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2015年末,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由200多个缔约方达成的《巴黎协定》将成为2020年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纲领。这一协定实现了全球气候治理由争论到行动的转变,被认为是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比肩的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
 
  《巴黎协定》的总体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以内,并为控制在1.5℃以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2℃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的21世纪末气候变化极限值,而全球地表温度可能的升高范围是1.5℃~4.5℃。气候科学家应用情景分析方法,为我们建构了气候变化的多种未来图景。一种三情景模式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照旧,世界将因海平面上升而改变;如果只是履行巴黎承诺,取得的减排成果可能被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吞没;如果能够有大量的新技术和资金投入,或可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化前2℃。
 
  气候变化情景分析阐明了实施全球气候政策的必要性。作为巴黎协定的核心内容――“各国自主贡献方案”(INDCs)覆盖了全球90%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促进或阻碍长期气候目标的关键因素。INDCs为把气候温度变化控制在2℃以下创造了条件,各国加大投入、改变现有能源结构、兑现减排承诺的过程则更为重要。
 
  在能源变革的道路上,丹麦为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指明了方向。可再生能源占据了丹麦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4,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博恩霍尔姆岛上43.4%的电力供应。丹麦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国家的目标,并确定如下的技术路线:首先重点发展风能,其次继续发展生物质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氢能源。尽管在国内政治和经济上存在重大挑战并遭遇地缘政治瓶颈,清洁能源革命仍是丹麦人的自豪。
 
  关注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在此缅怀一位环境保护先驱: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UNEP)首任执行主任莫里斯·斯特朗。《纽约时报》称莫里斯为地球的“第一位官方监管人”,他促成了1972年UNEP的诞生、联手世界气象组织创建了IPCC,并在1992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莫里斯在巴黎气候大会前夕辞世,他的一生和他留给地球的遗产,值得世界人民为之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