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和花的精气
大家或许会想,树木中可能藏有精灵或精气一类的东西。笔者常到三毛榉和红树林的原始丛林去,测量树木的叶或躯干的生物体电位,默然了解到不靠近这些树为好。有些人担心,探测这些树,事后会不会中邪?也有手拉手裸体拥抱巨木,以身体吸收其精气的。
最近常听说,只要对开始枯萎的花说些鼓励的话,它就会恢复生机;或者有人砍了树,次日路过附近,周围的树木便会有反应,等等。植物如何领会人类的语言尽管很难理解,但如果是事实,那么只能认为存在着肉眼看不见的非语言码。或者如万叶和歌等文学世界所见到的那样,作为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影的对象,植物所显示的生活方式、色彩、形态较之动物远易于拟人化吧。
上述关于植物的描绘都缺乏客观性、普遍性、逻辑性,只不过是人们头脑中臆测的结果,解读植物所发信息的符号不应内在于自然,这是以往科学家的认识,实际上,自然不是均一的空间,而是具有多重意义的空间,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很难解释。为此,必须首先确立关系生成论的新观点,即在论及植物与人的对话时,作为生命信息系统,它们是相互开放的存在。与将对象客体化的自然科学方法不同,现象学的方法是互为主体对待的,但并不是说,观点改变了,植物与人的对话原理就可以马上弄清,必须承认植物的生命逻辑可能与人类完全不同。本文拟联系这类问题,就植物奇异且不可思议的感觉或交流进行研究,探索植物与人相互作用的生命接点。
2、植物的情绪传感器
未知确否,约30年前,巴克斯特用多道生理仪给观赏植物的叶片装上电极,报道说,若人对该植物抱有加害意图,或从旁将小虾米扔进沸水煮杀,则叶子表面电流有显著变化。此外,还有几起类似巴克斯特效应现象的报告。事实也许确实如此,但仅凭这类实验就断定植物有感情未免轻率。还有一例报告说,同时开放摇滚乐和古典音乐,植物就朝古典音乐的扬声器方向生长。为什么会判断古典音乐好呢?最近,利用音乐栽培作物成为话题,访问农庄,往往会听到莫扎特的曲子。
音乐是生命的语言,从中也许能找到同植物对话的线索。10年前,笔者曾给赏叶植物木棉的各片叶子的表面装上电极,同时测量各种声音刺激下生物体的电位变化(AC成分),结果发现几乎不随曲调而变化。只发现几片叶子在雅乐的鼓声起时有变化,鼓声反复,随之显示出脉冲状生物体电位变化。再者,在有鼓舞的演歌会上,跟人手打拍子一样,有的叶子有节奏地变化生物电位。
音乐和植物的关系目前还在研究,但颇复杂,单纯的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对于植物来说,存在着亲和的韵律,应当作为主体被拣择出来。
但是,人进入能产生超低频音的屋子,把叶子表面电位(叶波)变化直接转换成声音来听,则发现有若干脑波频谱变化的迹象。叶波通常在10 Hz以下,如果与脑波有什么相干,例如出现传导的表示,则应考虑是利用了情绪传感器。以前,和音乐家神津善行一起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偏僻的原始林的叶波群在城市实时变换成可听音乐。在不远的将来,城市或太空船中享受森林音的淋浴,或植物和人共办音乐会都将不再是梦想。
3、根对外界的认识
已知根茎避开障碍物生长,但没有脑或感觉器官的植物何以能识别障碍物的存在呢?而且,根还需要把握地面部分所发生的事情,否则,整体的形状和结构就会失衡。不可思议的是植物还能识别空间和自己定位,此类问题以前从未论及,笔者认为这是考虑植物生物自律性或体感的绝佳线索。
作为接近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我们着眼于根周围由根自身产生的极微弱电场和根梢的节律运动进行研究。即使用三维振动电极全自动电场测试系统来测量伴随根的生长出现的电场。密切联系根梢部分的节律运动,发现沿根轴形成螺旋状微电场。其次,在生长方向上试设障碍物,则随着根对障碍物的接近,原有的电场忽然解体,同时能动地形成新电场,从而改变生长方向。这一事实,最近已被证实。
另外,根与根遭遇的场合,同样会有电场变化。因此,根产生的电场在掌握周围情况的同时,也获取形成根的细胞群活动的调节信息。另一方面,已证实电场不仅回避障碍物,还与产生旁根的位置信息相关,或在重力压迫之前变化。这意味着,即使形成电场的离子物质(Ca++,H+等)相同,根据情况,所起的作用却千差万别。
