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信息网络化之看法

高度信息化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呢?它是不是像报刊宣传的那样工厂无人化,办公室已没有堆积如山的文件,在家购物,在家办公的社会呢?

如果是那样,人们也许会认为,人们在那个安定社会里的工作或生活都要按一定模式行使不可了。

然而,高度信息化社会并不是静止、平安、呆板的社会。它是个变化多端的有生气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不是单调无味,而是充满着你追我赶的竞争社会。

在信息化社会里,若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信息,它就自行灭亡。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社会里,要发展经济社会,就必须通过创造出新信息和传播新信息之渠道,因而,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然而,这种信息不是固定或呆板的。

新信息是如何取得的呢?它不是现成的,而是跟不同行业或不同领域的部门单位保持经常性接触,并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与对方的接触中,发现并创造新信息。一般地说,这种独到见解是原先自己未料想到的。在信息社会里,老一套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信息革新是任何部门或单位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之一。

把信息化社会看作是个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这种想法是自我矛盾的。就是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仍要以相应的物力为基础。人们在这社会中,就不像在温水游泳池里游泳,而很像在漩涡激流的河里游泳似的。在封闭世界里,闭门造车是创造不出来新信息的,而各种企业也将失去活力。

(1)两个区别

信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A型信息,它不问信息的实质意义内容而只着重于形式上的,这有助于实现机械化;二是B型信息,它重视信息意义的内容,它无论与谁联系,在接触过程中,总要考虑编成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迅速地把信息传送出去。

网络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A型网络,也叫做定型型网络,它适合于处理已标准化及定型化了的工作;二是B型网络,也叫作创造型网络。它的特点是创造新信息。A型网络与A型信息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通过电脑处理信息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以信息通讯为中心的社会基础,同时,在生产,流通金融等所有方面都在发生着产业结构之改造。

例如,在制造行业中,工厂实现了自动化,而工厂之间,有关联合企业之间,销售部门等在内的工作就通过网络处理。

在产品流通方面,通过A型网络去掌握市场的需求的细微动向,从而,提高对多品种产品的订货效率及提高对库存产品的管理效率。所谓金融革命基础,就是通过A型网络来提高交付金融效率的,目前,在日本实行的是A型的工作即A型信息与A型网络相结合的方式。

在经济工作中,从本质上说来,最重部分的工作不是A型的,而是属于B型的。对于经济工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即B型信息是利用B型网络去寻找信息来源,并在大量信息中,选择并编成有价值的信息。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利用A型网络,不过它只能当补助手段而已。

在现代企业里,其首要任务是,发现市场上迫切需要的商品是什么?还未达到饱和状态的是什么商品?在社会上要去发现至今尚未被利用上的有哪些资源并积极与这些资源部门取得联系。

在生活上的用品已基本上得到满足的物质丰富的社会里,要去发现人们需求的商品是较困难的。因为,人们对一些商品的需求并不迫切,好像是可要可不要似的,即使,利用民意调查也很难于确定人们对商品的需要情况如何,弄得不好,反而会对市场上的真实情况作出错误的判断。为此,各企业就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包括利用偶然的接触与联系等手段全力以赴地去搜集情报,这就需要利用B型网络。

对于供应部门来说,不是把规定的资源或加工品供应就行了,应考虑还有没有可用的新资源或用途更广泛的加工品。在信息化社会里,通过各种信息,往往会发现原来认为无用的物质竟然变成有用的新资源。在研究开发新产品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与原来想象不到的新副产品。例如与某些消费者有广泛接触的石油站接触,也许将能获得新信息,与外国企业或大学接触也将获得新信息的渠道。

对获得的大量多样的各种资源必须配合得合理,于是,在配合过程中,就容易出新主意,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动态,生产出价廉物美的新产品就有了条件。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当然也可利用A型信息和A型网络。但为了达到新产品顺利面市这一漫长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B型信息和B型网络。前两者是后两者的补助手段。

