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个连地铁和高速公路都没有的国家竟建起了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个国家就是印度。

  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不过才几年工夫,但速度惊人。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16.7%的份额。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印度占据其软件销售市场份额高达60%以上。人们不禁要问:印度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语言优势

  几乎人人懂英语是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独有优势,使印度人在开发研制软件上如鱼得水,没有任何语言障碍,这就大大加快了科研开发的速度。印度的科技人员尤其是计算机行业人员都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更易与西方国家沟通,便于获得外部信息,在合作开发计算机软件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不能不承认,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不够,这与绝大多数人不懂英语有直接关系。连使用都不顺畅,又何谈开发?因此,对英语这门国际语言,要有措施加大它的普及力度,特别是青少年要成为必备素质。应当说,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这个要求不算过分。

  软件人才优势

  印度的基础教育让人不敢恭维,但其高等教育却在发展中国家中非常突出。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可谓是有识之士。他从50年代起就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模式,在全国陆续建起了6印度理工学院IIT)。今天,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信息技术产业大厦。

  印度的计算机教育从小抓起。现在,印度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了电脑课,4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及电脑软件专业。印度拥有世界上庞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每年都有25万人以上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印度信息产业这一蓬勃景象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人才库的支撑。有10亿人口的印度现在有合格的软件人才25万人,而且还有众多的科技人才正源源不断地从国外回到印度。目前,印度已经建立了7个国家级、两个邦级的软件科技园区,有320万专业人才服务于数千家公司,仅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软件工程师就有10多万人。调查显示,印度的软件科技人才正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增长。

  斯坦福大学一位经济学家称,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的印度裔美国人多达30万,1999年他们的收入总计达600亿美元。这些印度人大多把赚来的钱用于投资印度,投资项目也多是高科技产业。1996年,印度有16万专业人员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技术力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印度软件人员的报酬在国际上相对低廉,仅相当于美国的1/8,软件开发的成本低,丰富的软件人才资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强化培训软件开发人才,创造环境吸引海外人才。

  政府作用

  几乎任何产业的兴衰都与政策的引导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1984年,拉吉夫 · 甘地执政伊始,印度政府就把计算机的开发作为一件大事,他甚至因此而被人戏称为“计算机总理。拉奥总理执政后,政府又采取了许多新办法支持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免除进入高科技园区的公司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允许外商控股100%,免征全部产品用于出口的软件商的所得税等等。1998年,印度政府还组建了由总理任组长的“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组”,制订了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由于这些优惠政策的刺激,吸引了全球著名的信息业巨子纷纷在印度设厂开工。对于中国来说,是否应当参照印度的成功做法,首先在产业政策上下功夫,尽快拿出一套科学的产业政策来扶持中国的信息产业。这些政策应当涵盖税收、资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知识产权的保护、软件出口、软件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只有依托政策这块基石,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挺立起来。

  印度软件的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如此之快,得益于政府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对软件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重视对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有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开辟软件出口渠道。印度政府每年拨专款用于开拓国际市场;对国营软件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明确分工及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发展软件产业。如印度政府对出口计算机软件产品和服务盈利实行免税,软件进口关税不断下调等。

  政府支持的资金得到合理有效使用。印度的软件产业一直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体,对为数较少的国营软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软件技术园的影响

  印度政府希望通过兴建一批软件技术园来带动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外国公司来印度投资。80年代末,印度电子部开始建设普那、布班内斯瓦尔和班加罗尔3个软件技术园,政府给每个软件园投资5000万卢比,并建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卫星与数据通信、基础设施等。软件技术园的主要目标是出口,是印度软件出口的基地。

  1991年,印度政府提出了软件技术园区(STP)计划”,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设施及服务,推动园区内软件开发和出口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带动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为了吸引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入园,印度政府为园区内的软件企业提供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条件。这些优惠条件包括:在园区注册的软件公司可免除5年的所得税;进口计算机与相关硬件可全部免税;允许新建的软件公司在园区内自由选址;允许外商独资兴办软件企业;政府为出口加工区所制定的所有优惠政策均适用于园区内的软件企业;废除进口许可证制度等。

