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计委综合处)

[编者按]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甘肃省科学学研究会,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经济、社会》杂志联合召开的“全国省、区规划学术讨论会”于8月19日至24日在甘肃省敦煌县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了省、区规划的理论、方法,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大西北的发展问题。会上交流了五十余篇学术论文,现摘出四篇,以飨读者。

地处祖国大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和自治区,国土面积303万平方公里(45.5亿亩),占全国总面积近三分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来看,大西北在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须予以充分重视。从历史上来看,大约2000多年前,西北地区的许多地方曾是草丰林茂的林业、畜牧业基地,粮食也比较多。特别在唐朝,大西北是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生态严重恶化,经济文化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

当前应当认真解决大西北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下列问题。主要是:

(一)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水平低。森林覆盖率,大西北只有5%左右,大大低于全国12.7%的比重,也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之一。西北地区天然森林与人工林面积约2.27亿亩,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2%,与国土面积占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很不协调。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都很严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

(二)日用消费品工业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三)重工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981年西北五省区重工业总产值(包括能源生产总产值)只有143.04亿元,仅占全国重工业总产值的5.7%,这个比重与大西北丰富的重工业资源很不相称。从产品构成看,是生产原料多,生产最终产品和再加工的中间产品少。对原料产地来说,这是不合理的,而且加剧了全国能源、交通的紧张状况。

(四)能源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大西北煤、电、油资源丰富,但至今绝大部分沉睡地下。

(五)交通运输紧张,力R剧了经济上的不发达。目前大西北铁路通车里程只有7000公里,占全国通车里程的十分之一左右。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和商品运不进、调不出,对大西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六)经济效益差,是影响大西北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七)科技教育落后,不仅在校学生少,而且教育质量差。地方科技人员很少。

(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缓慢。

只有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为将来全国经济战略向大西北转移创造条件。为此,在制订规划和实际工作中,就应该考虑在九十年代开始采取有效的步骤,着手进行开发大西北资源的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土地资源的开发准备;第二,水利资源的开发准备;第三,畜牧业资源的开发准备;第四,林业巨大潜力的挖掘;第五,能源的开发准备;第六,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第七,矿产资源的开发准备;第八,轻工业资源的开发准备;第九,智力开发准备;第十,旅游资源的开发准备。

大西北很有前途,大有希望。只要积极创造条件,认真做好资源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全国经济战略转移到大西北是积极可行的。

边远省区怎样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张碧晖(华中工学院)

资金短缺,管理和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这是横在边远省区向四化进军道路上的绊脚石。边远省区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搬掉这三个绊脚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逐步建立具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经济结构

边远地区在现代化方面起步较晚,为了更快赶上去,应避免建立一个门类齐全或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试图万事不求人,而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具有经济优势的部门,建立各具独特面貌的经济结构。实践证明,“大而全”的经济结构,必然导致产品结构散,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少,打不进市场,是一种落后型的经济结构。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产业,生产出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好的产品,才能使之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实现经济振兴。

二、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是边远地区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国家,地区之间的协作与联合,是发挥各地优势,取长补短,衔接供、产、销,提高社会效益,补充国家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边远地区来说,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则有利于把比较先进的加工技术和丰富资源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在边远地区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是边远地区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形式、内容较多,如开发资源的联合、专业化协作的生产联合、双方合资联合经营、生产和流通相结合的联营、对外贸易的合作与联合、科技成果的转让、人才培养和流动等等。

三、注重智力投资,依靠技术进步

如果只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那只是一个地区的潜在优势。只有与先进的技术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所谓经济优势,归根结底是科技的优势、人才的优势。交通闭塞、文化闭塞、与世隔绝,曾经是造成边远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如果再不重视智力投资,不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不重视培养人才,边远地区不仅难于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还将继续落后下去。只有教育普及,科技发达,文化艺术事业兴旺,本地区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缩小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所以必须把加快发展边远地区的科教文化事业,增加智力投资,大力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放在更高的战略地位上。