(2)日美两国情报化的比较

可以说,A型信息和A型网络适合于搞定型化的工作或说安定性工作;B型信息和B型网络适合于搞非定型化的或者说瞬间创造性工作,然而,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一提到信息网络化,因一切都以技术领先,从表面看容易被误解为,这就是指A型化,其实,从根本上说来,其战略应使A型和B型适当地处于平衡状态。就是说,利用A型的效率化来进一步充实B型的发想能力。不过B型领域的作用才是企业活力的力量源泉。

日本搞信息化的出发点始终取在生产产品即重于物。各企业从这点出发考虑引进本企业所需的信息化装置。例如,一到东京零星小企业较集中的地方,不仅能看到在小小车间里,密密麻麻地排放着许多数控机床和电火花线切割机,而且,还能看到技术工人为了指挥生产,不停地把自己编好的程序设计表向计算机输入的情景。

日本搞信息化的顺序是从生产现场开始,即从点到面,由下而上。美国搞信息化顺序是从设想到理论开始,然后设计样机,再根据样机及理论,生产所需的软件,设备生产出来以后,再去想如何把它应用于生产去。这就是说,美国的做法是由上而下进行。这是日美两国搞信息化的不同点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都各走另一个极端,事事都如此。

日美两国搞信息化时,依靠的力量不同,美国主S是靠各大学知识力量来领导这项工作。日本主要是以制造行业中的大企业的研究力量为主。这是日美不同点之二。

在信息产业中,美国研究的最尖端项目是人工智能即第五代计算机,日本是机器人。为此,美国在“硅谷”设有不少研究机构和生产软件及硬件的庞大企业群。第五代计算机与前四代的不同,它能从数据运算转变为抽象的“思维”符号进行操作和推论,它不仅能作出判断,甚至能理解书面和口头语言。它的工作将接近于专家的工作。与此相比,机器人是从低级往高级方面发展的。由此可见,日美两国向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不同。这是不同点之三。

(3)日本的长处

经常听到说,日本人善于制造好东西,但对软件生产就显得差一些,这种看法是客观的。从日本产业发展过程看,日本是先引进技术,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该技术的某些部分加以修改并积累了些经验,再加上勤劳工人的合理组合,在国际上不断地增强了竞争力。日本之所以能爬上经济强国,靠的是为数众多的受过较高教育的技术熟练的中间这层力量。他们不仅不断改善生产方法,而且还力争生产出高质量的多种产品。

美国的情况是,两头大、中间小,即美国拥有较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庞大的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大军,中间这一层人数少,力量薄弱。由于这种客观现实,在美国要生产或工作搞得有条不紊,有本事的这批上层人物就要想办法制造大规模的程序设计,以使下层庞大的劳动大军能从事于生产或工作。这种劳动是单纯的重复过程,劳动者在这种环境里,基本上也不必动什么脑子了。上面所提到的美国搞信息化是由上而下,日本是由下而上的原因也即在这里。

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H. A. 西蒙曾对20年后的企业管理作了如下预测。他说:今后的企业的一切活动要从安全和简单化考虑,为此,必须由计算机控制,这就是说企业要实行自动化。然而,这毕竟是根据美国的情况提出来的,即它是美国式的设想。

因日本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不能生搬硬套,日本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和对环境能适应这些方面而来考虑哪种系统较合适,才能发挥作用。凡是符合于上述要求的系统,日本是一直在制造并提高它的质量。就是信息化系统也应按这方向谋求发展,使它的长处能充分显示出来。

日美两国都在向为建立高度信息化社会迈进,然而,走的路子不尽相同,从表面上看,日本的做法好像是一种没有理论的现场主义似的,其实不然。日本人认为智能就是从对行动的支配而发展起来的产物;抽象性的思考也来自为了掌握复杂动作而通过神经组织设想出来的。可以说,经过肌肉的锻炼和改善神经的循环条件之后,人的头脑也将会灵活起来,这里所说的肌肉是指生产,神经是通信,头脑是信息。

(二)经营战略

在信息网络社会里,企业的课题是什么?即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并使一种资源有多种用途,为此,就要把这些物质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合理地重新组合,生产出各种优质复合材料,进而,生产出各种产品。