  印度廉价的高级劳动力和日趋完善的软件开发基础设施对海外企业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在南印度的海得拉巴市,吸引了当今全球信息产业巨头的目光: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一个软件开发中心就设在这里,IBM、爱立信、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大公司也都十分看好海得拉巴,欧洲的巴安公司已经决定把全公司80%的全球研究工作转移到海得拉巴来进行。

  印度软件产业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海得拉巴,班加罗尔更是一颗光芒耀眼的IT明星。这座从80年代开始建设的因特网用户城市,现在经营高科技行业的企业有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资参与经营,1998年外商投资总额高达11.4亿美元。如今,班加罗尔被称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甚至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如美国IBM公司与印度TATA公司合资建立了TATA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较早进入印度的外国公司还有惠普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英国电信和AT&T等等。这些外资公司依靠其国际市场的优势,充分利用印度软件人员的潜力,创造了可观的利润,同时也为印度的软件出口创汇、培训和开发印度软件人才资源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行业组织的作用

  在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行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者协会(MAIT)、信息技术加工者协会、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理事会(ECS)等。这些组织不受政府领导,但往往与商业部、电子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软件企业中起到了沟通联系、解决困难、组织展览、关注国际市场动态、保护企业利益、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呼声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比如,为了开拓欧洲软件市场,NASSCOM在印度商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曾经提出了印度-欧洲软件联盟(NIESA)计划,促成了一批欧洲与印度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的形成,最终扩大了印度对欧洲国家的软件出口。再比如,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理事会经常与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日本和丹麦进口促进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为印度软件出口企业获取许多宝贵的资料和重要的市场信息,成为软件企业决策的好参谋。

  政府也十分重视这些行业组织,把它们作为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许多重大活动也常常请行业组织参加。比如,印度政府利用软件行业组织与形形色色的软件侵权行为进行斗争,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印度信息业崛起的影响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印度的经济和高科技成就大加赞扬,认为印度经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0个经济体之一,它的欣欣向荣的高技术部门是全球新经济中最闪光的一个亮点”。印度“具有成为世界最成功的典例之一的潜力

  1991年印度实施对外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大为加快。近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6.5%,无论在亚洲还是全球都可以说是佼佼者。最令人瞩目的是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现在雄踞全球第二,近几年的增长率都达50%1998年软件出口26亿美元,1999年达39亿美元,2000年将近60亿美元。增长部分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1/4

  美国《商业周刊》认为: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腾飞指日可待”,信息技术革命释放的能量在印度创造了大多数印度人从未见到过的财富”。这家刊物援引一份研究报告的材料:8年后,印度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可达500亿美元,将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3%(现在占10%),还可创造220万个就业机会。互联网时代又一个创业神话:印度韦普洛公司的创办者普瑞姆,一位当年从斯坦福大学退学的年轻人,靠着父亲留下的200万美元起家,终于在20002月使公司的股票价格飙升,当时55岁的普瑞姆那年成了身价仅次于比尔 · 盖茨的全球第二富豪。

  印度软件业成功的几点思索

  (1)国家要集中财力,选择好众中之重的两个园区;即:一个围绕国内市场的软件园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软件园区,并以政府主导型形式,努力使这两个园区的基础设施既符合战略产业的需要,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各软件园区必须建立对于自己战略产业的支撑体系。通过有个性的战略产业传导相应的R&D机构,并以市场机制贯穿形成荣辱与共的长期联合。国家要专门针对两个重点园区的战略产业,结合地缘,实行专才培育计划。

  (3)注意利用旅居海外软件人才和华人软件行业协会的资源和作用,从机制上形成国内和国外华人之间的联合。

  (4)有针对性地对软件生产及软件出口实行特殊的税收和投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