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小平当年复出伊始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的内容,这次座谈会上议到并逐一落实的问题改变了很多人和事的命运,譬如关于恢复高考,关于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教育大会等等,《世界科学》正是在全国科学大会带来的“科学春天”里应运而生的。
 
  当时(1978年下半年),《世界科学》创始人夏禹龙等就在思考如何把国外最新的科学理念和科技发展动态介绍给国内读者,经多方努力奔走,终商定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几家单位联合主办一本名为《世界科学译刊》的杂志。彼时百废待兴,加之对外封闭的大门终于打开,人们追求科学知识的热情可想而知。定名为译刊,也契合了当时开阔眼界,学人之长、尽快赶上去的诉求。
 
  《世界科学译刊》1978年试刊两期,1979年出了两期;1980年起就更名为现在的《世界科学》,并被新成立的智库机构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纳入旗下。编辑部现在还保留仅有的几本《世界科学译刊》,可以看到每期100多页的杂志会舍得拿出相当多的篇幅刊登类似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等名作的译文节选,还会刊登宇宙大爆炸学说、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科学哲学领域一些名家的访谈和他们最新著作的译介、评述等。
 
  更名为《世界科学》后,杂志的宗旨依然是希望向读者传递自然科学前沿领域发展动态,特别是介绍一些科学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科交叉渗透的动向;杂志的另一特色是想传递一些科学人文的内容,这也是科学家访谈、科学源流、创新案例、科学书评及科学人物等仍然是我们这些年主要选题方向的原因。
 
  时光荏苒,中国的科技在过去36年中发生了本质的变化。1978年国门徐开之时,人们张开双眼看世界,更多的是懵懂与渴望;而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科技的若干领域呈现出与世界前沿“追赶与并行”共存的格局,或者说,中国科技从观赛者变为了参赛者。36年中包含了几代人的奋斗,当然也意味着读者志趣的不断变化。
 
  作为一家综合性科技期刊,我们的职责也面临变革。过去,为满足读者了解、学习国外科技知识的需求,我们引进、编译国外的先进科技知识。今天,更多的读者愿意看到国际科技发展的整体格局以及中国的坐标。于是,在引进推介的同时,审视、评述世界主要创新体的发展走势及其于中国的意义,也成了我们应承担的职责。
 
  《世界科学》杂志在尝试实现这样的角色转换――这也正是我们这一微信公众号将要展示给大家的形象,不仅是世界科技前沿的传播者,还将是全球创新动态的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