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特别是曼哈顿地区,在许多年里都是世界公认的商业中心,这里有太多的摩天大楼、望不到尽头的车流和极高的客流,人们通常不会把这样一种水泥森林城市与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联系起来;然而,纽约却在短短几年间成功实施了经济转型,从世界商业之都转变为全球新媒体之都。被经济学家称为“”的发展模式已开始使纽约这座昔日的传统经济都市跃升为新经济的执牛耳者。

什么是“硅巷”

  所谓“硅巷"是相对于硅谷"而言的一种通俗的名称,具体是指在美国纽约市中心繁华的曼哈顿41街区南部崛起并在不断向周边扩展的一批新媒体企业群。这些公司主要提供在线(因特网或万维网)和CD-ROM的产品和服务,也有相当一部分利用新的技术帮助传统的出版、广播、广告业和金融、教育机构向信息化转型,使其产品打开销路。此外,开发局城网也是一项快速增长的业务。

  仅据199%6年的统计,在纽约地区2850个新媒体企业中,1250个在曼哈顿,其中700个集中在硅巷,占曼哈顿总数的56%。同年,硅巷的新媒体企业上缴税收达10亿美元,为纽约提供了18000个全日制工作岗位,超过了纽约市的其他任何地区。在硅巷所有的雇员中,创新型人才占48%,高于纽约地区40%这一平均比例。与曼哈顿地区的其他公司相比,硅巷的公司对公司所在地的满意程度最高,在他们看来,技术基础设施是超过综合生活环境的主要考虑要素。

政府的推动作用

  硅巷形成于90年代中期。当时,纽约一些对新媒体感兴趣的企业家们聚在一起,探讨建立某种技术园区的可行性,以促进软件和新媒体产业的成长。当时知道“因特网”的企业为数尚少,而同时在纽约的商业区曼哈顿南部,办公楼的空置率很高。

  纽约市政府敏锐地注意到并抓住了这一机遇,并迅即采取了减税、电费优惠和开发具有因特网设施的办公空间等项措施,为推动纽约创建硅巷迈出了第一步。

  1994年,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办公室正式成立了由副市长弗朗里特领导的一个特别工作组,其成员来自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私人公司。该小组在对纽约和其他城市的竞争力作比较研究后,明确提出纽约市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高技术企业,并建议建立一个高技术中心。中心里要具有先进的通信设施、费用便宜而使用灵活的办公用房、全天候的服务,以及一种高质量的社区生活环境。特别工作组于94年底提交的这份研究报告的结论最终被列入“纽约商业区的市长计划”之中,并在次年由纽约州立法机关通过。;19951月,新任纽约商业区新联盟主席的卡尔·威斯布罗德倡议,将技术区建在空房率很高,建筑物相对较新,客流比较集中,以及基础设施较好的商业区,特别工作组接受了这项倡议。

  针对纽约市税收偏高的问题,市政当局制订了以下优惠政策:

  1.房地产税特别减征5年计划(年减50%,第4年减33.3%,第5年减16.7%);

  2.免除商业房租税(前3年商业房租税全免,第4年免66.7%,第5年免33.3%);

  3.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期限12年。前8年电费减少约30%,以后每年减电费20%)。

  为了将硅巷中因特网已到位的总面积为12万平方英尺的办公楼推向市场,1997 年市政府与纽约商业区联盟和楼房业主们结成了独一无二的公一私合作伙伴,共同搞了一场推销活动,通过在信息产业的展销会上做广告、发信件和口头宣传等促销手段,吸引世界各地的新的信息技术公司落户硅巷。市政府的有关机构为这场耗资46万美元的推销活动解囊相助了20万,其结果是使曼哈顿南部地区55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室悉数租光。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去年6月,朱利安尼又组织成立了新媒体理事会,理事会的任务是为新媒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壮大出谋划策。理事会下设九个小组,关注的问题涉及新媒体产业的方方面面,从数字化艺术直至税收问题,理事会成员代表着新媒体企业、贸易委员会、教育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市政当局还安排了“纽约一新媒体和新经济”讨论会作为“纽约市2000年系列讨论会,首场讨论的主题,朱利安尼亲自参加并致了开幕词。

纽约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The Globe.com 的网站每天有800万人次的访客,这家上市公司去年新增资金达2800万美元,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硅谷。公司位于纽约硅巷的切尔西,在一幢旧大楼里占了两层楼面。通往办公室的门是厚重的金属板,电梯也小得只有半个浴室那么大,但是它已经成为曼哈顿硅巷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缩影。“纽约非常适合于以人为本的网站。”首席执行官托德·克利泽尔曼如是说。

  一项调查显示,85%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落户地点时,首要考虑的是该地区人才的多寡。在大多数新落户纽约的公司看来,纽约的人才组合其他地方难以匹敌,尤其是创新人才,比如大批的作家、导演、编辑、设计师和艺术家等等,这些创新型人才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非常抢手的群体。有的老板坦言,对媒体公司来说,能处在世界媒体之都的附近是再好不过的,这便于利用在硅巷云集的人数日益增多的图像艺术家、作家、软件设计师和电影制片人。硅巷的许多企业小而灵活,业务大多集中在信息内容的开发和设计方面,其中有不少为世界各地的时代-华纳一类媒体大亨提供内容和网上出版服务。因此有人认为,纽约最强的实力就是创新人才队伍,纽约就是现在的好莱坞。

  除此之外,这个区域的房租相对较低,国际大都市浓郁的文化氛围也使这些网络人感到“生活在一个不是一天到晚谈论技术的城市是令人愉快的。”其他因素诸如纽约有丰富的顾客群,易于取得资金来源,内容拥有者和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余地大,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和最好的设计学校能够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等等都足以使公司老板们动心。

