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 · 莫利纳是臭氧空洞的发现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倡导者和总统顾问。

17.1

20世纪70年代中期,马里奥 · 莫利纳(Mario Molina)就曾预言,全球各地排放的氯氟烃可能会耗尽平流层的臭氧。10年后,英国南极观测站的科学家报告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1987年,在莫利纳孜孜不倦的倡导和外交努力下,联合国邀请多国签署了《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这项国际性协议,氯氟烃和其他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莫利纳与其导师舍伍德 · 罗兰(F. Sherwood Rowland)和荷兰化学家保罗 · 克鲁岑(Paul Crutzen)共同分享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平流层化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2020年10月7日,莫利纳与世长辞,享年77岁。

《蒙特利尔议定书》是第一项得到普遍批准的联合国公约。在其影响下,平流层中的氯和溴含量得以减少,臭氧层空洞开始得到修复。2003年,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 · 安南(Kofi Annan)表示,该公约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国际协议。该协议的实施以及莫利纳后来在大城市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改善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莫利纳是美国和墨西哥两国视若珍宝的公众人物,也是深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信赖的顾问。

莫利纳出生于墨西哥城,他先是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习化学工程,后进入德国弗莱堡大学学习应用化学。而后,他来到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并在那里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工作期间,他和罗兰就氯氟烃对大气的威胁进行了研究。氯氟烃具有化学惰性,这种化学惰性能阻止氯氟烃发生氧化,使其不易于从大气中清除,成为氯进入大气平流层的特洛伊木马。这种气体可加速臭氧遭到破坏的过程,使极具穿透性的有害高能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不过,为什么臭氧层空洞仅见于南极地区,而且具有季节性?冬季时节,莫利纳在南极上空观测到了美丽的珠母云(极地平流层云),并在其表面化学成分中找到了答案。在黑暗寒冷的极地冬季,平流层氯以相对惰性的气态硝酸盐氯、次氯酸和氯化氢的形式存在。莫利纳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开展了模拟极地平流层云粒子的实验:让冰表面与氯化合物发生反应,以便将氯释放出来。由于这种反应,冬季南极极涡中的气体积聚起来。到了春天,当太阳重返极地时,臭氧层会因此遭到严重损耗。

1989年至2004年期间,莫利纳在麻省理工学院任学院教授。他和当时的妻子、长期合作伙伴路易莎 · 坦 · 莫利纳(Luisa Tan Molina)开始研究南半球大都市(一般指人口超过1 000万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

为了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墨西哥城项目集结了全球各地数百名科学家,对城市周边大气化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实地研究和深入分析。通过这项工作,莫利纳心爱的故乡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2004年,莫利纳开始任职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并在墨西哥城成立马里奥 · 莫利纳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心。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里,他在墨西哥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多,但仍保留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教职,继续做一名催人奋进的教师。2014年,他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带头发起了一项名为“What we know”(我们所知道的)的有关气候变化的重大公共宣传活动。

凭借在科学方面的良好信誉以及温和的外交方式,莫利纳可以将技术问题的本质传达给任何人。他曾数次担任墨西哥总统的科学顾问;曾以梵蒂冈教皇科学院院士的身份,先后担任三位教皇的参谋。在其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竭力倡导人们佩戴口罩,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在墨西哥的传播风险。

资料来源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