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范畴,特别是研究范畴的上升,这是哲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难度很大的工作,要做好它确实不容易。科学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新书《科学思想的升华——科技创新思维范畴上升论》(郭金彬等著。这是席泽宗任顾问,由郭金彬、徐梦秋主编的《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中的一部分),在这方面作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

首先,此书对新概念——科技创新思维,有较清楚的论述,该书指出,科技创新思维是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内的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1、反常性。科学创新思维就思维形式而言,一般不是沿着固定的逻辑通道进行,它往往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2、开放性、拓展性。科学创新思维就思维空间而言,是十分广阔的,它是多维、多相的,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并且还具有拓展、延伸的力度,不被禁锢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3、互补综合性。科学创新思维就思维过程而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既可独立进行,又可相互补充,往往会恰当互补协调地统一。4、灵敏性、灵巧性。科学创新思维就思维方式而言,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灵巧性。思维方式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方法和习惯等因素构成的。科学创新思维善于利用文化背景,在继承历史积淀下来的思想资料基础上,勇于冲破旧的观念形态而创立新的观念形态;它力图跨越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一般知识水平、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去改善或改变现成的知识结构;它既采用已有的方法又想创立新的方法,既看到习惯势力又想摆脱习惯势力,将思维方式的各种因素在头脑中巧妙地连接起来,去介入新的思维过程,组成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科学技术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出现新的思维方式。5、独创性。科技创新思维就思维成果而言,鲜明地具有独创性,新是最显著的特征。实际上,科技创新思维就是人在科技活动中强烈个性的体现,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标志。

其次,此书对范畴上升论提出独特的看法,认为研究范畴的联系、流动和转化,是“运用概念的艺术”,科技创新思维青睐的是“带有流动范畴的辩证法”。科技创新思维范畴的上升,特别讲究的是范畴的流动与转化,以及探讨这样的流动与转化是怎样可能导致科技创新的。“上升论”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的思路在整体性思维的原则下进行恰当的调整和转换。上升、流动、转化,是在过程中进行的,指的是在原先思考问题的程式上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发生的事,因而是活动的、开放的。

更重要的是,此书提炼出来科技创新思维16对范畴并讨论它们的上升。这16对范畴是:发散与收敛、还原与生成、怀疑与确证、有序与无序、顺向与逆向、循规与越轨、实在与虚拟、建构与解构、兼容与扬弃、简单与复杂、模糊与精确、渐变与突变、线性与非线性、对称与非对称、偶然性与必然性、连续性与间断性。

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是用范畴的流动与转化来探讨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构建,并且在每一对范畴的流动和转化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引人进一步深思的见解,如在讨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时,作者提出:发散思维往往会迸发思想火花,它是科学创新思维极需的品格。思想解放有利于发散思维。但发散思维不是无限度的,在思维活动中,实际上,思维无法一直发散也无需一直发散。发散亦讲究结果,迸发的思想火花会产生思想结晶才有意义。而得到思想结晶本身就是收敛的产物,此时发散向收敛的转化可能导致科学创新,这是由发散到收敛的上升。科学创新思维也有由收敛到发散的上升。收敛思维会高度聚焦,它使精力集中在焦点上,而高度凝聚的焦点是最具暴发力的,暴发也是发散,焦点本身就是发散的原点和原动力。收敛向发散的转化需要“拐点”,科学创新思维范畴上升就是要能巧妙及时地找到和抓住这个“拐点”。库恩主张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很有道理的,但这对于科学创新来说,还是不够的。科学创新思维不仅需要发散和收敛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且还要流动和上升。

此书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如线性与非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比较讲究研究性、确切性。线性思维考虑线性组合,它要研究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线性思维考虑线性空间,它要研究满足某些条件的线性映射、线性变换;线性思维考虑线性规则,它要探讨处理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方法,等等。非线性思维则不同,其自由度大,不受禁锢。科学创新思维是从线性向非线性流动、转化,还是从非线性向线性流动、转化,这主要看思维所要达到的目的。思维从线性上升到非线性往往是想从比较“单调”的思维途中能得到某些补充和加强;思维从非线性上升到线性往往想对比较丰富多彩的思维向度、思维维度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和确定。但二者都企望得到突破,而突破导致创新。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