一连串的研究表明,植物通过自生成必要的信息以形成形态,颇为有趣。笔者近来常暗想,从根产生的电场,能否探索到诸如气氛或预兆,甚至生命力(精气)这类问题的契口呢?我觉得和人的交流场的形成有着某种联系,例如,场的不同可以解释成各条根的电场不能形成一致的关系。另外,生机勃勃的植物很有可能形成强大的电场。也许完全出乎意料,但有探讨的价值。
4、树木群的信息网
把盆栽的枫树或白杨放进同一个箱子,假如一棵受伤,那么不仅受伤的植物,连同周围的植物,其叶子所含鞣酸和酚的浓度都会上升。该结果表明,如果叶子遭到害虫袭击,便会向大气中释放化学物质,通知同伴作好防卫准备。但是考虑到场的气象条件,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最初受到伤害的植物能不能识别对象是害虫?未能释疑。虽然如此,近年来已逐步了解到叶子有嗅觉功能,绿叶乙醇等芳香物质对发芽、出叶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这些与信息传输有关的可能性应予以考虑。
较之方格状布置的人工培育木,原始森林在树林的空间分布上一见而知是不规则的,但更具整体的美。这样的空间秩序是如何产生出树木群体的呢?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测量系统,能同时广泛测量大约250棵树的生物体电位变化。目前已前往富士山或月山等处,探究树木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原始森林中各树木的生物体日电位变化图式并不一样,变化图式不同的树木分散存在,动态且横断(离中心)地形成存干组。这意味着,周围若存在着草木,则树木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采取协调行动。因此,可以认为,在森林中砍伐树木,或人和机械群介入森林时,树木群体的信息网(或称场)便发生变化,并能看做是各树木本身状况的变化。
5、植物和人的生命之感应
自从哲学家杜罗斯和加特利把系统结构分述成树形和网形以来,网络一词便成为谈论现代社会诸问题的一个关键词。网络系统的特征可以描述成:“横向连接各处,并可生成所有种类的无中心系统,其中,局部的功能相互整合,整体的最终结果同时形成,而与中央的要求无关”。因此,前述原始森林树木群的交流可以说是优秀的网络式的,更进一步讲,是人林不大容易形成原始林那样的动态复杂的集团。意即作为信息体,人工林根本不能与原始林相比。这几年,森林生活引人注目,但树木群有网络关系,森林创造出包括人工和动物存在的空间,这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即网络任于何处为人和动物准备了物理的和多义的场所。人工林那样的场所少,缺乏原始林丰富的包容力。因此,曾经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人的智能不能无视植物的生命系统或感觉来谈。
然而,植物和人的生命之感应仍需进一步讨论。成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确实,种树者和树下休息者必不能相互交谈,但不能说这里没有隔时间的对话。因为虽然没有共时的相关性,仍有历时的相关性。本来,该成语伦理色彩很强,现在稍稍变换一下视角,把树当成信息体,则可以解释成:人与树共时,前人和后人可能存在着一个历时相关的空间,并由此综合形成各种场面。即,树起着敷演空间,创编故事情节的功用。想来,植物和动物信息论的交点也就在这里,例如,姑且把树看成是类似于艺术绘画那样的东西,在这里——也许有点极端——笔者想说,对于人和动物来讲,植物是空间的存在,相反,对于植物,人和动物是一个时间的存在,两者共同创造自然的秩序(该问题有机会会详细加以说明)。如果真是这样,两者的感应道交通过无意识的或最原初层次的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可以成立。
约克斯鸠曾描绘过动物眼中的环境世界。那么,植物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描绘它是笔者的一个梦。也许,植物眼中的人和动物如同散布在宇宙间的星星吧。
(据电子情报通信学会志,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