四、要有一个好的社会管理

我们要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要走一条新的发展战略,这样发展战略的目标不只是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化程度,还要十分重视经济以外的其它社会发展指标,诸如人民实际消费水平、分配结构、教育和文化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健康水平及环境状况,等等。要实现这样的战略指标,和有一个好的社会管理分不开。

加速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

张德辅(青海省计委经济研究所)

边远不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速度,首先要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千方百计发展本地区最突出的优势产业,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经济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以特有的资源及其有特色的优质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这不仅是各个地区经济赖以发展所必需,也是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加快全国四化建设所必需。事实上,我国各边远不发达地区都有一些特有的丰富资源,如青海省的钾、锂、镁、钠、铷等盐类和硼、石棉;内蒙的煤、铁、稀土元素;广西的钨、锡、锑、锰;云南、贵州的磷、铅、锌、铜、锡;新疆的石油、煤等。不少边远不发达地区还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畜产品等等。以上这些,大多是内地缺少、国家四化建设所急需的资源,是不发达地区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加快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部门,以此为中心,相应地发展一些与其相关的部门,形成各地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结构,充分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不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速度,就要千方百计加速科技进步,包括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第一,要组织发挥好现有科学技术力量的作用,并针对发展特色产业部门的需要广招人才。第二,发展科技要走引进技术为主的路子。这一点对我国,特别是对我们不发达地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作为一项基本策略。第三,一定要确立面向全国和国外两大市场的方针。第四,要采取鼓励发明创造,对创名牌、改进名牌以及提合理化建议等任何一个有贡献者,都要按贡献大小,采取高奖励的政策。第五,从长远看,要促进地区科技持续进步,必须努力办好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与建立特色经济区密切相关的专业教育。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优先智力开发,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

不发达地区要加速经济发展,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性措施,解决资金、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等问题。不如此,难以加速实现发展战略,取得经济发展的高效益和高速度。

1. 要采取某些类似经济特区所采用的办法,加速特色资源的开发和特色经济区的建设。如允许京、津、沪、苏等先进省、市来青海建矿、建厂。

2. 对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参加建设的专家和职工,要区别条件给予较高的物质待遇。

3. 国家要给边远不发达地区分别制定一系列的优惠经济政策。如实行优惠电价、降低税率(新建企业还可区别情况规定一定时期的免税期)、降低贷款利率、出口产品减轻关税(新建的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也可区别情况规定一定时期的免税期)、给予生产国家急需产品的项目以专项扶持等等。

4. 不发达地区建立有特色的经济区,是国家四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给予足够重视,把这些经济区的规划工作列为国家整体规划的重点部分,直接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编制。

省区规划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钱自峰(华东师范大学)

我国经济界目前一般把西藏、青海、内蒙、宁夏、新疆、甘肃、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不发达省区。我国西部广大的落后地区,可以明显看到存在着一些严重情况:

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为止,我国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无论在科学、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别,而最重要的是表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上,由此带来的人均消费水平、文化、科学等社会发展方面,西部省区也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第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从今后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的发展趋势来看,前途也不容乐观。

根据目前的国力来看,今后十八年,除能源、采矿外,国家不可能对西部地区大规模投资(因为该地区经济效益太低)。因此西部地区如不能迅速提高经济效益,连跟上全国前进步伐都困难,更不要说超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其在全国的比重了。相反,照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可能性较大的倒是西部地区将会进一步拉大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我们认为,西部各省区应把改善经营管理,吸收沿海先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创造投资环境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国资金有限,不可能再像以前,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那样把主要的建设资金投在西部不发达省区。为了加速积累,加快经济发展,除了必不可少的能源开发、有色金属开采的投资外,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应该把主要资金首先投向沿海发达地区。

其次,西部不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效益是很低的,这自然不是好事,但它又告诉我们,这些地区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取得经济增长的潜力远比发达地区为大。

第三,国内外各种成功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吸收新技术,是不发达地区经济能否起飞,尤其是能否较快起飞的关键。

