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上海曾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即1991年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有关会议的盛况,新闻界已作了诸多报道,但为使《世界科学》的读者能获知更多有关这次会议的实质性内容,我再次拜访了该次会议主席、上海医科大学校长汤钊猷教授。汤校长不忘旧情,在会议刚结束即安排时间与我单独见面,并交谈了1小时左右。
汤校长先向我介绍了这次会议的简况:“这次会议是继上次(1986年)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之后的第二次国际会议。自上次会议以来,我国科学家在肝癌肝炎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又有一些新进展,国外同行很想了解中国同行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很想通过这次会议了解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和信息,增加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这是会议得以举行的背景。为开好这次会议,在市科委领导下,上海十多家单位通力合作,整整花了一年半时间作了大量筹备工作。如我们请到了国际上这一领域最著名的学者担任会议的共同主席或作特邀报告;在国内为挑选代表国家水平的论文,开了两次会,反复筛选;多方筹集会议经费(共集资一百万元人民币,多数是向国外筹集);精心的会务准备和生活服务等等。这些是这次会议得以顺利举行的主要保证。”
汤校长很了解我的心情,在概略介绍了会议的情况后,即向我介绍了会议本身的内容:“如果说大量的会前准备工作、精心的会务安排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的话,那学术内容本身则是开好国际学术会议的关键。可以说,这次大会交流的国内外论文质量均达到国际水准。以我国的情况而言,在肝癌方面,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国际水平的距离有所缩短;在临床方面,我们继续显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东西。我们在开幕式上有一个节目,请了近三十位5年生存期以上的肝癌病人登台演唱。尽管演唱时间只有10分钟,唱的水平也一般,但这一件事在国外学者中影响极大。因为国外至今还没有一家医疗单位、没有一个国家能提供这么多生存时间长的病人。这些病人只是我们上医大一家治愈的一百多位病人中的小部分,如再加上二军大等,则这一数字要大得多。”
汤校长说:“由于会议来了各国各方面的专家,因而对这一领域的众多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的问题均作了深入探讨,如对肝癌病因的研究、各国专家各抒己见,从而使对肝癌成因的研究的视野更为宽广。从我们国内来讲,我们认为乙肝不容忽视;黄曲霉素、饮水因素等对导致肝癌均很重要,而日本专家则认为丙型肝炎很重要,乙肝的重要性降低了;苏联专家认为了型肝炎不应忽视;澳大利亚专家又认为铁代谢紊乱很重要。如此就使国际上对肝癌病因的研究更加全面。”
差不多在两年前,我曾有幸采访汤校长,那篇采访稿发表后可能多少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科学家在肝癌研究领域的一些工作。那么近两年来汤教授及其同事在这方面又有何新的进展、新的见解?这是我想请汤校长介绍的第三个题目。
“从这次会议上我国学者提交的论文看,在基础理论方面,我们已深入到癌基因研究,即癌基因和乙肝病毒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发现了启东一种乙肝病毒的变种,这种变种病毒很可能与肝癌发生有关。我们又进一步发现乙肝病毒可以激活某种致癌基因,这些工作缩短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肝癌病因研究方面,国内同行的研究就更广了,如国内发现了一种树齣,证明了这种动物身上的黄曲霉素与乙肝有协同致癌作用,这一模型是在国际上首次报告的。在临床方面,我们在小肝癌方面继续处于领先水平,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早,但面上的研究要晚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又开始从小肝癌研究转回大肝癌研究,即如何使大肝癌缩小变成小肝癌,这是我们国内较早提出的课题。小肝癌研究已近二十年尚未得到国际上普遍的认可,但我们觉得这一研究已使病人受益。我们105位五年生存期以上的病人中,有51位是小肝癌切除后的病人。我们有关将切不掉的大肝癌中的一部分缩小变成小肝癌从而将其切除的观点已在这次会上作了高度选择性氧化剂——对伯奇还原产物进行处理可生成一种与C60无法区别的化合物,表明分子的还原是完全可逆的。”
