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朱健强近照
差不多两年前开始,中科院出现了一种变化,一批40岁不到的年轻学术骨干走上所级主要领导岗位。上海《文汇报》去年曾以“中科院少帅掌门”为题对此作了报道,引起海内外关注。朱健强是这批少帅中的一个,去年37岁的他担负起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的重担。时隔一年,许多关心这件事的人很想知道朱健强的近况。日前,我借着对这位去年人选上海市第四届优秀科技启明星的年轻所长的采访之机,听到了他本人的一些真实想法。
和许多青年才俊一样,朱健强的履历也很简单:1984年从苏州十中高中毕业后即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而他的硕士、博士阶段学习分别是在长春光机所和上海光机所完成的。回顾这段经历时,朱健强说他很感激母校哈工大的传统,更多地鼓励推荐优秀毕业生考校外研究生(哈工大当时曾对此有一个比例,留校读研的学生数不超过20%)。长春光机所对研究生们灌输的更多的是从量子力学开始的基础物理学课程。这样一种转变对以工科为主的朱健强来说一开始感到很大压力,但不久他就逐渐适应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型,硕士研究生期间对数理基础的重视学习,无疑对朱健强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1990年10月到上海光机所读博士时,朱健强选择做激光器件,而这意味着他博士期间将主要是做实验。就这样,从本科到博士阶段学习,朱健强很偶然地把工科-理科、理论-实验都做了一遍,这样一种变化对个人来说虽然辛苦了点,但却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3年从上海光机所博士毕业后的朱健强面临着一次重要的选择:留校还是出国?当时出国热正盛,以朱健强当时的条件,出国做个访问学者进而再在公司觅得一技术职位并不是问题,但当时所里为主承担的大项目——神光工程已经启动。朱健强觉得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国家的培养,而且神光工程的启动将给年轻人带来许多施展才华的机会。朱健强选择了留下来,而且就此一直在光机所的联合实验室工作了8年。期间在1997年有过一次更大的诱惑,美国劳工部同意给他H1签证,这是一种专为高级技术专家去美工作提供的签证,时间可以长达15年,但是朱健强还是放弃了这一对许多人来说觅之难得的机会。
到2001年的整整8年时间,朱健强是在光机所的联合实验室里度过的,这个实验室里几乎集中了光机所光学工程方面所有的精兵强将,范滇元等院士都曾在该实验室里工作过。正是在这个大科学工程的集体里,朱健强从光机所的许多资深前辈学者、从同事,从加工厂的技术工人师傅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正是在这里,从负责激光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到日后负责质量控制,朱健强实现了从技术项目负责人向现场运行、质量控制的管理负责人的转变。
回首这段难忘生涯时,朱健强说他的最大感受是,年轻人的成长离不开客观环境,正是联合实验室这样一个大家有共同追求、真正体现大科学合作的科研环境,才为自己日后的发展,包括个人的信念追求,与人相处、组织管理的能力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可能有了这样的准备和积累,到了2001年7月,组织上决定由时任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年仅37岁的他出掌光机所主要领导的重担时,他没有惶惶然,而是平静地应对下来。
近一年来,朱健强和所领导班子集体一起,集中精力做了二件事:一是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的总体要求,制定光机所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蓝图,二是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
关于前者,朱健强的想法是通过技术集成,使光机所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朱健强解释说,所谓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别人无法替代上。要从全社会、全国、全世界同行的眼光来看光机所,这样就会有强烈的危机感。为了具备竞争力,必须构建一支既有自己特色,又具备世界水平的研究队伍,同时还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领域。朱健强认为要达到上述目标,极重要的一点是要形成光机所特有的科学文化,而在这方面上海光机所具有独特优势。朱健强介绍说,上海光机所自建所以来在几代科学家的身体力行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文化传统,譬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作风。所谓大处着眼即立题选方向时具有世界眼光,而一旦确定了方向,就脚踏实地地去做,有些工作真是要做十年以上才可能见到结果。在光机所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激光冷却捕获原子、大型神光工程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成功观测等都是历经10年之功才见成果,并且都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热门方向。朱健强颇带自豪地说,凡是光机所认准的事,没有一件是失败的,其原因就是因为光机所有很好的文化传统。在光机所,老科学家的作风非常正派,对研究生培养极为严格,这种严格要求在全国科技界是出名的,正因为如此,光机所的研究生院成为中科院十大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朱健强特别提到了现年72岁的王之江院士至今仍天天来所里指导研究生,他还主动提出砍掉自己不合时宜的课题,这种风范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即科研不是为了树招牌,而是要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时时想到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几十万的课题费如果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还不如投到农村可以解决很多小孩的人学问题。
在谈到人才培养话题时,朱健强认为当前面临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缺经费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缺人才。朱健强透露他心中的光机所人才结构框架图是,有1~2位大师级科学家、10位将帅型人才50位科研骨干,一旦有了这样的人才梯队,光机所何愁不能处在世界科学的前沿!为了进一步表述自己的想法,朱健强用一组阿拉伯数字作诠释:所谓大师级科学家是指能做创新性前沿工作,拿到科学大奖的人才,也就是能做0~1工作的人(即从无到有);将帅型科学家是做1~10工作的人(即能扩大战果的人才);而能做10~50工作的人,就是那种能把成果规模化扩大的人才。
图为神光Ⅱ同轴双程组合式片状主放大器系统
一个年仅37岁的青年科学家要掌握一个有上千人的科研大所,特别是这个研究所里有多位国内外知名的大师级科学家,有前任留下的大量成果,面对这张辉煌的成绩单,要想跨越谈何容易!对此,朱健强是怎么想的呢?当我把这个问题提给朱健强时,他说他在就任前曾去许多前辈那里求教治所之道,但没有人给出过确切的答案。在考虑多时后,他悟出最主要是要抓好起势,而关键一点是要把整个光机所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除了这个利益外,绝不考虑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真正做到这些后,所长做起来也并不见得有多难。”
看得出,朱健强在说出这番话时是带着一种自信。但我通过私下了解知道,为了挑好这副担子,朱健强本人付出了很多,一个月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的次数少之又少,有限的业余时间必须留给自己所带的好几位研究生,作为光机口863专家组的副首席科学家,他还必须抽时间关心并参与整个课题的进展,其实做科研才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和朱健强告别后,在从嘉定回市区的路上,我在想很多人会关注朱健强们的情况,但愿我这篇小文章能让人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尽管前面的道路绝不会是坦途,但朱健强们一定会把历史进程中的这一段接力棒接好,我相信不久我再去光机所采访时一定能向读者报告有关这个所,有关朱健强的更多新的鼓舞人心的消息。
[江世亮采写自2002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