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呈多层次,所以,引进、吸收技术也应分层次。拿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来说,就应以吸收、引进我国沿海先进技术为主。这是因为:一方面全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外汇(不发达地区外汇更是奇缺);另一方面,国外先进技术对西部地区来说,不一定是适用技术(由于技术、管理水平的关系,吸收、消化有困难)。沿海先进技术相对来说,则就较为适宜了。西部地区如能着重引进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至少有这样一些优点:一是可靠(经过国内几十年、十几年,至少也有几年的实际使用),二是实用(适合于我国国情),三是花钱少,四是接受、消化快,能较为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说,国家将不会再把不发达省区作为投资的重点(除部分省区的能源,有色金属外),但创造好的投资环境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为了统筹本省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吸引投资,引进技术,建议各省区成立地方发展局。

(以上四篇风定摘自《全国省区规划学术讨论会》)

[编者按]《公元2000年的中国》学术讨论会于8月下旬在我国旅游胜地黄。山举行。与会的二百多位未来学研究者就公元2000年的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广泛而又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很有见解的论点和预测方案。本刊从100多篇论文中摘编了其中若干篇,以供读者了解这次盛会所讨论的一些问题。

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李业远

一、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战略的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是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1. 建设起一个发达的农业;2. 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3. 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态环境。

二、根据我国农业基本特点转变农业发展战略。

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小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为大农业发展战略。1. 发展农业的眼界,应从过去局限于占国土十分之一的耕地,转向全部国土和海域。2. 发展农业的方式,应从过去掠夺式的、粗放的经营,转向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传统经验的集约经营。3. 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应从改土治水为中心,转向以造林绿化为中心。4. 农业劳动力的使用,应从集中搞粮食,转向真正开展多种经营。

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文章指出过去把“老四化”(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看成农业现代化,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农业现代化,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济的科学方法,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自然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态环境。农业现代化亦即农业的科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我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文章列举了一些科学家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几种设想。

四、保护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我国当前存在着十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诸措施中,最重要的是植树种草,绿化大地。

五、怎样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的粮食生产,多数人认为年增长率可能是2 ~ 2.5%,即到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9600亿斤,按12亿人计算,人均800斤。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三: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尤其要大力控制农村人口增长。2. 搞好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建设好商品粮基地,努力挖掘占耕地75%以上的中低产田的潜力。3. 从长远的观点出发,用大农业大粮食(食物)的办法,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略论中国“黄金海岸”开发之目标规划

黄梦平 王炜中 何博传

(一)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世界图景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尤其是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复杂的大国,经济振兴道路所遵循的必然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正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构成与其基本特征,亦促使我们必须建立“大经济”的战略认识。今天的经济活动,已非依靠单纯的劳务和狭窄的技术就可在竞争中取胜,它显然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科学技术成果极其迅速的转化;需要包括政策干预的种种社会条件;需要对市场的有力控制;等等。而且将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协调系统,显示出速度、经济效益和实惠的综合社会功能。这就迫使我们改变传统的规划与决策手段,包括在制定系统的目标规划中,确认地区的差异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梯度”发展原则。

当代的中国应以寻求建立新的开放式的经济活动系统为旨,倾注较大力量于研究沿海地区先行开-发的战略。尤其是由北而南的三大经济区域:

北部:以天津为中心的渤海经济区。

中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南部:集结闽粤两省沿海城市群(计11座城市,包括四个特区)。成为我国面对海外市场的“黄金海岸”和引进国际资本、技术、设备和智力的最敏感地区。

(二)

“黄金海岸”实际上是中国的经济特区带,已开辟的我国现有四个特区皆归入其中。这里是我国对外实行特殊政策的重要门户,且紧邻港、台,面向粤闽籍华侨和华人聚居的东南亚诸国,肩负着技术、设备、智力和资金的“引进”重任和外贸特别口岸之职。从长远看,粤(包括香港)闽和台湾省构成的三角区域地处亚洲东部的地理中心,处于沟通亚太地区及至全球的海运枢纽地位。加之两省拥有散居世界各国的华侨一千余万人(未计入台湾省籍华侨)。自宋元以来形成的外贸传统,参与各国经济开发的盛况一直为官、民所力倡、经久而不衰,与海外人士合作已造成了卓有成效的基础,必须深刻地认识经济史的上述事实,重新审议和描绘“黄金海岸”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事业中的特殊地位。

