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主要想先和大家讨论一下,微电子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其下一步的走向。我想特别指出的是,往往一些在科学方面的很小的创新,就可以对技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材料科学方面。第二点我想讲的是,科学通常是领先技术的。就材料科学而言,现在材料越做越小,这不仅对微电子,而且对其他很多方面的技术都有影响。第三,大家都在讲技术转化为产业,然后科学转化为技术,其实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不仅困难,严格讲起来从某些方面而言,科学和技术这两者甚至有些抵触。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大家现在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所谓高新技术有三大块,第一个是信息技术,第二个是生物技术,第三个就是高新材料,当然还有能源、环保技术等等,但这三样几乎是全世界公认的。

图1

图1左边的是高新材料,这是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分法。高新材料大概分9种,从生物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一直到超导材料。而信息技术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从通讯、计算机、微电子、多媒体、网络一直到软件统统在里面。我今天要讲的只是我打黑点的两个,这两个东西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材料里面我主要讲的是电子材料,而信息技术中谈到的是微电子。当然这两种技术关系非常密切。其实我刚刚讲的三大技术: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生物技术这三样东西也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这种关联是什么呢?就是它的规模(scale)。(图2)如果你把这三样东西的scale划出来的话,你会发现这三块都在发生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材料中,最大的是系统材料,然后变成块状材料,再一下就是芯片、薄膜,现在进一步做到纳米材料,从100一直到10-9。微电子器件从一开始的真空管、晶体管,然后慢慢地发展到集成电路,再往下去就到原子了。生物学也是这样,从人体、眼睛、头发、血球、病毒到DNA。

图2

所以看起来这三大科技,用这张图一看是非常有关系的,现在材料科学已经做到纳米结构层次,而电子学还有两个数量级可以做,生物方面进展当然也很大。

今天做的集成电路和病毒刚好是在一条线上,大家现在不是常常发现集成电路有病毒吗?我想大概这两者有一点关系。

微电子的现状及走向

30年来,芯片所含晶体管的数量增加了大约100万倍,为什么变化会这么快,当然原因很多。不仅是体积越变越小,而且其他的许多方面也同样发生着变化。

图3

图3是美国半导体协会(SA)列出的一份“道路图”(Roadmap),从1998年到2010年在微电子器件方面的进展。刚才我讲的就是这个电路元件有多少个,现在大概是256,到2010年就会到64 G,不仅这样,同时Cost/Bit也越变越便宜,现在大概是7个美分,到2010年是0.2美分。当然下面这个数字更精彩,也就是说今年如果你想建一家工厂,一个普通标准的微电子工厂,大概需要15亿美元,到2010年大概要150亿美元左右,所以这个影响很大。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做这件事(办厂),而且要用多少钱来做心中都要有数,因为一旦投资进去,以后你就非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不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哪些地方应该做哪些事情,实在是值得考虑的。一句话,大家应先想想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再决定是不是要做微电子这件事。

那么,为什么微电子技术多年来会以这么快的速度在进步,当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技术一直在进步。

图4

图4是有关技术复杂性的排列。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工厂里的集成度都一直在沿直线方向进步,但是其中有最重要的几点我划了黑,第一个就是光刻,就是做半导体芯片的技术。你先要用光的办法,放一样东西上去然后用光照,因为这东西可以越缩越小,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光刻是这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做到后来你会发现一个大问题,即一旦尺寸达到饱和时,那些原先似乎微不足道的连线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连线的连接方法将直接影响元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我刚才又谈到材料,材料的进步也是导致它突飞猛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图5

我现在先来讲光刻(图5)。从图上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在1995吧,现在我们做0.5个μ现在用的激光大概是247,即200多个纳米。将来是否能越做越小,很大程度上与光学有关,如果你用的光的波长和你想做的东西的大小差不多,就会产生一种干扰现象,你就不可能做下去了,所以做到0.25个μ已经到头了。下一步做什么?这在以前不是问题,以前只管做小,越做越小,多少年来就一直沿着这一个方向在搞。到现在为止,这个激光有248个纳米,再下一步呢?可能有193个纳米,可以再做到0.18μ,再往下问题就来了,因为没有很合适的光源,而且再做小下去会引出很多其他的问题。所以就有一些科学家想下一步可能是用X光,再下面呢?可能X光也不行,要用电子束或者用离子束,但到最后呢?大家知道,我刚才说到2010年,到那时至于用什么东西,现在没有人知道,大家都在猜,而且每个人都在发展。所以你要抄别人很容易,因为别人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但是如果你要想真正做自己的创新技术是很困难的,因为要花很多钱做这东西,最终只有一样东西成功,但是你又不能够只做一样东西,你要什么都试着做。但是不管怎么样,到目前为止,光刻是多少年来微电子领域能一直进步的很重要的原因。

