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根据世界人类文化史的资料与记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为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国家。中国文化起源于约475000年前出现的北京猿人。

  根据中国文化史的资料与记载,笔者建议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一)由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出现开始,到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公元前221年),笔者称谓先秦原始文化"阶段。(二)由秦王朝开始,直到最末一代的清王朝逊位(公元1911年),笔者称谓封建传统文化阶段。(三)由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直到今日,笔者称谓“现代民主文化"阶段。

  中国人民在先秦原始文化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奠定了下列六种哲学文化理论,它们是根据自然数序建立的:

  一、《太极元始》学说。

  二、《阴阳、两仪》学说。

  三、《天、地、人,三才》学说。

  四、《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

  五、《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卦》学说。

  六、《十天干、十二地支》学说。

  关于此六种原始文化学说的倡导人是谁,以及建立的历史年代,在现存中国文化史籍中均已无从稽考。但是,中国的近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谢遐龄等,以及倡导中国近代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都认为《阴阳》和《五行》两学说是建立中国原始传:统文化的两大基石。如果没有阴阳与五行的哲学思维基础,就不可能认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质。但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只探讨五行学说,并初步阐释:“五行学说”何以“五"行?

  简介“五行学说”

  A. 前言:中国原始文化的建立肇端于北京猿人的出现。在数十万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北京人发展出两大文化活动技能:一种是结绳记事,另一种是曲指计数。经过时间的延续、空间的扩展与事物的增多,中国古代人民就由结绳记事的活动与经验归纳出一种哲学思维推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结构、性质与功能都可区分为阳刚与阴柔两大属性,例如太空中的日为阳,月为阴;人体中的男为阳,女为阴;数学中的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如此就建立了中国原始文化中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双手十指计数的活动与经验,建立了自然数系中以(五)为模数的(一、六);(二、七); (三、八);(四、九);(五、十)十进位数字的五行序列,它的数字模型就是伏羲时代(~3300B. C. )所创造的《河图》。到了夏禹时代(~ 2100B. C. )又建立了新的十进伫位数字序列,每列三个数字,三个数字的和约为十五,它的数字模型就是“(一、五、九);(二、五、八);(三、五、七);(四、五、六);(五、五、五)。这个新的五行序列在中国原始文化史中,名曰《洛书》。

  中国原始文化的建立是以十个自然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基础。当将自然基数的五行体系应用到宇宙中的各种事物体系时,亦就建立了许多以(水、火、木、金、土)为“元素"的五行学说,作为构成宇宙本质的五种哲学思维的推理基础。

  B. 五行学说的历史演进:在中国原始文化史中,五行学说究竟产生于何时呢?这是一个无法一语道明的问题。可以说,五行由—种散在的观念转化为庞大而严整的思维体系,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读者需要知道五行学说的经典诠释时,可以参考俞晓群所著的《古数钩沉》与《数术探秘》。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只能根据现代的数理科学观点,将五行的历史演化的纲要,引证元始的经典诠释如下:

  1. 《三字经》中的五行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三字经》是为儿童所写的启蒙课本,它对五行的定义谓: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手数。其意义就是用金、木、水、火、土,作为对自然数字“五”的五种物质解释。

  2. 《史记》中的五行诠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五行诠释谓:盖黄帝考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天则日月,地则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其意义就是黄帝比照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建立地上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五行。

  3. 《尚书 · 洪范》中的五行诠释:在中国先秦文化史中,《诗经》、《仪礼》《周易》、《道德经》、《论语》等典籍中都没有“五行”一词,只有《尚书 · 洪范》中提出“五行”谓,“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受稼穑。润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诠释了五种物质元素的内容和属性,成为五行的标准定义,直到今日。

  C. 由五行学说街生出宇宙十维结构学说:中国原始文化的鼎盛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 500B. C. ),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各派学者对当时盛行的五行学说提出了不同的衍化与扩充。到了两汉时代(206B. C.  200A. D. ),五行说达到全盛时期,并衍化成宇宙中各类事物的五维结构说;进一步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内涵,“天地五行十数位”的哲学理论体系。由于篇幅所限,笔者现只能简述此三大衍化过程如下。

  1. 由五行学说衍化成《五德终始》学说,五行学说的原始内涵,古有一首五言诗诠释,诗曰:《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明今古》。

