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面向世界,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现代化”,这是规划社会主义建设千秋伟业的指导思想。“面向世界”,就应当了解世界,特别应当了解我国所处太平洋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面向二十一世纪”,就应当以科学的方法预测我国、太平洋地区以至世界社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面向现代化”,就应当展望作为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及其赖于发展的基础——经济在下一世纪的发展水平,以及二者在太平洋地区与世界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有鉴于此,本刊在新的一年中,拟将介绍有关“二OOO年中国科技”的文章,同时也适当刊载太平洋地区及世界其他国家科学技术的展望。本期先刊出日本经济企划厅的“太平洋时代的展望”一文,以飨读者。

在世界经济面临重重困难的形势下,太平洋地区却得到一定的高速增长。就是从今后看,太平洋地区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高的地区。

1985年1月在综合计划局内成立的21世纪太平洋地区经济结构研究会,本着探讨今后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作用和对各国的对策,到2000年各国经济发展前景及在太平洋地区内的相互依存关系等课题,进行了十次探讨和审议。

太平洋地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展望

(1)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同盟各国*和亚洲新兴工业国**)。

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依靠“出口与投资”的扩大循环,获得了7 ~ 10%的高速增长。今后到2000年,依靠“出口与投资”的扩大,基本能维持增长的模型。亚洲新兴工业国的增长速度将接近7%,东南亚同盟各国除菲律宾外,其他三国八十年代后半期将保持七十年代7%的增长速度,九十年代极有可能突破这一增长幅度。之所以预测东南亚同盟三国的增长速度比亚洲新兴工业国要高,是因为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东南亚同盟国与亚洲新兴工业国相比,由于工业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较低,故较易扩大出口;第二,由于工资水平低,还处于工业化的低级阶段,扩大投资机会较多。

(2)中国

中国以扩大投资为中心,在破政治形势所左右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还是获得了5 ~ 6%的较高增长速度。但是,由于立足于自给自足,推行“自力更生”政策,强调立足国内增加资金,把对外贸易的依存抑制在最低限度上,在这些方面,与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有很大区别。

1979年由于转而实行了经济调整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使1979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就整体而言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增长速度也大大加快,达到9%。

今后到2000年,如果在政策方针上没有什么大变动的话,将持续保持在7%的增长速度,达到翻两番的目标是极有可能的。

但是,为了达到预定目标,以下政策措施是必不可少的:① 通过经济管理体制的自由化,在比较长的时期内维持经济发展的高效率,通过积极应用国际分工体制(例如改变资金自给体制),加快技术引进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高效率。② 在国内储蓄不能确保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必须积极、灵活地运用外资。

(3)发达国家

从日本近年来以尖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投资等不断发展的形势来看,推测到2000年日本能保持4%的年增长速度。而美国会发生部分衰退的现象,但基本上尚能保持尖端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由此可以预料美国今后将继续以3%的年增长速度,来摆脱战后持续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过程。?

从日本、美国这一经济增长率的发展情况来看,太平洋地区发达国家比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国家,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是木平洋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与产业、贸易结构的展望

太平洋地区各国的产业、贸易结构在过去20年中,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各国产业和贸易结构,对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各点:① 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固然受到资源现状、经济政策等“各国固有要素”的影响,但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性”(即与其他国家比较的相对发展阶段,具体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世界平均数之比),各国将在一定的程度上显示出共同的模式。② 工业品的竞争力随经济发展的同时而全面上升,但超过一定的阶段,劳动密集型资料的竞争力将下降,而资本密集型资料的竞争力会继续上升,但速度很慢。

若以这些设想为基础,来展望今后各国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贸易结构,就可发现下列趋势:

(1)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

今后到2000年,伴随经济发展阶段的进展,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非耐用消费资料等劳动密集型资料的竞争力将降低,但耐用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竞争力将上升,从而扩大整个工业品的贸易顺差。尤其生产资料出口将超过进口。此外,东南亚同盟各国目前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但今后工业品的竞争力会全面上升,预料2000年非耐用消费资料和劳动密集型的中间资料将出现相当的顺差。

(2)中国

中国已反映出推进重视重工业的工业化政策,并扩大了矿产工业的份额。工业品所占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中是较高的。一般来说,其贸易结构接近东南亚同盟各国。与石油等能源有关的产品及副食品等初级产品占出口的50%,在工业品中纤维制品等非耐用消费资料的出口额很大,竞争力也很强。此外,钢铁和机械占进口40%,正超过生产资料和中间资料。

到2000年,中国为达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将不可避免地强化扩大贸易等对外开放政策,其结果为:

① 扩大占世界贸易重要地位的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自1980年的1%提高到2000年的2%);② 与以生产非耐用消费资料为中心的部分工业品的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同盟各国)的竞争关系将加剧;③ 具有巨大国内市场的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体制,对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带来巨大影响,能大大提高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

(3)日本、美国

日本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国际竞'净力,今后将继续下降,因此通过扩大产品进口,极有可能缩小工业品贸易收支的顺差规模(对贸易额的比率)。美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虽然长期处于下降的状况,但今后估计能摆脱这种下降的趋势。

日本、美国在提高尖端技术产业比重的同时,消费资料和一般生产资料竞争力有可能降低。此外,通讯、国际金融等服务部门的竞争力将上升,而资料市场的竞争力将下降。

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展望

基于上述各国经济增长和产业贸易的展望,绘制

2000年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个图景,大致如下:

