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奈斯比特《High Tech High Touch》的意蕴

新千年首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 · 奈斯比特来中国讲学,国内推出了他夫妇及好友合著的“新世纪预警力作”《High Tech High Touch》中译本。该译本文字虽大体上较流畅,但读者按书名《高科技高思维》的译法看正文,总觉得不对劲,甚至感到迷茫。当年秋季我赴美国访学时,在白宫附近的书店买了这部原版书,翻阅后觉得该书名译为《高技术高情感》,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立意。

《High Tech High Touch》这一书名富于简约对称之美妙。也正是其简约对称,产生了翻译上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以为Tech作为Technology的简写,不宜译为“科技”。无疑,高技术以先进的基础科学为底蕴,是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的技术。但是,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职能。尤其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旨在增进人类对自然界及其与人类自身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本质上无所谓负面价值。只有应用基础科学理论所创造的种种技术,才具正负价值、善恶功用。当代各种误解科学的反科学思潮,其失足点正是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分界。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带来危机的,并非科学,而是应用不当的技术,畸形发展的技术,走向危途的技术,非人性化的技术。奈斯比特夫妇恰是在此意义上正确地强调了技术的非中性,批判了商业化、消费性高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扭曲,抨击了渗透暴力文化的虚拟技术、网络传媒,警示了基因技术可能造成基因隐私权、基因歧视、机会不均、基因专利及商业化方面的严重伦理问题,提出了密切关注高技术对人性的影响,在高技术时代寻求人生意义的课题。

图为奈斯比特夫妇,左1为道格拉斯 · 菲利普

奈斯比特最初在他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大趋势》(1982年)中提出“High Tech High Touch”的概念。Touch意为接触,还有触动、感动的含义。当时奈斯比特预见到高技术改变生活的未来趋势之一,是电子小屋、电子购物、电子会议等电脑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工作与生活的空间关系,但同时也预言人们愈是在分散化的空间内生活,就愈有相聚在一起即High Touch的需要;以为电脑网络营造的空间关系可以使办公室工作、商店购物、面对面的会议等都从高技术时代淡出,是迷恋技术直线发展论的人想象的神话。High Touch还表现为与疯狂着迷于高技术时尚相平衡的怀古情调、民间手工艺、个性化的艺术风格、独此一件的艺术品原作等等;表现为从计算机天地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去野营,去海边;表现为在业余生活中更多地使用手和身体(如家庭园艺、烹饪、自己修理等)以平衡高技术时代对脑力的不断使用。因此,当时这部书的中译本将High Touch意译为“高情感”,非常巧妙得当。

事隔17年,面对高技术发展无孔不入、锐不可挡的势头,奈斯比特夫妇感到High Tech/High Touch的意义变得更重要。在他们的新作中,这两者的平衡代表了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代表了高技术时代对人性人情的关怀,对人生意义的追寻。那么,是否因此可将High Touch理解为高思维呢?否。高技术或高科技本身就是高思维产物,以高思维平衡高思维,逻辑上讲不通。事实上,书中大量篇幅都是在高情感意义上诠释和使用High Touch的。

该书列举的“高技术上瘾症状”之一是,由于高技术能制造虚拟、假象、代用,模糊了实情或夸大了实情,使人们从不太能贴近真实、触摸真实,发展到不太能分辨真实与虚幻。另一种上瘾症状是网络技术减少人际间直接接触,使人疏离他人、疏离自然、疏离自我,造成人与自己生活有形的和情感上的距离。这些不正需要我们以贴近真实、触摸真实的高情感加以校正吗?7年前当我第一次从美国信息业高技术公司的论坛上听到,未来虚拟技术可以使你无需远行即可身临其境地到遥远的风景胜地感受旅游,内心激动不已。而今我确信,再高级的虚拟技术也不能使自己产生真实到达诸如尼亚加拉大瀑布、科罗多拉大峡谷风景胜地时那种触摸大自然的激情。

奈斯比特夫妇的这部新作告诉我们,对高技术作人性化思索的智慧之光,除了理性思维之外,还包含着体恤和同情他人、心胸豁达以及对人类的尊敬;自然、情感、悠闲、艺术、伦理,都是科技进化中的对等似伙伴,因为这些东西滋养心灵,满足精神渴望。他们认为,中国文明作为世界上仅存的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之一,在诸如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灵性、伦理等情感文化资源方面能为人类作出许多贡献。对此,我深感到,相对西方文化以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见长而言,中国文化以道德精神和艺术精神见长,后者蕴含的情感与认知融合一体的传统,也许能为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提供一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