了每位队员随身带的防护装备,市一医院还为他们准备了极其重要的防护用品,比如N95口罩就准备了8 100个。专门配备的6位资源支撑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随时沟通抗疫前线与后方医院,随时补充需要的物质。除了物资准备,市一医院还为援鄂队员们提供了更关键的“精神装备”,为队员们做好战“疫”一线的自我防护与疾病处理的相关培训等。

以上通过贺银燕医生的亲身感受,较为详细地列出了市一医院举全院之力为援鄂医疗队所提供的装备和各种支撑,这种细节生动体现了上海人做事的专业和精细。相信不仅市一医院,其他各家上海派出医疗单位都会有这样的安排。上海是举全市之力在支持、支撑这1 649位抗疫医护人员的工作。

“只要对病人有益,对治愈有利,任何方法我们都愿意去尝试。”

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负责雷神山医院的三个病区,占医院病区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三个病区中,其中一个为单独接管病区,另外两个是分别与仁济医院和杨浦区中心医院合管的ICU病区。银燕被分配在单独接管病区(以下简称C1病区)。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病人救治更多涉及呼吸科与重症科,但是在组队的时候,市一医院从临床救治和康复的整体考虑,决定整建制组队,即各个学科临床科室都要派员参加(这也正是贺银燕这样的妇产科医生报名后获批的背景),以应对在救助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从事后整体效果研判,贺银燕深感这个决策是极其正确的。银燕为我们举了一个在雷神山传为美谈的例子:“我们C1病区接诊了一对感染病毒的老夫妻。这对病人特殊之处在于,丈夫患有尿毒症,长期透析,妻子负责照顾,入院时患者因为数天未行透析,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而生命垂危。我们医疗队领队是医院副院长刘军,他也是一名肾内科医生,本着尽力为病人解决临床问题的医者之心,在反复制定严格的治疗流程后,为这位患有尿毒症的丈夫在雷神山医院完成第一例的床边透析,使病人转危为安。之后,基于我们医疗队强大的多学科优势,我们C1病区前前后后收治了11名新冠肺炎合并肾衰透析的病人,成为雷神山医院透析病人最多的一个病区。面对巨大的工作量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压力,我们知难而上,只要对病人有益,对治愈有利,任何方法我们都愿意去尝试。”

贺银燕医生在雷神山医院

星星之火,点亮雷神山

银燕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治愈了一位在辽宁病区的34岁的女性病人。她怀孕13周时因为流产匆忙地在非肺炎定点医院做了手术,因此感染了新冠肺炎,转至雷神山医院后,发现流产后宫腔的残留导致的持续出血的症状。由于她的肺炎症状不太明显,也无宫腔感染的急症情况存在,银燕建议处于恐惧之中的她接受保守治疗。服药一周后,病人的宫腔残留比以前少了一半,血的指标也降低到之前的三分之一,也变得不再恐惧了。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雷神山医院局限的条件下,获得这样的治疗效果实属不易。

方舱医院的47天里,银燕每天往返于雷神山与宿舍。宿舍到病区来回40公里路,往返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由于防护装备的有效防护时间为四个小时,所以医疗队员们四小时一轮班,且每次穿脱防护装备的时间共计两小时。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并比较,似乎这样的工作强度与每天在市一医院出门诊、做手术与临床教学相比,压力应该没有那么大。然而,银燕坦承并非如此。首先,在治疗中运用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是自己不熟悉或不易驾驭的;其次,客观情况促使医生对病毒本身的认知随时在变化之中;再次,穿上防护装备之后的工作状态与非疫情期间的工作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聪慧的银燕还是猜到我们会问她如下的问题:一个妇产科医生为什么也参加战“疫”?她的回答是,“雷神山医院只有两名妇产科医生,其中一位就是我。”

C1病区共48个病人,其中23位是女性病人。银燕到达病区后很快就把这23位女病人的妇产科系统相关病史重新收集整理。“她们是女性新冠肺炎患者,理清病史是我的责任,也是妇产科的责任。她们除了感染新冠肺炎外,还有其他妇科疾病与心理问题等。”在做好日常轮班工作的同时,银燕认真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处理了每一位女性病人的妇科问题。渐渐的,雷神山医务处请银燕去其他病区会诊,她才发现自己是雷神山医院仅有的两位妇产科医生中的一位。银燕的手机号码成为雷神山的热线电话,银燕的医疗半径大大延伸,银燕的“星星之火”点亮了雷神山。