  此诗言简意赅,人人易懂;全诗只用廿字,不只阐明了五行的内涵,亦可描绘出宇宙的特质。

  到了战国末期,一位阴阳学家名叫邹衍,他根据五行相胜的原理:土胜水,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将此五种元素街化成为五种德行,并提出“五德终始说",用来阐释天地间事物变化的原理及政治上朝代更替的根据(读者欲知详细内涵,可参阅《吕氏春秋》)。

  2. 由五行学说行化成自然体系的五维结构学说:由于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化及伦理化的延伸和应用,五行理念就被学者广泛衍化成各种事物体系的五维结构学说。例如以人体结构而论,它需要二个五行体系:一个是外现的五官体系耳、目、口、鼻、舌",使人类可以认识环境;另一个是内脏的五脏体系心、肝、脾、肺、肾",使人类可以维持生命。另外还有伦理上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汉代学者为了达到文化系统的完整性,更将通行的四维体系扩展而成五维,例如将东、西、南、北四方增加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将春、夏、秋、冬四季增加“季夏”一季而成五季,以达成五行理念所需的五维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五行化的自然体系的五维结构举例

6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通称自然体系五维结构日“五数配列"。以彰显数字的重要。任何自然体系的建立,不论体系的性质为何,其组成元件的数目必须为五,才能符合五行的哲学理则。从汉代到今日,中国学者将五行理则定型成一句口头禅曰:《五行者,五行也》。如此就将数字“五”定型为组成中国原始文化的数字基础。

  3. 由五行学说奠定天地五行十数位的中国文化基础学说:五行学说的完成当归功于汉代大儒董仲舒所提出的“五行相生”说。他比照五行相胜理论的不足,提出辅助的“五行相生”理论。笔者将此两种理论的对比列于表2并用图1说明。由图中可以看出,五角形的外围代表五行相胜关系,而中间的五角星正好代表五行的相生关系。

  表2  五行生克的对比表

 

7

 

8

  图1  五行相胜(克)与相生图

  中国学者通称“胜”曰“克”,所以表2中的两种学说通称曰“五行生克”学说。

 

  9

2  “五维转动” 图示

  五行生克学说的建立,不只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亦成为古代学者阐释宇宙造化所依据的哲理。

  “五行学说”何以“五”行?

  在中国文化史中,尚未有学者提出问题:五行学说”何以“五”行?笔者现从纯粹数学的立场,先给出这个问题的三个答案如下:

  A. 焦氏建立的五为宇宙的模数定则:任何数的五次幂所得数的个位数与原数相同。’

  现只需以九个自然基数者证明如下:

  15=1 25=32 35=243 45= 1024 55=312565= 7736 75= 16807 85=32688 95=59049

  B. 宇宙中五维体系的单一性定则:宇宙中的对称系统中不可能存在五维转动的对称作用。”此一定则的证明如下。

  设a为正五边形的原始边长,θ为转动角度。

  为了维持格架的对称情况,我们必须达到下列的转动关系:

  PQ=ma=a+2aCosθ=a1+2Cosθ

  亦即:m=1+2Cosθ

  Cosθ=(m-1)/2=N/2     式中N应为正整数(123……

  如果θ=360°/5=72°   则N=0. 618  不能满足上述条件

  所以五维转动不可能达到正整数的N,亦即宇宙中不存在有五维的转动对称,它也说明了宇宙的复杂性与无所不包。

  C. 在现代数学体系中存在有五个自然常数:(一)原点0,(二)单位1,(三)圆周率π (或幅角180°),(四)自然对数基底e,(五)虚数单位i。此五个常数建立了一个关系式:

  e1=0

  由于e=Cosπ+iSinπ=1

  ∴上式成立。上述关系式正好联系了数学中的五个主要量: 正整数单元、以圆周率为代表的无理数、对数、虚数和奇点。

  根据同样的思考方法, 笔者试提出物理学方面的“ 五行结构” 如图所示:

10

  图3  物理学的五行结构

  该图中声波联系了五个主要物理量:即质量m,能量E,波动(电磁波、光波……)频率V,电量Q以及力F。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如图所示),各关系式的主要五个物理常数为:光速C,普朗克常数h,万有引力常数G,静电力常数k以及电子的荷质比e/m。这五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见一般物理学。进一步的推导则留待读者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