由于日本是采用由下而上的办法。这对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提供了许多良好机会。在利用资源的实践过程中,有时会发现新的用途,甚至还会发现原来没有料想到的新资源的特殊用途,尤其是当惯用资源的价格上涨时更会是这样。当然、要发现某一种资源的新用途以及发现新资源或复合材料都要有个生产实践和认识的过程。

日本企业今后在经营战略上之课题是什么?根据高龄者日趋增多及妇女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之特点,供应的商品不但要物美价廉,而且品种要多样化,以使能满足男女老少、妇女、高龄者、残废者。畅销商品无论是吃、穿、身边带的东西都应以微妙之差胜于其他同类商品,本商品之独特风格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其价格要合理,用途也要多些。

在资源原料方面,对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寻找和确保稳定供应优质廉价的资源来源尤其重要。有了资源之后,还要善于利用,提高其价值,这就是要把一种资源用于多种用途并使其用途愈来愈多。可以说,产品里不仅含有资源而且还必须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把人的智慧和新信息加进去。即使失败了,仍也是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一般地说,自然资源比人工智能是廉价的,问题在于能否形成创造性的网络。要创新信息,就必须从平常的一点一滴打下个好基础。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把直接从事于实际工作的人所具有的具体而有用的信息收集起来,并将许多新信息加以精炼,互相贯通,从中又生产更高级的新信息。设立这种有机联系着的新制度是企业在战略上的焦点。有了这种新制度之后,对新信息的设想也就在其中了。

以本田公司为例来说,当它需要有关汽车需求动向之信息时,它并不依靠调查公司对市场调查的信息,也不委托调查公司去做调查,而是靠本公司生产汽车的人到汽车销售店或修理店去转一转,从而,直接掌握第一手的现场信息。在这些人把所得的信息带回到公司之后,他们就自由议论,互相通通气。

由于本田的组织形式非常松散,人们可自由议论,因此,人们获得的信息也就能如实地传到需要信息的有关部门去,也容易把这些真实材料集中起来。例如,簠事或经理办公室都是大房间,没有墙壁可妨碍信息的传达。

当本田公司要设计新车时,就把那些在这方面有信息的人们在旅馆之类的地方集中几天,关起门来共同彻底地商讨,并把零星信息集中归纳成为一个概念甚至设计出图案。

在市场经济中、实际上参与事情的人们的信息才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稳定的工作领域里,准确而迅速地传送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为此,必然要求数据通信之类的网络化早日实现。当工作关系而要素取的数据涉及到许多领域时,就自然会感到数据库之重要性及其利用价值之大。即使想在不属于日常工作领域里得到随机想象力,就必须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以便腾出更多时间。

如果网络是根据搞具体工作的人们的要求与需要而设立的话,这种网络的利用率就高,其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了,上述的A型和B型信息之分工也自然会清楚,从而,充满生气的企业信息化也将变成现实。

推动技术革新,网络化是其重要手段。若要想要推动创信息活动的工作,那就必须与不同行业或料想不到的信息接触。为此,自己要有能与它们交换信息的网络或加入于人家的网络。

现在,围绕着技术革新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立看法。其一是:认为所谓技术革新就是先把其目标规定好之后,对它进行合理的研究开发,而在这研究开发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构思出来的产物。其二是,认为所谓技术革新就是一种尝试过程的产物,是从小小的改良、革新、随机等之新组合的累积中诞生出来的。

靠网络组织搞的技术革新是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典型代表,称它为渐进的技术革新法。单靠部分改良之累积还不会产生技术革新。要开技术革新之花必须具备着两个条件:一是不断扩大与不同领域之接触;二是要制定行之有效或经过努力可办得到的近期及长远规划以及设计思想。之所以要打破小圈子,与不同领域扩大接触面,是因为,技术革新的本质在于它是通过各种新的结合活动中诞生出来的。如果把知识只限制于某一系统内那么,这种知识就不畅通,就落在人家后面,就难于产生新的想象力。

在高度信息化社会里,必须通过与各种不同领域打交道,进行信息交流,才能获得新信息。为此而设立的信息网络化就成为企业活力之源泉了。

[经济学家,(日)1984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