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切尔 · 富洛 · 布朗于1898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后来全家迁到密苏里州的韦伯斯特 · 格罗韦斯(Webster Groves),在那儿她上的小学。还是孩子的时候,她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位退了休的中学校长的启发下,雷切尔收集了许多动物的鉴定标本。

然而,郑重其事地立志献身于科学事业,还是在芒特霍利奥克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上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她正学初级化学必修课程。实验方法和化学的精确性迷住了她。在这里她主修化学和历史,1920年获文学士。翌年去芝加哥主修有机化学,1921年获理硕士学位。

雷切尔 · 布朗从芝加哥来到伊利诺伊州的芒特卡罗尔,在弗朗西丝 · 西默学校(The Frances Shimer School in Mount Carroll,Illinois)教化学和物理。三年后又回芝加哥攻读博士学位,1933年获有机化学和细菌学博士学位。这两种学科配合学习为她后来的卓越前程做了准备。

1926年雷切尔 · 布朗被派往纽约奥尔巴尼州立卫生部实验研究所,就在这里度过了她后来四十二年丰富的科学生活。有到这里的情况时她说道:“我无拘束地进行研究,为了解决当时与健康相关的普遍重要问题做些贡献。”包括研究肺炎双球菌化学性质,肺炎病因,不同类型肺炎抗血清标准。那时配尼西林抗菌素还没有发现。

抗菌素是一种由微生物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具有阻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繁殖,甚至破坏它们的能力。真菌是一种简单植物,不含有叶绿素,因此不能生成自身所需要的养料。水里,土壤里,空气中,到处都有真菌,大约有二十五万种。依靠有生命的动植物而生存(包括人类),吸取其营养的真菌被称为寄生菌。生长在死亡或腐烂的动植物上的真菌被称为腐生菌。寄生真菌一般说来是极其有害的,能毁坏多种有益植物。有的寄生真菌能使人或动物发病。我们大多数人都熟悉细菌致病,例如肺炎,肺结核,然而人们还不了解许多广泛流行的疾病起因于真菌。事实上有许多真菌在侵害着人的身体,有的甚至导致人的死亡。人体内有的细菌有抑制真菌繁殖的作用。在医疗实践中,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抗菌素能杀死多种细菌,可并不能伤害真菌,实际上往往杀死的是人体内抑制真菌繁殖所需用的细菌。这种现象出现后,真菌大量繁殖,结果引起念珠球菌病,病人生口疮,难以进食。

配尼西林发现之后,链霉素,金霉素和其他抗菌素也相继发现。非常不幸的是,人们几乎很少注意寻求能防止真菌病的抗菌素。随着对细菌传染控制的增强,真菌传染却在加剧。

—项真菌学研究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了,这个计划被两位女科学家胜利完成:一位是化学家雷切尔 · 布朗博士,另一位是真菌学家伊丽莎白 · 哈曾博士。哈曾着手寻找一种能有效抑制致病真菌,同时对人体绝对安全的抗菌素。据了解,有一种链霉菌属(streptomycetes)微生物具有抗真菌性质。哈曾从各地收集到的土壤样品中分离这种微生物。这时布朗作为一个化学家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共同分离有效部分。研究很快就缩小到一种微生物、哈曾称之为streptomyces noursei(一种链霉菌)。从中提取第一种能有效抑制真菌,安全用于人体的抗菌素。这种抗菌素是在纽约州卫生实验室发现的,因此仿照纽约州三个英文字(New York State),命名制霉菌素(nystatin)。哈曾在动物实验室对这种新的物质进行生物研究,布朗进行化学研究,例如制霉菌素的分离、提纯和化学性质。到1949年这个研究组就报告了一种物质,其物理,化学,生物诸方面的性质与其他科学家所发现的任何抗菌素相区别。在国家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布朗和哈曾宣布制霉菌素的发现。

几年之后,用制霉菌素的专利税在芒特霍利奥克大学(她的母校)建立了雷切尔 · 布朗研究员基金和奖学金,在密西西比女子大学建立了伊丽莎白 · 哈曾奖学金。

制霉菌素除去治疗真菌疾病和传染,预防病人长期服用抗菌素而易患真菌病,同时在艺术珍品的收藏中也有着重要应用。在世界各地实验室里,组织培养——生物体外有生命组织和细胞的繁殖——是生物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技术,制霉菌素在防止组织培养基污染和毁坏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工业,牲畜饲养等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雷切尔 · 布朗博士对科学开拓性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大家的公认,赢得了荣誉和奖励。1955年获斯奎伯化疗奖;1968年“因为促进纽约州人民健康事业成绩卓著”,纽约州卫生部颁发给她功勋奖。1969年霍伯特和威廉 · 史密斯学院授予她理学博士荣誉学位。1972年“由于在医用真菌学方面贡献杰出”获美国医用真菌学协会罗达 · 本汉姆奖。同一年,她的母校芒特霍利奥克学院也授予她理学博士荣誉学位。“制霉菌素最早发现,对于医生来说帮了大忙,对人类的福利是一个重大促进。”1975年美国化学研究所授予她化学先驱奖,这是该所第一次授此奖于一个妇女。

(Women Pioneers of Science;63 ~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