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和社会之间的对话风靡一时,看来这一话题从年青人开始是合乎情理的。关于学校教育的一项计划其本意是好的,但是由于从政府那儿得不到所必需的财政支持,这一计划可能终成泡影。

从今年九月起在全英院校的公民素质教育中将增设科学课,从表面上看,这一设想有其积极的意义,问题有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处理科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提高公众介入“科学”的能力以吸引年青人的关注?

然而,这项计划本身具有的不足之处使其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打了一个折扣。首先,科学课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伴随着素质教育中的这一新焦点而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并没有向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或财政资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政府认为公民素质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可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员、骨干教师和学生对此却各有各的看法。

其次,既然学有所长的科学课教师几乎没有受过技巧方面的正式培训,他们如何能够组织好课堂讨论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来,有些出类拔萃的教师已经把讨论引进了他们的讲课中,而这样一来,又将把英国的许多科学课教师赶回到由国家规定必修课程的桎梏中去,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教师期盼的是能有更灵活和更自由的思想空间。

许多学生由于意识到科学有助于解答复杂的问题才去听科学课的,然而,学生们也爱争论。在一些问题上,他们确实都是名噪一时的活跃分子——比如,早在主流派政治家和石油公司意识到环境问题前,他们就在课堂上对此展开过讨论。我们不应低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可以一边了解有关克隆、粮食生产和转基因等这样一些活生生的科学实例,一边对此产生复杂的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从公民素质课程表上看,不少的时间是用来讨论很多英国年青人中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不愿参政的情绪问题。政治家们爱把这种情绪视为冷漠,而许多尚无投票权的人却认为,他们正在精心进行选择,为的是不使自己参与到一个对日常生活无足轻重且遥遥无期的过程中去。如果把科学伦理学正式列入课程并重新包装一番反而有可能使学生们抱成一团疏而远之。一位有20年教龄的科学课教师说:“多年来,我一直如此地把讲座融入授课中去,但我却从不对孩子们讲这就是公民素质。”把生动且相关的讨论融入科学课程的这种做法早已有之,这并不是一个现在才想到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安排时间对科学课教师进行培训,要把这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

[Nature,2002年3月7日]

科学课程列入课堂教育

不久,英国学校将诸如基因改良后作物的生长等一些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列入学校的课程表,这是一项由政府实施的“素质”教育计划。

从今年九月开始,英国所有的院校都必须将对社会问题的讨论纳入课堂教学中去。科学教育专家当然希望科学课教师能就改良基因后的作物和核能这样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然而,对于这项计划能否得以实施,某些科学教育专家却提出了一些疑问。他们认为,担任科学课程的教师既没有多余的精力,也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是难以担当起组织课堂讨论重任的。在英国最大的一家从事医学研究的慈善团体——惠康基金会工作的彼得 · 芬哥德说:“公民素质教育将为年轻人以更为睿智的视角去思考科学问题提供一个良机。”

今年2月28日,该基金会与英国科学教育协会联手组织了一次座谈,就政府的这项计划的科学意义做些推动工作。与会的大多数教师虽然对如何将这一新的设想具体化仍有不少疑虑,然而他们都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不过,某些研究人员认为,比起其他课程的同僚来,科学课程教师未必适合去组织这一类的课堂讨论。去年,惠康基金会的一份报告就提到有关生物医学问题的课堂讨论是在人类学的课程上进行的。

惠康报告撰写人之一的伦敦大学教师拉尔夫 · 雷温森说:“总的来说,如果让科学课教师去组织课堂讨论的话,他们便会感到既缺少技巧,又缺少信心,再说也没有时间。人文课教授在传授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时,对科学上的一些实例也只是附带一下而已。”

[余家驹译自Nature,2002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