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自然辩证观学术讨论会1983年年底于北京召开。现选登其中三篇供了解。

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涉及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一)人类改造自然带来的后果: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都是以地球为基地进行的,其所需要的一切原材料及能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地球提供的。然而,地球也是一个质量有限的星体。它上面的资源,也是一个常数。尤其是一些矿物资源,肯定会有枯竭的一天。现代化的大生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自然界的大索取,在生产过程中,又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目的物之外的副产品,这又是对自然界的大排泄。这一出一入全是单方面从人类的需要出发,很少或根本没有替自然界着想过。用地不保地,伐林不造林,用水不保水,吃山不养山,靠天不护天……如此等等,这是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是“竭泽而鱼”,不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

(二)自然界对人类的反馈:

在人同自然界的这一类矛盾中,表现得最能动,最活跃的当然是人类,但这并不等于说,自然界就是驯顺的,无为的4相反,自然界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每一次行动,无不做出相应的反馈。这种反馈表现在:

1)自然资源比例的失调:人类长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消耗,使得自然资源的构成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有些资源大大减少了,甚至已经消灭;有的资源增加了、新生了。如海洋资源,滥捕水产品使海洋中的资源减少了,捕捞量超过了水产资源的再生量,必然造成水产资源的枯竭;而石油,工业之废,大大破坏了海洋的自洁能力,工业污染又使海洋中的某些东西增多了。

2)生态方面的失调:

在地球生物圈范围内,各生命现象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般来说,动物依靠植物、植物靠空气、水分、土壤、肥料,有机界依靠无机界。不懂得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常干出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来。自然界作为人类行动的承受者,又反作用于人类,使人类不得不咀嚼自己铸造的苦果。

3)自然灾害方面:

这是那些质变式的为数不多但却后果严重的灾害。如气候异常,这除了自然界本身的因素外,由于人类开发利用了巨额能源,大部分转化为热能释放到大气中。从1900年到1929年人工产生的热能增长了12倍,达63.8亿吨石油当量,按照这样的速度,下一世纪,人工热能可以与太阳给地球的热量相比。工业污染的结果,使大量二氧化碳和固体尘粒跑到空中,造成明显的增温效应。地球植被的破坏,也引起了水灾、干旱等现象,这都与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有密切关系。

(三)人类 - 自然系统的调节:

人类 - 自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大系统,要使这个系统健全地向前发展,二者必须协调,这种协调包括三个方面:

1)自然界内部的协调;自然界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有着自身的平衡。假如自然界受到了异常因素的干预,它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分为:可逆的与不可逆的。一般来说,自然界本身有一种自我调节能力,如大气的自洁能力,水的自洁能力等,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人类的明智应当表现在承认大自然的那个“度”,不要贪得无厌,把大自然搞得比例失调。

2)人类自身的协调:有人计算过,全球的动物、植物所含的能量,通常情况下只能养活90亿居民,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地球上的自然界就无法承担了,人口对大自然的压力要求人口生产应自我协调控制。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知识水平,有计划地协调改造自然的行动,要把人类的意志同大自然的规律协调起来,树立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点,并体现在实践中,保护自然,其实质是保护人类自身。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对辩证法范畴的丰富和发展

张星瑞

在哲学发展史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概念、范畴、规律和方法等,不断地向哲学渗透和转化,经过哲学家的加工、改造、移植、成了哲学概念、范畴。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概念,大体从两个方面向哲学渗透和转化:一是,给原有的哲学概念、范畴,在内容上进行补充和修正;二是,有的新概念则超出了原有哲学范畴,需要依据新的理论和新的现象,进行新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以形成和建立新的哲学范畴。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新思想、新概念。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信息和反馈,反映着客观世界一切领域的物质运动的普遍本质。

系统论是把客观事物当作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研究各个领域当中系统整体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理论、在客观世界中,系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一切皆为系统,一切皆有系统。系统具有本体论的性质,系统原理表明,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一旦以某种方式形成系统,这些要素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而获得新质。要素组合方式的改变,结构层次的改变,系统又会发生新的质变。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已成为系统论的基本定律。系统的组合质变特性,为我们认识事物发展的量变引起质变开辟了一条新路,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补充和发展。系统范畴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多变量非线性的高度整体化。任何一个系统都由一定的要素构成,而任何一个要素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相互独立的系统,表现了系统的层次结构。系统与要素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系统内部不同要素的有机联系;结构层次和不断运动变化的多样化形式的原理,为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增加了新内容。