受导师影响,走上妇产科临床科研之路

访谈的下半段还是要进入受访星友在专业领域的成长情况和为领域内科学问题的求解所做的努力。贺医生所服务的妇产科无疑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领域,然而启明星采访中涉及妇产科的星友很少,所以我们也想借对这位已有20年资历的妇产科星友的访问之机,就妇产科当今在临床及科研中的挑战做一了解与介绍。

话题涉及自己的经历和专业,视频那头的贺银燕立刻把自己的思绪和语境调整过来。她坦承自己最初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数学家,而非医生,更没有想到会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因于她出生于医学世家的背景,尽管父母没有特意引导她,但长期在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家风熏陶中成长,使得她面临专业选择时,最终仍属意医学。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就读时,她就开始与妇科医学结缘,但真正对妇产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愿意把妇产科作为职业追求是受了自己在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李大金教授和2007年到市一医院做博士后研究时的导师万小平教授的影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大金教授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生殖免疫学家,李老师团队主要从事生殖免疫的研究,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带领我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大门;市一医院的万小平教授(现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是国内知名的妇产科学家,万老师对病人的关心和极度负责的态度、对妇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孜孜以求,以及对我们为人处世方式的教育,让我真正喜欢上妇产科学这个专业,并且终生获益;在万小平老师的的影响下,我开始进入了妇科肿瘤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的资助。两位老师给予我在妇产科专业上学习、工作和研究的知识与能量。”银燕如此说道。

一步一脚印,在妇产科领域耕耘十余载

妇产科医学面向的病者群体是特定的女性群体。由于女性在人类繁衍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在养育后代与维系家庭中承担着独一无二的社会责任,因此,更好、更科学地为女性身心健康服务,让更多女性少受、不受妇科疾病的困扰,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妇产科医学人才是贺银燕对妇产科作用地位的理解,也是她热爱妇产科医学,选择妇产科医学且矢志不渝的原动力。

20年的妇产科临床医学和科研求索,贺银燕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扎实:自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妇产科学博士学位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09年博士后出站后,入选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学组组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委员会青年委员,美国生殖免疫学会会员,中国免疫学会会员;2010年入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优秀青年医师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计划,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13年入选上海市教委中青年教师出国访问计划,并成为20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Wistar研究院访问学者;2016年获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支持。

这些年,在包括启明星计划等在内的多个人才计划的支持下,贺银燕聚焦并致力于妇科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激素、免疫和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和生殖免疫调节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在关于卵巢癌的药物敏感性的研究中,利用人源化的卵巢癌小鼠模型,对复发耐药的卵巢癌患者进行敏感药物的筛选,这个技术 已经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在银燕看来,从事妇产科医学的人,无论是临床医生,抑或科研工作者,都是为了护卫人类繁衍这一最基本的需求而努力的人。每当想到自己是其中一份子,她都备感荣光。同时,20年的从业经历让贺银燕清晰地意识到,与我国医卫其他领域的整体进步水准相比,妇产科医学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境地。也正因如此,贺银燕觉得在妇产科领域的机会比另外一些医疗学科更大。

做科研还是要回归科学的本质

顺着以上话题,我们请贺医生就她关注的妇产科学科发展的走势做一点展望。贺银燕的判断有两点: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要回到基本的医学问题上来。学科中的问题挖掘得越深,路会走得越宽广。临床问题的本质还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本质还是要回归医学的基本问题。就妇产科医学而言,目前生殖医学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其次妇产科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其他科学的交融、交叉,譬如生殖医学的发展就涉及基因组,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医学、遗传学、免疫学、胎儿医学、材料学等学科的支撑。

回到自己,贺医生说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对于一个上海交大附属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而言,临床是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包括要接好门诊、做好手术、抓好教学,而科研主要是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解决好从病床到试验台的问题。只有临床科研都安排好了才是妇产科医学的“良性循环”,因为妇产科医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这番话道出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妇产科医生的常态。这或许能解释她每天有十多个小时在医院,常常是临床上病房里的事一结束就回到实验室,白天基本没时间看手机回微信的缘由。

我们视频采访贺银燕的那天是她在抗疫 45天后回上海隔离期的第三天,事实上,据我们所知,这14天她基本上没闲着,每天和家人报平安后更多时间都是在撰写课题报告,或是与科室同事通话,有时就直接参与他们的业务讨论,当然也会和研究生在线讨论课题进展。

期待疫情过后有机会再当面拜访银燕星友,听她和妇产科临床科研那些有趣的故事。

______________

侯璟琼、江世亮采写于202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