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当前全球性的信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有些人提出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但这些既过于陈旧且又含糊不清的定义却令人费解。技术至上主义者们最为时髦的语言“网址”(http://www. technorealism,org)尽管仍有压倒一切的诱惑力,但他们所津津乐道的“会对计算机和通信世界之日新月异的变化产生较为明确且有价值的影响力”的“网址”,如今却成为众矢之的。
乍一听,那些持不同立场的人的说法似乎很有诱惑力和说服力。就其网址内容来看也的确存有问题。他们危言耸听地认为,当务之急,迫切需要一剂灵丹妙药来拯救一下已陷入极端混乱的数字时代。他们甚至认为,技术简直成了无论是善还是恶均可随心所欲的利器,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以“评论家、政治家亦或预言家”自居或兴风作浪。任你对许多“高见”能否接受,“网虫”们都只能囫囵吞枣、逆来顺受。由这些人所持有的批判立场来看,他们认为,仅仅从信息革命的角度出发来竭力推崇的某些思维和手段,势必会给其它方面带来灾难性恶果,必然会使人类对历史延续性的认识带来空前的误导,致使人类的价值观造成空前绝后的困惑。由此而言,信息时代的混乱在急切呼唤有识之士出来拨乱反正。
据最新报道,目前一个已有由12名编辑记者和作家组成的论坛,开始有板有眼地反思眼下如火如荼的“技术至上主义运动”。但他们的许多观点和总的看法既缺乏说服力,又站不住脚。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有些表面看来“新颖”、“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主张,不是观点含糊不清、经不起推敲,就是措词过于冗长、令人乏味。加之,这些人所谈到的观点大致雷同,即几乎都是围绕着“因特网的功用夸大其词”之贬低、可怕性的课题来向如日中天的信息革命泼冷水、敲警钟,异曲同工,缺乏有说服力的新意。
对“技术至上主义”的批判,是从3个多月前开始的。当时在纽约市一条名叫“格林威治村”的街区的一家大饭店里,作家戴比特·契科和学者安德烈 · 杰皮罗等在此举行记者招待会,开始对“技术至上主义”进行驳斥。他们认为,“要用审时度势的观点来看待因特网”,并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自己就属于反对技术进步的那种人”。
作家契科在评价信息革命的同时,着重向人们揭示了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副作用,他大声疾呼人类社会应及早正视这类问题。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高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所以尽管它深奥复杂,但却极受人们的宠爱和欢迎。就拿“芯片”的音译来说吧,它在古代俚语中带有“水牛之粪”的寓义。但现代人在推出“芯片”这个新词时,却能打破传统的旧念,使科学知识和观点在每个人心目中都能找到合理的定位、平衡,即人人都能接受它。因为芯片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社会和人类。他们说,强调重视人类正常的自然发展规律,并不意味着会贬低高新技术的历史跨越和进步作用。
他们引用作家史蒂芬·约翰森的观点,为他们的所谓新思想下了定义。“人们需要在赞美技术和拒绝技术两者之间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不能走极端。两者之间的路域要在发展中延展、拓宽”——以此作为人类追求技术的目标。
但他们的观点却令人感到意念玄乎且莫衷一是。起码他们所说的在“两极端之间”找出路,几乎就令所有的人都迷惑不解。
他们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八项原则,也无非是一些观点的翻版。譬如,他们提出的“信息不是知识”的观点,究竟与“信息即知识”等的说法哪个正确?而又怎样理解他们所提出的“因特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乌托邦”的观点呢?诸如色情内容的蔓延、个人私生活·的侵权等所产生的社会副作用,则是他们认为“因特网不是人类的乌托邦”等的重要原因和依据。
他们认为,这些原则应该代表官方的旨意或至少受到应有的重视。1998年3月12日,他们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输入进因特网网址,并由新闻媒介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事过一周,许多赞同他们观点的人在纽约召开了“总动员集会”。与此同时,全美各州也纷纷举行由各类人士参加的“持不同观点小型研讨会”。集会发起人纷纷登台亮相,演说各自对此的看法和观点及运动的宗旨等。
在出席每月举行的研讨会中,许多持“技术至上主义”观点的发言人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哈佛大学法律学院的著名教授劳伦斯 · 莱西克,一方面认为他们的论点和主张含糊其词,有待商榷,同时也指出“引人因特网救不了学校”。
对于那些竭力主张将因特网引人学校的“技术至上论”的拥护者们,他们是否会因为因特网存在的某些社会副作用而反思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呢?莱西克教授不以为然。最后在“技术至上者们”的一再追问下,教授才定论认为“学校不应引入因特网”。
学者安德烈 · 杰皮罗是作家戴比特·契科召集集会的搭档人物。但他似乎属于那种漠视现实的现实主义者。从杰皮罗的说法来看,他们的一些见解丝毫没有权威性。其他与会人员的发言,也没有谈出什么更精辟的设想和得出什么标新立异的结论,缺乏逻辑推理。杰皮罗的发言所强调的重点,即“技术至上”的问题,他认为应从历史的角度看,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技术领域要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的行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偏见和过激行为。
诚然,以批判的观点来讨论技术,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科学史上许多著名的观点刚问世时并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实践,这些观点得到追认。这期间亦无需发表什么声明来使之“名正言顺”。但也有人认为,作家契科和学者杰皮罗等所持有的“信息革命言过其实”的立场,或许正是他们那与众不同的杰出的思维能力之超前体现。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那些现在看来似乎愚蠢至极且令人捉摸不透的观点,说不准会有朝一日被后人奉若神明而推崇备至呢。
每一种重大技术的问世,确实会使整个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受益。“技术至上主义”在本世纪20~30年代中叶达到鼎盛时期。人们对技术的狂热推崇和不懈追求,不亚于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的奔放激情。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契科和杰皮罗等在他们那冗长乏味的声明中,却硬把享誉全球的硅谷与自由市场的热闹繁荣相提并论,这不能不遭到知识分子阶层的反驳和耻笑,尽管这种反驳尚欠力度。
知识分子阶层普遍对昔日的技术成就存有一种浓浓的怀旧感,且丝毫不去怀疑由政府颁布的有关技术法律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危害。“即便是产生了什么社会不良后果,也完全由政府来承担重要责任”——对此,彬彬有礼的知识分子们会理直气壮地这样说。但目前围绕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配额而掀起的知识产权反垄断风暴等,是否会对“技术至上主义”所推崇的“信息革命神话”产生一定冲击呢?
总之,人类正处于一个激荡不定的变革年代。无论是“技术至上”的观点,还是“信息革命怀疑论”的说法,都不能自圆其理。笔者认为,信息革命的进步作用远远超出了那些随波逐流的社会副作用。只有因势利导,不断完善,扬长除弊,弘扬主旋律,才能与时代的发展脉搏合拍。那种全盘否定技术的观点固然不可取,但对“信息革命”持怀疑态度的人则更令人啼笑皆非。
[新闻周刊,(日)1998年6月8日]
信息革命是否真的有些言过其实? ——美国公众对因特网的一场大辩论
发布时间:98年11月27日
期刊目录 contents
本刊特稿
98诺贝尔奖成果介绍
物理学
生物医学
生物学
新技术
空间科学
天文学
人口学
环境与灾害
今日启明星
科技与社会
科技政策
未来学
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