(三)

“黄金海岸”的薄弱环节是中间区域,这是一个现状落后但却具有较大潜力的欠发达地区。在这一经济带的目标规划中,必须考虑有利于中间区域寻求速度和实惠的开发对策,包括在研究港、台经济发展中兼取其适用的积极因素,在更加灵活的开放政策指导下,真正摸索我国特区的建设方向,提出吸引港、台力量、联合华侨共同开发这一地区的开放政策,将其建成受我国家机器支配和法制有效范围里的国际市场及国际性加工业城市。

关于建设以重庆为依托的长江上游川江段经济区的设想

杨国屏 江雪

建设以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条块结合、城乡结合的综合性、开放型经济区,一要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交通运输、能源资源、技术经济、科学文化等条件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心理因素等来考虑;二要从经济区依托的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能力对周围地区的有效影响半径,国家生产力总的布局情况及工农业生产的配置原则来考虑;三要按层次、分步骤地建设经济区,逐步达到全国一盘棋。

重庆居于我国西南腹地,是我国内地工、农、商综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担负着综合开发利用长江上游资源的重大任务。重庆理应在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影响范围内,带动周围一批城市、集镇,扬长避短,协调发展,形成浑然一体的自然经济区域。

要使重庆真正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作用,必须实事求是地按照重庆经济活动的有效影响半径,按层次、分步骤地扩大经济区域范围。第一层次为“六五”至“七五”期间,重庆与永川地区合并后,建设好重庆现有经济区,增强自身经济、科技实力,增强对周围城市的吸引力;第二层次为2000年以前,发挥重庆经济区的经济中心作用,利用川江航道为天然纽带,向东、西两侧发展,以共同开发利用水电等能源资源和川江航运为重点,形成周密的经济、交通、科技、商业、金融等网络,带动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建设条块结合、城乡结合、分工合理、合作密切的综合性、开放型长江上游川江段(包括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县地区)经济区,为搞活和开发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服务。这一层次分三步走。第三层次为2000年后,应以川江段经济区为基础,向西、向南北发展,建设以重庆为依托的长江上游经济区。

关于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技术改造的战略思想

栾早春

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我国工业的技术改造,是实现我国到2000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世界上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

(一)独创型:这是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所采用的模式,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实现科学技术进步。这种类型的国家可以美国为代表。由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达,因而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输出国,技术输出与技术输入的比例为10:1。

(二)引进型:这是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所采用的模式,主要依靠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实现本国的科学技术进步。这种类型的国家可以五十年代的日本为代表。二十多年来由于日本成功地实行了技术引进政策,成为后来居上的国家,多年来保持技术输入与输出的比例为10:1。

(三)综合型:这是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所采用的模式,综合运用前两种方式来实现本国的科学技术进步。这种类型的国家可以西德、法国为代表。

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国外落后二、三十年的国情出发,我国应采纳引进型模式来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引进型模式对我国有普遍意又,不仅适用于对外的技术引进,而且也适用于对内的技术转移。采用这种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缩小我周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缩小我国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较大差距。不过尚存在一些困难:

(一)体制障碍:要迅速改革不合理的科研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使科学研究—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经济发展—一体化。

建议发展专门从事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研究所。

(二)政策障碍:要迅速改革影响科学技术进步的不合理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管理政策,要从政策上保证技术进步。

(三)人才障碍:要组织科技人员从事技术改造工作,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中严重缺乏技术力量的矛盾。

科学进步与科研管理本世纪末我国科研管理的特点

杨钟恒

二十世纪末带来了科学的异常繁荣。这一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大不相同于过去任何时期。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化。一方面科学研究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少国际研究中心,另方面科学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导致了社会的科学化。科学研究与工农业并列称为研究业。