赖斯合作组的另一名成员、化学教授朗 · J · 威尔逊(Lon J. Wilson)指导了利用循环伏安测量法研究C60的电化学特性研究,并已发现溶于二氯甲烷的C60在两次波动中经受电化学还原变成C602-,和C602-,两个还原反应均高度可逆,斯莫利说,使我们联想到有可能电化学地制备稳定的“buck ide”盐,“这些作为新型材料的盐,可能具有多种用途,或许还能开发成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他补充说。
斯莫利指出在赖斯进行的石墨与钾、镧、铀及其它'金属浸渍的激光蒸发研究已经提供了可制备含有一种单独金属离子的巴基球骨架结构的证据。如果赫 - 克法或其改进型能用来制备一定量好比C60Mn+(这里M是某些金属离子),它将标志着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斯莫利说。C60分子的“外部”会具有自身的化学性质,骨架结构内的离子可被芳香碳壳化学地掩蔽,而这种离子很可能影响巴基球的光学和氧化还原特性,因此,靠将不同的离子放置在骨架结构的内表面来调整“外部”化学性质是可能的。
“很显然,说这些还为时过早”斯莫利说。“但会存在一个全新的材料领域,可能具有很重要的特性。”
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化学教授罗伯特 · L · 惠顿(Robert L. Whetten)和弗兰科斯 · 迪德里奇(Francois Diederich)正与赫和克合作进一步表征C60和C70。研究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资助。UCLA化学家在氦气条件下用阻抗性加热使石墨蒸发制备碳黑,用沸腾苯或甲苯萃取碳黑,形成一种褐红色溶液,蒸发过程获得一种主要含C60和C70的黑色结晶物质,产率14%,对此分析表明该物质约含85% C60和15% C70。
据惠顿说,由于这种物质在多数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故C60/ C70的完全分离将是一项挑战性任务。UCLA化学家发现在中性氧化铝上,用正己烷进行柱层析能获得两种巴基球的绝妙分离,具有99.85%的纯度和99%上的C70纯度。
化学家们利用质谱和13C核磁共振谱对C60/C70混合物进行了表征,获得了一定程度上与其它实验室相互重复的结果。但是,C60/C70混合物的几次质谱分析暗示C60/C70的平均比值是87:13,这与UCLA小组所作的层析和13C核磁共振谱分析估计相当吻合。赫和克原来估计C70仅占样品总量的2%。UCLA的研究说明这可能是一种过低估计,因在为红外及质谱分析准备样品期间,C60有选择性地升华。
UCLA研究者们也获得了正己烷中纯C60和C70的超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他们注意到:C60峰最高点与赫和克在“自然”文章中报道的稍有差别。另外,他们说,C70谱图不同于先前任何一次报道。在328 nm,256 nm和211 nm处具有强谱带的C60超紫外/可见光谱使中性C60成为星际220 nm吸收谱带的载体变得不太可能。中性C70是否是造成这种星际谱带的原因仍是个待解的问题。
吸收数据表明C60和C70的净化“差别很大”,惠顿说。他还强调:UCLA的研究并未假定C60的分子结构已被证实。“如果已知其结构,你就会有一个关于键长、键角等的影像,”他说。这种证据将不得不等待详细的晶体结构出现,这正是惠顿、迪德里奇、赫夫曼和克拉奇曼合作努力的方向,其它研究小组也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但此时此刻,几乎无人在认真地怀疑C60的英式足球形状是否正确。正如斯莫利指出的那样,在C60和C70成为化学供应部门获得的廉价精细化学品之前,这只是个时间问题。C60的确是新型分子、碳的新型固体形态,他们是有机合成的新型起始原料。五年前许多观点认为稍微有点草率的假设而今却随时有可能变成化学的一门新分支学科。
[CEN,199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