  在纽约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中,减税政策无疑最得人心。57%的调查对象认为这一政策最能提高纽约作为新媒体产业聚集区的竞争力。被列为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通信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增加与新媒体产业相关的技术投资。

纽约的新媒体产业

  与实力雄厚的硅谷相比,纽约的新媒体产业尽管还相对弱小,但增长势头强劲。近年来,新媒体公司的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超过了纽约的其他任何产业,包括华尔街。例如,从9697年下半年的一年半中,全日制雇员增加了28%,半日制雇员增加了近3倍,自由雇员增加了44%。至1999年,与因特网相关的公司中雇员数为13.8万人,据预测,到2002年,这一数字将升至25万。纽约市从高技术公司获得的税收从97年的28亿美元猛增至99年的92亿美元。

  这些公司从事该产业的时间大多不长,时间为6年左右的占68%,其余的则更短。其中76%集中在内容产业领域,60% 从事设计和开发。顾客群体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业,有37%的新媒体公司为银行和经纪业提供服务,其他市场领域为出版、广告、信息技术开发、娱乐业等等。

  人们发现,尽管产业不同,但由于现在都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通信和业务交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越来越模糊。同时新媒体产业本身也不断在发生变化,而竞争者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这在百老汇55大街上特别明显。这里办公楼的租户们有广告代理商,媒体公司,网络服务公司和程序设计公司等,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使这些公司不论规模大小,都一起分享各自的理念、观点和程序设计代码,他们觉得这于大家都有好处。

  不少圈内人士认为,新媒体产业的许多发展趋势与纽约的优势不谋而合,纽约占尽了天时地利。例如,趋势之一是交互式媒体的开发重点从CD-ROM转向万维网,这与网络上的写作技术和内容创作者有直接关系,与西海岸的CD-ROM生产中心相比,纽约显然拥有创作优势;新媒体中的广告收入日益重要,而纽约不但是媒体之都,也是广告业的中心。诸如此类的因素都有利于纽约确立在数字媒体经济中的主角地位。

为数字化纽约作准备

  为了巩固和保持纽约市在新媒体和通信产业的领先地位,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机会,纽约市政府最近又启动了两项新计划。

  其一,在“数字化的纽约:线路通向全世界的旗号下,纽约市政府号召地方性的非盈利组织与房产主和技术服务提供者三方结成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新的高新技术区域的形成,并希望在某些情况下,教育机构和产业协会也共同参与。市政府还推波助澜地允诺,愿意在两年内为房产的销售活动成本支付一半的费用,这一数字预计将达250万美元。这项计划与97年的推销活动异曲同工,因为曼哈顿南部现在已经少有空置房,有必要将硅巷的成功模式向其他5个大区推广,将硅巷的区域范围逐步向邻近的几个街区扩展,使这些地区都能向高技术公司提供可以承受的、因特网设施到位的办公空间。

  其二,管线改造计划。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光纤通信线路作为新产业的动脉其需求量也大得惊人。由于纽约马路下面可以利用的管道都很快就被线路填满,而敷设新的管道不但费用高,还会影响地面交通和损坏原有管线设施,这一问题已威胁到纽约的未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纽约信息技术和通信局与市长的新媒体理事会共同研究后,确定采取一个特殊的解决方案。

  在曼哈顿34大街的南面和布鲁克林商业区的地下,现有总计为175英里长的旧管道。这批旧管道是1908年敷设的,当时准备作为高压水管,供消防专用。后来由于消防车本身也具备了提供高压水的能力,这些管道就被搁置下来了。技术专家们确定,这些空置的管道可以用来安装光纤线路,进行高速数据传送。管道直径为12~ 16英寸,是典型的通信线路管道的3倍,可安装的光纤线路量也数倍于标准管道。纽约的决策层对这一方案非常乐观,副市长安东尼·P·科尔思声称,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一种宝贵的补充,它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并创造出破纪录的新的就业岗位。今年43日,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向公众推出了这一方案,希望产业界和公众提供对实施这一方案的意见,例如如何改造、使用和管理这批管道,以及他们该如何向市政府和水费缴付者支付改造这批管道的补偿费。改造工程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开工。

对上海城市信息化的启示

  硅谷的发展及其成功的故事已成为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传奇般的“样板”,一些国家所建设的高技术园区也往往被媒体描述为某地的“硅谷"。硅谷的一些特征,如在研究性大学附近选址,风景宜人,生活质量高,鼓励科学和工程研究人员带着成果出来开办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等等,固然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经典,然而这种集聚效应的实现形式是不是一定要和硅谷一样,例如,水泥森林般的大城市又如何采用从前是大片草莓田的硅谷的发展模式呢?

  纽约硅巷的崛起给了我们新的启发。硅巷的兴起在有些方面与硅谷有相同的规律,但是外在的不相同之处也许更多。硅巷没有诞生在哈佛或波士顿大学附近,而是从曼哈顿的大楼里成长起来。纽约的生活指数高,生活质量也不能算很理想,但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纽约是闻名于世的公益文化、表演艺术、传播媒体、娱乐休闲和时尚风俗的汇集地,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新产业生成和发展所依赖的宝贵资源。人们说“罗马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确是硅谷一类新兴园区在短期内无法匹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都市具有更大的优势来孕育和催生“新媒体”一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此推动城市的信息化进程。

  当硅谷等一大批在城市郊区甚至是农田荒野发展起来的高技术园区和新兴工业区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的同时,一些老牌大都市确实出现了经济相对滞后的迹象。而以纽约硅巷为代表的一些都市中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通过吸引新兴的网络信息企业进行产业重组和吸纳高新技术以重整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

  本文作者分别为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