只有创新才能进步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连线的问题,我只想指出一点,以前连线做得很大的时候(0.6个μm),由于追求越快越好,就希望这个延迟线越小越好。延迟线有两种,一种是装置的延迟线,另外一个是连线本身的延迟线,以前连线做得很大的时候,连线的延迟线非常少,根本不在乎,没什么关系。可是慢慢做到0.25μ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你会发现连线的延迟线比装置上的延迟线来得更大。再往后你要做到0.1μ的时候,这时用的延迟线就完全限制了你的装置,再做快没用,连线拖了后腿。所以在去年,就有人提出用铜来代替铝,而且将原本二氧化硅的绝缘体改用一种介质常数更小的材料——铜。这一变就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铜比铝小很多,所以它整个的延迟线就缩小了近4倍,这个变化太大了。像这种东西,其实大家都可以做的,所有人都知道为什么铜比铝好,首先铜导电导得快,而且它也没有电泄漏,也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那么当年为什么不用铜,用铝用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呢?因为铜有它的问题,它在硅里面会造成杂质。一旦克服了这一缺陷,事情就完全改观。其实这种事情上海、台湾都完全有可能做的,但是最初做出来的还是美国几家大公司,事实上是IBM和摩托罗拉公司同时做出来的。是因为别人不做,所以也想不到去做,而且你也不愿意花这个本钱做。然而正是这么一点点小的改变却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现在大家都在抄,都在跟着学,所以当你没有自己的创新科技,你就只能永远跟着人家后面跑。以前的集成电路看起来是一片灰白,因为都是铝制品,现在看起来是一片铜黄,看不到铝,统统是铜。再往下去,铝在这方面就无立足之处了,所以说小小的技术,影响非常的大。

另外,讲到高介质材料,迄今,我们用的材料都是硅、二氧化硅和铝,一直就用这些东西,我刚刚讲铜已经出现了,另外一些就是绝缘体。绝缘体都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介电系数非常高,会影响速度。将来会有很多不同的材料出现,其中包括有电子材料,还有铁丝材料,还有小的电子材料,大概从2000年到2010年都会出现,这里我就不细讲了。如果你是在搞材料,而且又是在做集成电路的话,这方面你要花多少的力量来做这个研究,得仔细斟酌,因为最终只有一个可以成功。所以大家知道,做前沿性的研究而希望能够成功,并且真的能应用的话,是要花很大力气的,而且有很多风险,因为大部分是失败的。这方面科学和技术不一样。科学上可能好几个同样有价值,而技术最后常常只有一个有价值,其他的只能丢弃,所以大家必须要想到这一点。

现在,大家对器件做小都很有兴趣,但小到最后会怎么样?现在的半导体里,每一块有好几个原子在里面,越做越小做到里边只有一、二个原子时,就会出问题了。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到2010年都动不了了。最初在60年代时,大家觉得不在乎,2000年还早得很呢,还有40年呢!现在你看时间快到了,马上就到了,到2010年怎么办呢?所有东西都动不了了。所以器件越做越小下去是一定会出问题的。

有人就说要想新的办法,比如说用光学的办法,整个用光的办法来算。也有人说用人的神经的办法或者就用纳米结构的材料,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做小。现在当然说法有很多,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开始担心这件事情。但还有一些人说,那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到时候停就停了么,就像汽车一样,汽车其实二、三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对不对?就是坐得舒服一点啦,里面装潢漂亮一点啦。为什么硅的东西一定要每隔3年就翻番一次,为什么非要这样?不一定非要这样。你可以说这是比较悲观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比较乐观的,就看你怎样看这件事了,不过一般人还是希望能继续往下做(图6)。

图6

大有可为的纳米科技

我刚刚说过,材料科学中最有兴趣的部分就是所谓纳米材料。有很多种办法来做纳米材料,其中有一种就是把半导体一层一层叠起来,每一层都得非常薄,这是一种方式,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方式。其中一种是用碳的,大家做得最多的是这种。大家知道,碳有许多好处,单产率可以更高,速度可以更快,而且你可以控制它,控制起来也比较容易,这就是现在大家对此比较感兴趣的原因。

另外,我刚才说了科学总是走在技术的前面,将来有朝一日,我们可以用单电子晶体管,每个电晶体里面只有一个电子,也是一层一层的。现在做材料的人也希望用纳米的办法,将来说不定目前以硅为基础的技术可能被这种方法来代替,或者说至少有一部分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做。当然这种东西已经做了有些年了,但是目前大家认为很有希望。

当然纳米这个东西,不光是在材料方面,我想在很多领域里面大家都在用。所谓纳米技术,我刚刚讲了一些例子,譬如在材料方面、电子方面,甚至现在在机械方面,我想田长霖教授他们也在做了。最近在生物方面,大家也用纳米来做。譬如制药,以前是很笨的随便的办法,就是先做一些,看哪个行,哪个不行,这种办法太慢了。现在就用纳米技术来制药,一下子快了很多,因此讲,纳米技术在生物方面也是很有希望的。

