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来,彼得·A·罗纳(Peter A. Rona)一直在寻找一种难以捕捉的古老生物,并一次次潜入距北大西洋海底两英里多的深海中寻找这种生物。就像亚哈船长(美国作家麦尔维尔长篇小说《白鲸》中的悲剧性主人公,最后船覆人亡――译者注)一样,他一次次的失败。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探险设备,他却总是空手而归,这种生物一再逃出他的手心。

 

Diving Deep in the Quest for a Living Fossil

地球的另一边:在电影《深海火山》中, "阿尔文"号深海潜水器在大西洋底寻找一种名为"P.nodosum"的生物化石。电影题材是根据彼得·A·罗纳和阿道夫·赛拉赫的工作展开的。目前,搜寻该生物活体的工作仍在继续

 

“遗迹化石的结节”

  这种生物不是白鲸,罗纳博士也不是精神错乱的亚哈船长,而是美国罗格斯大学一位杰出的海洋学家。现在,他成功地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引起了知识界的注意,这份报告由他和12名同事组成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
 
  他们已往搜集了足够的证据证明,罗纳研究的这种生物――一种比筹码大一点的生物体――或许代表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这种名为“遗迹化石的结节”(Paleodictyon nodosum)的生物祖先可以追溯到复杂生命初生的黎明。化石证据提示,这种生物体一度曾被认为大约在50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
 
  长久寻找未果是否使罗纳大受挫折?“不,”他回答道,并展示出这种生物有大约5000万年之久的沉积岩上的遗迹。“它是科学,也是实实在在的探测工作,它是用一个又一个线索逐步积累起来的。”
 
  在罗格斯大学的一次采访中,罗纳说,他依然期待最终能捕捉到这样的一个生物活体。“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他说,“如果我们能经常潜入海中。”罗纳,这位沉迷于深海探险的研究权威,最喜欢的事莫过于把自己“塞进”一个微型潜艇中,驶向深海。
 
  P.nodosum这种生物栖息在海面下超过2英里的地方,潜艇下潜到其栖息地要花费2个多小时。那里的环境稳定性――包括高压、低温和黑暗――意味着栖居于此的一些著名的生物是亿万年进化的产物,它们的身体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例如,一类具有羽状触手(腕)的海洋生物海百合,可以追溯到4亿多年前。
 
  罗纳发现,有一种化石名为P. nodosum的生物存活于大西洋海底限制区域,它唯一可见的特征是,由排列成六边形图案的微孔组成,看上去很像跳棋的棋盘。他已经拍摄了几千幅这种六边形生物的照片,发现大的六边形有200或300个微孔。
 

25fossil2-650

留下了痕量化石的这种P. nodosum生物体,几千万年前可能仍生活在大西洋深处

 

  目前罗纳还没有捕获到这种生物的活体,这意味着即使科学家已经给出了其化石的名字,但他们仍在激烈地争论它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个六边形格子图案是这种生物挖的洞穴还是它身体的一部分,是空置的巢穴还是动物的遗骸?
 
  和罗纳一样对P. nodosum化石着迷的其他深海探险家来自位于马萨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耶鲁大学,以及法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它驱动了我们的好奇心,”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阿道夫·赛拉赫(Adolf Seilacher)说。30年前他第一次跟罗纳联系来讨论这种生物,“真正的科学家、博物学家都是极具好奇心的。”
 

25fossil3-650

30年前,罗纳在大西洋底的一个火山裂谷处发现了一个活化石

 

  赛拉赫博士补充说,P. nodosum是一种极不寻常的生物,特别是由于其栖息地表面上的很多小孔遗迹,在迷宫一样的地下隧道中连接起来。“它不仅仅是化石,而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活方式的表示,”他在一次访谈中说,“它是一个建筑计划,是让这种生物建立类似廊道系统(gallery system)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非常非常古老的生活方式。”
 
  赛拉赫认为,P. nodosum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到大约5亿年前寒武纪复杂生命大爆发时期。这种生物开始生活在浅水中,后来逐渐将栖息地扩展到黑暗的海洋深处。
 

崭新的海洋世界

  不管怎么说,罗纳被这种神秘的生物迷住了。然而,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海洋学感兴趣的,而是对岩石和山川情有独钟。1957年,他获得耶鲁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然后到石油公司工作,在美国西南部从事石油勘探。
 
  1958年的圣诞节,在他返回曼哈顿的度假途中,偶然遇到了一群海洋学家,和他们一起乘坐在科考船上,这些船就停泊在曼哈顿西区的码头上。这些著名的科学家到纽约来开会,在和他们的谈话中,罗纳对海洋学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向他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崭新世界。
 
  1970年代初,罗纳获得了耶鲁大学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进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工作,开始探索大西洋深处――利用挖泥船、照相机和回声探测器等设备绘制海底地图。
 
  1976年,他无意中发现了P. nodosum这种活化石。当时,罗纳和他的同事正拖着一个巨大的照相机滑车在拍照,其闪光灯每隔几秒钟就闪一下,照亮了海底并在35毫米胶片上记录下海底影像。几周后,罗纳回到佛罗里达的办公室,开始察看冲洗出来的胶片。
 
  他感觉有点头晕目眩。胶片上的这些小孔是什么?是什么制造出了这种图案?
 
