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格抑或后天环境

位于剑桥附近的桑格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预计能在近期内完成人体第22号染色体所有基因图谱的绘制。在今后3年内,桑格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以及就人类基因组工程开展协作的其他科学家将测出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所含全部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排序,这将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人们预期对于取得这项成就的喜悦心情可能大打折扣——正如一位著名科学家所言,这本“生命之书”不可能将人的生命机能的故事完全讲述清楚。

人类基因组如同厨师的食物储藏清单。但厨师能用储藏的食品原料做出什么样的菜肴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想了解人的生命从孕育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就必须研究这个过程——生命演化的起点包括基因本身,也包括基因组以外的一些因素,其中当然包括对个体生命成长过程至关重要的社会和环境因素。人们现在还无法通过包括科学家和新闻媒体的介绍完整地认识到这一点。

基因与个性

人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能看到新的关于发现基因与个人特征之间直接联系的报道。人的智力、犯罪意识、好奇心和同性恋倾向——据说都是由各自的基因决定的。最近获得的一些例子包括“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家发现引起诵读困难的基因”、“振奋不已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发现了掌握语言的基因”,以及“女性直觉可以通过基因来解释”等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的特殊性格是由基因语言“决定”的,实在难以理解;就连许多科学家也无法讲清楚其中的道理。科学家们解释为(或者说应该解释为):两组不同的性格与不同的基因有关。科学家们知道,其他一些因素,即使是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个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性格的最终形成取决于很多基因的综合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决定”性格特征的基因语言使科学家们自入歧途,相信他们自己的探索结果。科学家们对基因语言的解释存在一种深刻的误解,这种误解就是我们在《生命的设计》一书中谈到的“基因蓝图的巨大谬误”。

基因显然会起作用,即使粗略地扫视一下,也能看出基因对人们的阅历、后天教养、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

基因与蛋白质

基因并不决定人的行为方式或自然属性(基因决定蛋白质)。人体内的每个基因都能够转译成蛋白分子(或蛋白分子的一部分)的遗传分子串(或一系列分子串),蛋白质对于人体内的每个细胞发挥的功能起着关键作用。一些蛋白质是控制生物化学反应的酶,另外一些蛋白质构成了细胞的物理结构。但是这些由基因产生的蛋白质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在由局部环境和其他基因的表现形式形成的细胞环境内起作用——每个基因的产物与许多其他基因的产物相互作用。

成年人体由100万亿个细胞组成。虽然几乎每个细胞里都有完整的基因,但是不同的基因在人的各个发育阶段被激活(基因会根据细胞内的局部条件开启或闭合)。随着受精卵的细胞分裂形成早期胚胎,毗邻细胞的活动以及胚胎周围的环境条件会越来越多地加入基因表达的“交响乐”中。

人体至少有一半的基因参与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虽然其中许多基因还参与了身体其他器官的发育。成年人的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每个神经元又与其他神经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大脑中哪怕一个极小部分的图解看起来也如同极为复杂的伦敦地铁图。由于动物的行为取决于整个大脑,因此说,如果将某个方面的行为归因于某个单一的神经元是不合情理的,要归因于单个基因就更不合情理了。

个体的每个特征,诸如行为模式或心理特征,都受到许多不同基因的共同影响,而每一个基因都对个体之间的差异有影响。

基因与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生命个体都会选择和形成自己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会形成很有趣的结果。因基因不同而特性各不相同的人也有可能会选择相同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这意味着不同特性的人——人的一些特性就反映出基因的不同——最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采取体验生活的行动。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经常共同发挥作用,这个作用要比其中一个因素单独发挥的作用大得多。瑞典有一项研究对一些出生于有犯罪史和无犯罪史家庭的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些儿童年幼时就被别的家庭收养(其中一些家庭也有犯罪史)。出生于有犯罪史家庭的孩子犯罪几率是普通个体犯罪的4倍,而出生于没有犯罪史的血亲家庭而被有犯罪史家庭收养的孩子,犯罪几率增加一倍。但是其血亲家庭和收养家庭都有犯罪史的儿童,其犯罪几率比受血亲家庭或收养家庭犯罪史单方影响的儿童高出14倍。

双胞胎孩子之间的异常共性,也有力证明了基因在塑造一个人的身体和行为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中又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那就是两个分开养育的双胞胎有时要比在一起成长的双胞胎彼此之间更为相似。所以在同一环境里抚育两个遗传基因相同的人可能使他们减少了共性。这个事实既没有让极端环境决定论者高兴,也没有让极端基因决定论者高兴。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分开养育的双胞胎经历一定不同,因此比起那些在一起成长的双胞胎应该在行为上有更多的不同之处;而基因决定论者没想到在一起成长的基因相同的双胞胎之间会出现行为差异;既然他们有着共同的基因和共同的生长环境,怎么还会彼此不同呢?当然,在一对双胞胎中,其中一人是另一人的参照,而往往其中一位讨厌对另一位亦步亦趋。

诸如一个基因或一项特殊经历这样的单个演化因素,可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这种认识只能对我们所称的“演化进程”管窥一豹。如果从最好的角度讲,认为先天性格与后天环境相分离的理论为揭示基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框架。如果从最坏的角度讲,这种理论以实质上误导人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求简心理。

[英国《独立报》2002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