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选择了一个前景很好的专业,以后很幸运的能在博士论文阶段参与到大型科研项目中,并在30岁时在一家大型企业的现场主持投资1700万元的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几天前,我有幸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与这位年轻的环境工程专家——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3年人选启明星计划的陈洪斌博士见面。
陈洪斌是四川渠县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很热情、干练,皮肤微黑透红。刚一走进陈博士所在课题组的办公室就觉得特别的静,30 多平米的办公室只有陈洪斌一人。小陈告诉我,现在大学里搞科研的人都挺忙的,或外出联系课题,或在现场(试验室)做项目,所以办公室反显得清闲。就是在这样安静的办公室里,我听小陈讲述他的成长、奋斗经历。
陈洪斌是在1993年和1996 年先后获得西南师大生命科学院理学学士学位和环境微生物生态专业硕士学位的,紧接着他考到上海同济大学,攻读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导师是同济大学前校长、著名环境工程专家高廷耀教授。一个人的发展顺利与否往往看他(她)是否抓住了某种机遇,上大学时专业的选择就是对机遇的把握。在许多人看来,生命科学是整个21世纪的热门学科,值得好好拥抱。但在上一世纪末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如把生命科学的知识背景融入到其他学科,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机会,如环境生态的修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未来的能源、材料的开发等如能借助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极有可能开拓出全新的方向,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我想,当年陈洪斌从生命科学转向环境科学一定有 自己的考虑和对未来发展的判断,而现在来看这种选择是很有眼光的。
进入同济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陈洪斌面前展开了一个实验舞台,而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个舞台直接与更大的社会实践舞台相连。1997 年就在小陈读博的第二年,他就随课题组的老师、同事们一起南下深圳,参加了“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工艺研究与应用”的项目。在一年半时间里,陈洪斌参与了整个课题组科研工作并负责现场试验。小陈告诉我,所谓源水是指从湖泊或水源地直接提取而未经任何处理的水,由于我国很多湖泊、河流特别是水源地受到污染,所以源水的质量已逐渐变差,这样的水如要饮用就必须在常规处理前进行预处理或深度处理。通常,生物处理法是用微生物将源水的污染物质氧化分解来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
陈洪斌所参与的这一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艺研究及应用课题由同济大学、上海环科院等历时8年完成,从小试、中试,一直做到多处大型工程应用(深圳东深供水工程和上海浦东陆家大桥水厂净化工程等),课题总负责人为高廷耀教授。陈洪斌告诉我,针对源水污染治理的这一项目,在关键技术方面有诸多创新,如针对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的生化反应池容积量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流速高等特点,课题组开发出了填料方阵间隔整流技术和新型导流装置,确保了微生物和源水的充分混合;再如首次系统研究了源水处理中出现的苔藓虫和椎实螺(这两种后生生物大量出现增大了填料重量和水流阻力,影响处理效果),创造出了控制其暴发性生长的技术,保障了工艺稳定运行等等。经过这样处理的水完全达到了饮用水源水的标准。该项目深得用户单位的好评,并为我国大型源水的处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此,该项目获得上海2002年度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该项目第六完成人的陈洪斌也因此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其论文还被评为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而且由于一年半时间直接在现场指导实验,对他日后科研能力的提升极有助益。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博士毕业不到半年,正在中石油大港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从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的陈洪斌受命为一家大型石化企业——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解决污水回用难题。大港石化公司地处天津南端,是一 家大型石油炼制企业,也是天津地区的用水大户,近年来缺水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公司决定开展技术攻关,采用适当的工艺将厂区外排放的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工业生产、办公杂用、绿化等领域。时年仅30岁的陈洪斌博士受聘为该技术项目的总负责人。在整整3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们一起奋战在工地,依托同济大学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优势,陈洪斌等人开发了一种新的工业废水再生工艺,采用“悬浮载体生物氧化深度处理、石英砂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等工艺流程,彻底去除了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检测结果表明,出水完全符合国家生活杂用水、工业新鲜水等标准,现已用于工业循环水补水、生活杂用、绿化等领域,效果良好。这套污水回用装置已正式投产1年,该石化公司的污水现已基本实现零排放目标。中央电视台、中国石油报等媒体对此作过专题报道。通过该项目的研究积累,陈洪斌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先后发表了7篇论文。
时隔一年多,陈洪斌在同济大学的办公室与我聊起当时在大港石化公司的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讲起他主持的污水处理项目产生的实际效用时,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激奋,而此刻,个子不高的陈洪斌在我的视觉中竟也变得高大起来。一个能把已经污染的、有毒的废水变成新鲜可用的水的人在当今这个缺水的时代,尤其在中国这个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四分之一的国度,这样的治水者无疑是社会的功臣,国人致敬的对象,这也是陈洪斌们了不起的地方!
当我表达这些感受时,陈洪斌却一再说,他是很幸运的,因为在他最能干事的年龄,得到了一个能实践、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主持一个上千万元投资的大项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我很感谢当年给了我这个机会的人们”,陈洪斌如是说。当然,小陈说他要感谢的人还很多,有他的导师高教授,有科研团队里的同事,有他的学生和家人。
在与陈洪斌的交谈中,我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实在、勤勉的人。这些年来,作为技术骨干,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等3项、参加了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863课题等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了30多篇论文,申请了3项专利。我想未来陈洪斌和他的同事们会更忙,中国的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有那么多治理任务需要他们。饮水思源,让我们记住陈洪斌和他的同事们,他们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江世亮采写自2004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