结构是指系统存在的方式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性质,它与系统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结构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运动的系统性。结构与物质、运动、时空等范畴结合起来,说明了统一的物质世界,揭示了物质运动的整体性,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与系统内部的结构相对应,功能则是系统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关系,是按预定日的组合起来的系统的活动能力。功能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由系统的运动表现出来。结构和功能是系统的两个不同方面。结构和功能转化为哲学范畴,对于认识、把握客观存在的一切系统对象,是有重要的哲学意义的。

信息和反馈的思想最初只是电子学的基本概念,五十年代控制论的建立以及信息论从拉制论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信息和反馈的概念使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反映客观控制系统内部运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范畴。

在客观控制系统中,信息和反馈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矛盾以及相互联系作用,构成了系统整体的控制。信息与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结构不同,信息也不同,信息是一种组织形式的模式。一切客观事物或系统,不论其具体形态如何,只要它的物质和能量在空间结构和时间顺序上出现分布不均的状况,就会产生信息,从而反映出客观事物或系统在时间、空间运动中的组织形式和有序程度。信息具有种种奇特的性质,信息现象的发现和对它的科学认识、为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将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

反馈是信息的一种形式,是控制的关键。认识过程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以及认识由感性到理性阶段,都是对输入信息和反馈(双向)多次反复(闭环形的)传递加工的过程,它在认识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论相互交叉和综合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系列现象的内在共同规律,提出了重大的哲学问题和新颖的范畴,为人们在整体上、联系上,相互作用和发展上认识客观事物或系统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概念。

略论自然与人的关系

叶齐茂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人类历史第一个需要确定的问题,但古往今来的学者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放弃了工业及工业史这个最容易感知、最容易理解的部分,没有把周围的感性世界看成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所以他们既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的、活动的人,也没有看到人所生产的整整一个自然界,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变成了“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

我们所面对的自然,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变动着的自然,是从原始自然变动到人化自然中的自然。我们所要研究的人和自然都是运动学意义上的人和自然,它们的关系是一种历史的关系。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创造着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当能力不够时,他尽力地顺应自然,当能力足以使他驱使自然时、他努力创造人造自然;而当“人化自然”又要致他于灭顶时,人类又走向了靠拢自然的道路。辩证发展的方式活生生地震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画卷。这个历史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

1)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的关系

处于旧石器时代前几十万年中的人,唯一掌握的自然力只有自身,他们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区别不大,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几乎不以改造的方式与自然抗争,他们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他们的采集和狩猎与其说是破坏了某一区域的自然生态,倒不如说,恰到好处地维持了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人直接就是自然,自然包含着人、支配着人。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直接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向自然的趋近。但是人是一种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他为了满足那种以连绵不断的欲望所体现的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杰出天赋:首先是观察、学习和理解环境的能力,其次是对环境采取主动行动并对它进行改造的能力。这些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矛盾要在新的关系中得到解决。新的关系已在旧的关系中萌生了。

2)人与自然以人的创造转为中介的间接统一关系。

从人类打制第一件石器,用火烹煮第一牛腿时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发生了质的变更,人类不再只限于依靠自然赐予他的力量,而是努力驯服和逐一驱使无数过去压迫他的自然力。他与自然的关系就不是直接的统一关系,而是借助于他的创造物来与自然达到间接的统一关系,不是人向自然的靠拢,尽力顺应、应付自然,反倒是迫使自然向人,向人的本质趋近,使自然顺应人的需要,表现为人的本质,成为人化的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到了现代,人类在动力领域里开展了革命,人类把自己生产动力能源的职能交给了自然,首先是蒸汽机,然后是电能承担了人的职能,自然的再生性能源成万倍地放大了人力;在现代科技社会中发生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控制技术的革命,人类对日益复杂的机器体制的控制借助了自动机,人们劳动过程中的控制职能也对象化到了自然之中,自然在人的改造中变得越来越具有人的品格,人的产物作为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反映,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创造了人的自然,原始的自然已不复存在了。人类借助于他的创造物,在更广泛、更彻底地控制自然的基础上,同自然建立了统一关系。

3)人与人化自然的直接统一关系:

从农业社会到大工业社会,人类尽力地创造了一个“人化的自然”,在这个进程中,人类往往追求的是近期的效果、眼前利益,不可能预见到某一创造物的较远的、间接的后果,人类所处的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食物的构成的改变,不仅在生理上,也在心理上严重影响了人类,人类面临着与自己创造的自然的矛盾,如果继续前一阶段的方向,醉心于疯狂的技术进步,不顾一切地践踏自然环境,这等于“自杀”;折转方向,再一次向第一自然靠近,即在自然继续人化的同时,人则要求走向自然化。这次统一的中心问题是改造人,以维持人化自然的平衡,这是在更高技术水平上实现人的自然化,这个统一趋势,是对第一次人与自然统一的复归,是包含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第三次统一的基本特征。

[以上均余传诗摘自“全国自然辨证观学术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