图7

一般来讲,纳米技术至少包括四个部分(图7)。第一部分是材料,第二部分是电子,第三部分是微型机械,第四部分是生物学。这整个的东西都是纳米科技。所谓的纳米科技,不光是指科学,而且包括它的技术和工艺,譬如怎么样把东西越做越小?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以下我讲第三个题目,谈一谈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我刚才讲得很清楚,科学是领先在技术前面的,我举了光刻的例子,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现在光刻的发展。现在大家常常提到大学和工业界的联合,这个联合其实差得远了。这是0.25个μ这到将来2010年是0.1个μ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当这个东西一旦到生产的时候,就只有工业界在做了。但在这未来的2010年,将来可能只有学校在做,没有别人在做。要把科学转化成工业技术,谈何容易!当然东西越小可能还比较容易,像光刻这样大的领域里面,最初你先做研究,然后形成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可能有多种多样。最后你要有相应的技术,如像哪一样东西,你猜想大概有希望,然后就把这个东西缩小,最后才是制作加工成产品,所以整个过程要投入大量的钱和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是什么人在做?当年美国的半导体工业被日本人打得很惨的时候,他们成立了一个由工业界、大学和政府组成的委员会,非常成功。这一部分,现在最重要的是他们来做。这一块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业合作组织,就是工业界中大公司既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出去成立很多不同的技术开发中心做;另外就是政府行为,也可以是政府的研究机关做,或在政府的实验室做,也可以是政府在学校里成立各式各样不同的中心。所以我们在谈论把学校的成果扩展到工业界的时候,这种协作联盟千万不能忽略,要有大公司积极参与。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否则谈从科学到技术是不切实际的。

科学转变为技术、产品的困难,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图8)

图8

第一个,大家没有了解到中间缺这么一块,现在我想大家渐渐知道了这件事情,所以这件事不是问题。第二个,就是投资贷款的方式。我最近在台湾待了一段时间,他们那里学校给的钱是做研究的,主要是教育部和国科委给的钱,而产业工业是经济部给的钱,这样,中间的人没有人给钱。第三个,是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你就算有钱给,也不知道给谁,两面做的东西都不一样。最后一点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图9

由图9可看到,搞科学的人和搞技术的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个大问题。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稍微一想,这两批人确实完全不同。首先,我们都知道做科学的人,就是要靠知识驱动,什么都要知识;而做技术的人,则需要有应用来驱动。第二个,做科学的人动不动就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但做技术的人关心的是,干什么,干什么,干什么。第三个不同,做科学的人就希望我一定要第一个,做得坏没关系,只要第一个就行;做技术的人则相反,对他来说,第二个,第三个都没有关系,只要做最好的。做科学的人希望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大吃-惊、没想到的事;做技术的人就希望能重复,每次都能重复,没想到结果那还得了?否则就不是技术了。做科学的追求的是突破,而做技术的人有时候当然有突破,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递进的进步,小小的进步。所以做科学的也好,做技术的也好,两部分人的观念都要改,当然改起来不太容易。现在台湾正想成立一个机构,以期从根本上把这两部分人合起来。

图10

图10就是我们最近在台湾想成立的这样一种科技与工业结合的机构,这当然是一组,这边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的人,当然也有科学院的人。我划了两个圈,假定这边是科学,这边是技术,而这边是工业,包括一些研究所,像台湾工业研究院,台湾工研院对台湾科技贡献非常的大,它基本上是和工业界直接发生关系,而并不是真正做创新技术的,所以中间的空隙非常得大。我划虚线是干什么的?虚线是偶尔会有一、两个个人,能够从这个领域跑到那个领域,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既不有效,也形不成气候。所以我们最近就成立了一个应用科学和工程中心,希望把学校整个的力组合起来,但是一定要有产业的目标。

我想最后如果要总结二句的话,那就是 :以硅为基础的荷电子时代的历史性辉至少可以维持到2010年;纳米材料和处理方面的进步将开辟以纳米为基础的电子学、光学、机械学和生物学;在科学和技术之间需要架设一座双向互通|的桥以更好地利用所有将出现的激动人心的机会。

张立纲教授简介

1963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系;

除短期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外(1963-1969),一直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华生研发中心从事半导体物理、材料及器材研究开发工作近30年。回国后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及物理系教授(1993-1998),现为该校教授。

张立纲先生分别是中科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台湾)院士、美国科学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第一台电视机发明家亚历山大德森1924年在.纽约观看来自伦敦的第一张跨大西洋无线传送的照片。亚历山大德森的研究导致了1955年彩色电视机的专利。

—————

* 本文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立纲于今年7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