(1)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提高

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经济,今后均将以7%左右的高速增长速度向前迈进,1980年,综合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约占日本的二分之一,预计到2000年就将与日本不相上了。此外,1980年就与日本几乎相同的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到2000年约为日本的2倍,并与美国并驾齐驱。

估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水平(人均国民经济总值)到2000年的20年期间,实际约上升3倍左右。新加坡、香港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台湾、南朝鲜、马来西亚达到现今的新加坡、香港的水平,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达到南朝鲜的水平,中国极有可能达到1,000美元左右的水平。

从以美国、日本为中心的太平洋地区发达国家,再加上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高速发展情况来看,预料在很多方面将继续超过欧洲共同体等国家,整个太平洋地区实际增长率约达4%,据世界GDP总额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占有率(目前各约占40%)也比原先扩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贸易和投资方面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由于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将逐渐与发达国家趋于相等,太平洋地区内的贸易,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向“工业内部水平分工化”方向进展,尤其在生产资料方面,更显示出水平分工化的倾向。

即使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均等化,“规模利益”等水平分工的价值扩大,各国也不能自给自足,贸易的依存度仍在上升,因而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也在进一步增强。

然而,在各国之间竞争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领域,例如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等竞争力下降,东南亚各同盟国、中国的竞争力提高的服装等非耐用消费资料领域及3本、美国的竞争力下降,亚洲新兴工业国的竞争力提高的部分耐用消费资料等领域,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加。

此外,与贸易一样,生产要素方面(指生产资料和技术等)的交流,也将进一步活跃。特别是直接投资,随着目前对美投资的日益兴隆,对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也将会有所增加,进而使新的投资成员——亚洲新兴工业国和东南亚各同盟国之间的投资交流也逐渐扩大。

理想前景和困难重重的前景

如上所述的太平洋地区未来前景,将是在保持、强化各国以往的自由贸易和自由资本移动政策基础上的“理想前景”,但由于今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各国采取的对策,或许会遇到阻碍该地区持续,发展的各种困难。例如:① 随着保护贸易主义的扩大而导致贸易缩小;② 随着美国经常收支赤字的持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缩小;③ 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减慢,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发生阻碍。

这些事态一旦发生,将对太平洋地区,特别对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工业内水平分工等带来极坏的影响,进而使世界经济发生停滞。该地区内各国应充分认识这一事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故需在适当的时期采取适当的政策。为了实现“理想前景”,该地区各国应做到:① 今后应迅速推进适应各国之间竞争变化的积极的产业调整政策;② 推进提高经济效率的产业、贸易政策;③ 为确定水平分工方向,在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努力推进扶植零部件加工业的产业结构成熟化政策。

2000年的主要政策课题

如上所述,至2000年的太平洋地区,将完成以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高速增长为中心的巨大发展,在扩大世界经济所占的份额的同时,建立起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基础,从而成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发挥着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地区内的各国尚存在着需要克服的许多课题。其中,作为太平洋地区重要成员的日本,将率先热衷于研究市场及进一步开放和产业调整等课题,为此,进行积极的支援和援助是非常重要的。

现将主要的政策课题整理如下:

(1)维持和强化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体制

为了谋取太平洋地区经济的高效化和活跃化,需要为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际分工的价值作出努力。

因此,就发达国家一方来说,使市场进一步开放是不容置疑的,而对发展中国家一方来说,由于顾虑在资料、资本的方向上发生偏差,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通过不断的改进,应尽可能地缓和与撤销。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新范围的早期实行,作为推进这些市场开放政策的契机是很重要的。

此外,为了顺利地促进资本和技术交流,应尽力促使投资国和被投资国双方创造良好的环境。

(2)推进积极的产业调整

预料今后该地区各国工业内部的竞争力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若各国之间增加摩擦,则保护贸易主义的压力就增大,致使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遭受很大的阻碍,进而导致世界贸易缩小和世界经济的停滞。如果认为工业内部竞争力结构的变化是必然的,那么,各国就要适应形势,尽可能地广泛推进积极的产业调整。

(3)发达国家中的技术革新、产业高度化与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促进

对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顺利进行技术转移与直接投资,这是以日美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及急起直追的亚洲新兴国家和东南亚各同盟国、中国为谋求顺利进展的发展图式,为此,发达国家经济的活跃与适当增长,并努力使所获成效与发展中国家均沾是必不可少的。

实现这一发展图式的关键是发达国家继续进行技术革新的努力和以此为契机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此过程中,太平洋地区两大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将肩负重大作用与责任。

(4)努力促进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成熟化(扩大工业领域)

目前,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正在培育发展工业内部水平分工萌芽的同时,通过生产资料的进口,逐步从依靠日本的体制中解脱出来,为在该地区实现相互、多轴的贸易结构,必须在这些国家由扶植零部件产业来扩大工业领域(使产业结构成熟化)。

对此,固然要依靠发展中国家的自助努力,但是,发达国家采用直接投资和技术协助等援助来加以促进也是很重要的。

(5)国际政策为适应相互依存关系深化而必须加以协调

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通过国际分工关系,能提高各国经济的效率,但该效率是大是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外的影响,这也是导致各国经济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的一个方面。

为了尽量避免伴随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深化的消极因素,降低脆弱性,今后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国际性的政策协调。

——————

* 原报告中指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译者注

** 原报告中指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地区和台湾省——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