  起初,罗纳认为胶片显影剂出了问题。后来,借助放大镜,他真正看清楚了这些小孔。当时他甚至认为,这些六边形图案可能代表外太空生物入侵海底留下的足迹。幸运的是,他放弃了那种想法,向最优秀的海洋生物学家请教。开始是在佛罗里达寻找专家,接着去了位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但是,他一无所获,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
 
  1978年,罗纳和同事乔治·F·梅里尔(George F. Merrill)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排除了多种可能,将这种神秘的生物称为“不明身份的无脊椎动物”。
 
  从那以后,对这种生物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全盛期。那时还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赛拉赫给罗纳写信说,这种生物体具有与化石P. nodosum一致的“完美的身份”,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容置疑的”。
 
  在信中,赛拉赫建议与罗纳合作研究这种生物体。“我非常乐意参加这次冒险。”他写道。随后的几年里,什么也没有发生。到发现化石的大西洋海底去仔细考察,仍是那么遥远,那么昂贵。
 
  到了1985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罗纳和同事们在海底附近发现了大量生活在温泉的奇异的生命,包括数以百万计的虾。突然地,一些国家的政府要给海洋学家拨付必要的资金,以参与在北大西洋中部海底探测丰富温泉资源的竞赛。
 
  罗纳想寻找的生物体就在距离温泉活动不到1英里的地方。肩负着高度优先权的使命,他分别在1990年、1991年、1993年、2001年和2003年成功地潜入到泥泞的海底目的区域。其中,2003年他与赛拉赫一起下潜,这次的合作使他们成为意想不到的电影明星。2003年,IMAX公司上映了电影《深海火山》,该影片是以他们寻找活化石为题材的。
 

罗纳在做下潜前的准备

 

  一次次地,罗纳总是试图捕捉到这种生物的活体。他把一个中空塑料管下沉到六边形化石活动地点的上方,以汲取海底污泥的核心部分。但是,对这些淤泥进行仔细检测后,从来没有发现过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没有该生物的任何部分,没有生物纤维,没有DNA。
 
  但是,罗纳和赛拉赫2003年的这次下潜,真正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最终把这种生物与化石P. nodosum联系起来。“阿尔文”号(Alvin)潜水探测器的机械手操纵着一根软管,向六边形阵列小孔喷水,慢慢地移除上面的淤泥。这种精细的操作很快就将地下隧道的六边形阵列显示出来,它们和那些化石的阵列几乎一模一样。
 

渴望找到新证据

  罗纳回忆说:“对我而言,那真是一个极度惊喜的时刻。”去年5月,这个研究团队的最新论文发表在《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第II辑的网络版上,这是一份每月出版2期的海洋学期刊。该论文的印刷版去年9月份出刊。
 
  这篇论文篇幅长达十几页,充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插图和照片。它将该团队30多年来搜集到的证据进行了综述,并得出结论:这种六边形的生命体形式与化石P. nodosum是相同的,这就支持了赛拉赫很久以前就得出的结论。
 
  这些小孔和地下隧道是代表这种动物挖的洞穴还是其身体的部分?关于这一问题,该论文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赛拉赫支持洞穴的观点,他把这些地下隧道看作是某种类型的“农场”,在这个“农场”里,一种未知的蠕虫或其他生物体“饲养”更小的生物体供自己食用。
 
  罗纳认为这些小孔是这种生物的身体部分,或许来自一种压缩海绵(compressed sponge)。他在采访中说,因为这种生物死去后,微生物捕食者会吃掉其遗体,所以就可能产生了生物学线索断裂的问题。
 
  罗纳认为,他们的团队至今还没有捕捉到这种生物的活体,可能在于空置的栖息地,或其他目前不知道的原因,且年代久远。他说,这片区域的轻微沉降作用意味着,看上去新鲜的小孔“能在海底持续数百年之久”。
 
  在这些小孔代表什么的问题上,这两位科学家谁都不肯向对方让步――尽管他们已经合作了30多年。“观点不一致在科学上是必不可少的,”赛拉赫说,“它有好处,因为这会迫使你去寻找新的和更多的论据。”
 
  罗纳似乎渴望找到新的证据和理由。他兴奋地谈到要在漆黑的海底世界进行新的探测,以发现更多的生物遗迹,并谈到在海底设置一台远程照相机的可能性:当这个古老幸存下来的神秘生物生长并与周围的黑暗环境“作用”时,这台照相机就将会捕捉到它的“身影”。
 
  “它是了解过去的一扇难得的窗口,”谈起这种生物,罗纳博士说,“现在我们需要揭开这个神秘之物的面纱,它是什么?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活体。”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