数学加速向其他领域渗透,使得自然科学各学科,乃至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普遍处于计量化的过程之中,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呈现出了日益数学化的趋势。

由于知识的不断聚集,生产的加速化,科学技术从发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新技术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由于科学技术的诸多特点,本世纪末科研管理也将有如下特点:

我国科研管理体制将趋向集中统一与分散相结合而以集中统一为特点,五路科技大军将根据各自的特点,分散执行统一规划下的科研任务,它们的界限由于贯彻军民结合、以民养军和生产采取招标制,已不十分明显,一些跨国的科研单位已出现了新的势头。

科研、生产和经济发展相结合,首先表现在科技人员和科学研究的基金大部分投向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工业部门中,其中绝大部分科技人员仍分布在生产与经济部门。其次,科研、生产联合体或科学、工业区的建立,使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了。

教育世纪。人们将比任何一代人要学习更多的东西,这一代人必须习惯于学习,终身学习,将来每周工作时间很可能减少到30 ~ 36小时,但把学习时间包括在工作时间内,这使工作时间不会比现在有所减少。

弹性管理。

[东海摘自《公元2000年中国》学术讨论会]

为了二OOO年的城市环境

于春普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重新认识

城市环境是人类以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创造的人工环境系统,随城市而形成发展。城市具有魅力,不仅有高度发展的经济,高的就业,而且其环境建设,使其对人类具有强大吸引力,满足人类对物质及精神上的需要。

矛盾的是,人类在创造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之中。往往却破坏了环境,产生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居住条件恶化,以及种种公用设施不足等等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环境问题症结在于城市发展中,只顾局部、近期的利益,忽视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当然与政治紧密相关,但与认识不足,研究不够,盲目为经济规律支配有关。因此,必须重新制定我们的对策,否则环境会反馈冲击城市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城市环境具有综合性与社会性两大特点,前者表现为自然、经济、社会多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后者表现其强烈受人工干涉和控制,由此决定我们保护和创造城市环境要采取综合的政策。这是我们制定城市环境战略的依据。

二、城市环境政策要经受经济的检验

城市环境问题研究的紧迫性在于:当前环境污染破坏最严重的,正是经济紧密度高,效益大的城市,环境已对城市经济发展有了强烈地制约。而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又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因之确定的城市环境政策,必须要在经济面前接受检验。

二OOO年我国城市环境,不能脱离我国目前经济不发达的国情。而目前我们面临城市环境污染欠账多,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及技术能力去治理。

而我们的任务,不是停止经济发展,专门去建设环境,而是研究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关系,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城市的工业基础和社会资源,以及如何最为合理利用资源和把污染物资源化。

研究城市环境在我国目前要从经济观(包括环境经济)出发,而不能从理想的美学观出发。要研究城市经济结构与布局对环境影响,目前特别要征得城市经济计划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的理解和积极参加,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内在规律,这是战略性措施,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单项治理技术的开发上。

三、城市环境的生态观——区域环境中调控的重要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的受人强烈干涉的、人工开环系统,是社会性强、易于变化的系统。

城市内部工业污染治理,必将随经济技术力量增长,依靠企业本身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这个前途笔者认为是乐观的,但城市生活代谢物,随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对能量与物质消耗要大幅度增加,这是人类需求决定的,处理这些生活型污染物,将是城市环境管理与建设的任务,应采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

调控城市环境,必须在区域这样足够空间中,才能合理运筹。笔者所说的调控两个意义:一是研究城市周围环境的交换,要提高城市自我调控能力,减少消耗。同时利用郊区调剂城市环境,把自然引入城市;二是经济发展与布局、能源与资源开发建设上的调控,在区域环境中才更有弹性,能把环境问题解决在更高层次(即规划阶段)中得到解决。

从生态观出发,环境经济的研究现已提高到生态经济研究的高度。加强这方面研究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东海摘自《公元2000年中国》学术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