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纳德 · 扎卡赖亚斯 · 劳伦兹(Konard Zacharias Lorenz)是奥地利动物学家,一般认为他是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人。最著名的是他研究了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本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尽管他也将其观点应用于人类的行为,其中著名的是侵略行为。由于这些研究工作,劳伦兹赢得了许多荣誉,包括1973年与弗里西(K. Von Frisch)和廷伯根(N. Tinbergen)共同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劳伦兹1903年11月7日生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位矫形外科医师,从孩提时代起,劳伦兹就收集和饲养各种各样的动物,还对鸟类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记录。劳伦兹曾在维也纳中学求学,1922年,他遵照父亲的愿望,前往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医学。两年后,返回奥地利,在维也纳大学继续学习医学,1928年毕业,毕业的前一年,他和盖伯哈德(M. Gebhardt)结婚,婚后生有一男两女。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解剖学系当助教并学习比较解剖学,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留在那里直到1935年。1936年,德国动物心理学会成立,第二年,劳伦兹被任命为该学会的新杂志《动物心理学》的主编,该杂志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行为学杂志之一,他担任该职务有许多年。1937年,劳伦兹成为维也纳大学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心理学讲师,在那里一直到1940年,同年被任命为哥尼斯堡的阿尔伯达斯大学普通心理学系教授和主任。1942年至1944年他在德国军队中任医师,后来在苏联被俘,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战俘生活。1948年,劳伦兹回到了奥地利,第二年被任命为阿尔藤堡比较行为学研究所所长。1951年,他在布尔顿的马克斯 · 普朗克研究所建立了比较行为学部,1954年成为该所的联合所长。1958年至1973年,劳伦兹在西韦森的马克斯 · 普朗克研究所工作,1973年被任命为奥地利科学院比较行为学研究所动物社会学部主任。
劳伦兹的大多数观察和主要发现是在本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作出的。1935~1938年,他对自己所设立的鸟类,包括寒鸦和灰雁的群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就观察结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获得了全世界的承认。1935年,劳伦兹描述了也许是最使他著名的现象——印记。他发现许多鸟类并不能先天地辨认同伴,但是它们确实具有获得这种智能的天赋。他观察到在雏鸟孵出后一个短暂的时期内,雏鸟把它最初见到的适当大小的物体当作自己的同伴来对待,于是这个物体便被印记了,通常这个物体就是雏鸟的母亲,但是,劳伦兹发现可以用任何适当大小的物体,比如气球或人来替代。在这种情况下,雏鸟就不能对种内其他成员作出通常方式的反应。此后有证据表明,印记也可以发生在人类儿童身上,虽然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要区别天赋的和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反应,特别是在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身上是极其困难的。
在这项研究以后,劳伦兹和廷伯根合作进一步研究鸟类行为。他们阐明很多鸟类对于捕食它们的鸟类的反应,取决于这些捕食鸟类的姿势,特别是取决于它们形态上的特征——短颈部,这是所有捕食鸟类的共同特征。劳伦兹和廷伯根发现任何短颈的鸟,即便是短颈的假鸟,都会使其他鸟类飞离。
在本能和行为问题上,劳伦兹假定每一种本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建立一种特定的“欲望”类型。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来促使与该欲望相对应的行为模式的释放,那么欲望的强度会逐渐增大,最终达到本能所能控制的程度。即使没有恰当的刺激,与该欲望相对应的行为模式也会释放出来。例如,怀胎的母绵羊尽管自身还没有羊羔,但是仍然以母羊的方式对待新生的羊羔。
劳伦兹在他的后期研究中,将他的观点应用于人类行为,最著名的是《论侵略》(1966)。他在该书中证明人类的侵略行为具有先天的基础,但是如果正确地理解人类的本能需要,便能改变社会,以适应这些需要,这样可以使侵略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行为。
尼可拉斯 · 廷伯根(Nikolass Tinbergen)是荷兰出生的英国动物行为学家,他研究过许多在自然环境中的动物行为,但最为著名的是对刺鱼求偶和鸥的社会行为的研究,他为复兴生态科学做了大量工作,为此,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与劳伦兹和弗里西分享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廷伯根1907年4月15日生于海牙,曾在莱顿大学求学,1932年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至1932年间,他前往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回来后成为莱顿大学讲师。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队中服役了一段时间外,他一直留在莱顿大学,1947年成为实验动物学教授,1949年任牛津大学动物学教授。在牛津廷伯根建立了一个研究动物行为的专科学校,1974年退休之前,他一直留在牛津大学。
廷伯根最著名的研究之一是他在《本能的研究》(1951)—书中对三刺鱼的描述。在春天交配季节,雄刺鱼会划出自己的领地,并攻击任何其他闯入该领地的雄刺鱼。然而,雌刺鱼进入它的领地,雄刺鱼却不攻击她,而是向她求爱。廷伯根阐明了雄刺鱼的攻击行为是被其他雄刺鱼下腹部的红色斑点激起的,这种红色斑点交配季节出现在雄刺鱼的下腹部,雌刺鱼则没有。廷伯根还阐明雄刺鱼的求偶舞蹈是由于见到准备产卵的雌刺鱼隆起的腹部而激发的。如果雌刺鱼对雄刺鱼的“Z”字形求偶舞蹈作出反应,她就跟着雄刺鱼去他已经准备好了的巢穴,雌刺鱼先进巢,雄刺鱼在后,雄刺鱼用嘴刺戳雌刺鱼的尾下部分,使雌刺鱼产卵并放出一种刺激雄刺鱼往水中射精的化学物质。
在《鲱鸥的世界》(1953)一书中,廷伯根描述了鸥的社会行为,再次强调了领地行为中刺激 - 反应的重要性,保护领地对于鲱鸥这样的鸟类来说特别重要。鲱鸥的巢筑在大的稠密聚居的群落中,虽然鲱鸥的警告性鸣叫声的意义甚多,但廷伯根的发现表明姿势在警告其他鲱鸥离去的作用中是同样重要的。例如,他发现当两个雄鲱鸥在各自领地的交界处相遇时,其中的一方或双方都以喙曳草,而不立即争斗。另一个相似的行为模式——打噎也是由雄鲱鸥和雌鲱鸥作出的用以警告入侵者使其离去的姿势,鲱鸥低头,张开嘴巴,显示出打噎姿势,同样也不立即争斗。廷伯根假定这些姿势是适合于表示对侵略行为的警告,并被其他鲱鸥认知为警告的通常行为模式,如发生在筑巢期间的曳草,以防止争斗和可能造成的损伤或死亡。
廷伯根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动物行为,例如在蛎鹬的进食行为中学习的重要性,还研究了人类的行为,特别是侵略行为。他认为侵略行为是一种遗传的本能,当人类的远祖由主要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变为以捕猎为生的食肉动物时,便形成了这种本能。
[Biologist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