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头鲸属于“个性派"动物。在美国东北部的缅因海湾,人们经常会发现一群群座头鲸在捕获食物时,能集中使用一种“水泡”作战的战术和本领。为了显示自己在海洋世界的巨无霸的形象,它们会时不时地探出水面深深地喘一口气,并用无数只冒升起来的水泡来搅乱猎获物的视觉。这是普通座头鲸的惯用捕食手法。长久以来,座头鲸们就是靠这种方式,将飞腾的水泡混杂进鱼群中,用自己又宽又重的鲸尾和鳍狠命扑打水面使水泡飞散得昏天遮地,然后将陷入汹涌波涛中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猎获物——吞噬。

将世袭“技艺”传承给子孙后代的动物中除鲸鱼之外,同样还有其它的动物。阿根廷和南极产的虎鲸也具有独特的狩猎方法,它们一般会出其不意地猛然跃上海滩,将正在安安稳稳地尽享日光浴的海豹猎为囊中腹物。更有趣的是,栖息在温哥华岛洋面水域的虎鲸,彼此见面时,还有一套很文明很正统的相互问候的礼仪形式。先是两群虎鲸排成两列整齐的编队,然后会有两队的“头头”从鲸群中“列出”,相互凑在一起行一下“碰面礼”;接着,是两队鲸员合成一行,相互亲吻和交流情感、信息,最后各奔东西。在最新一期的专业性权威杂志《行为与脑科学》上,对人们观察到的这一“文明举措”也作过详尽报道。

加拿大特尔哈兹大学的海洋生物专家霍威巴特专门在该杂志上撰文指出,“业已证明,海豚和鲸存在着文化交流的传统本能,而且现在这方面的证据已愈来愈多"。一提起“文化”,人们就会立刻想到“歌剧”和“哥特式建筑”等形象标志。其实,“文化”一词的涵义也可以用最质朴的行为来充分表现。从科学角度来说,“文化交流”是栖息在同一环境场所下同种生物的共有现象,它们相互间深谙言传身教之行为、技术和知识(用人类的语言来解释的话即生活形态)的寓意。考古界始终认为,“文化和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人类的专利,其它动物世界也存在。只不过人类的文化一目了然,易引人注目罢了”。

在雨中跳舞的黑猩猩

灵长类专家法国人迪瓦尔,最近出了一部名曰《猿猴及思维方式》的新著。他在书中指出,“所谓动物文化的概念,一直受到某些人的强烈指责。但由我看来,这一概念是顺理成章的,而且很值得人类去研究”。如果将全球范围内研究人员对野生动物的行为观察所做的详细记录作一翔实的比较,就会发现,除了无法忽视的地域之间的差异外,动物世界的文化交流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人类对野生黑猩猩的研究已有151年的历史。将7个不同地域的研究小组所搜集的庞大而翔实的考察资料加以综合比较,不难发现,黑猩猩的文化交流意识和行为不受地域的限制。如黑猩猩会挖掘蚂蚁的土堆,抓吃蚂蚁,并会将捕获的猎物的骨头弄开掏出骨髓来吃。它们还会将干枯的树叶设法铺在潮湿的地上,等等。将它们的诸多行为比较后,研究人员将其中的39个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行为上升为“文化交流现象”的程度。在这些文化交流现象中,包括许多诸如相互问候的方法、捕食方式以及工具的使用和求爱的手段之类的情节。栖息在科特迪瓦原始森林地带和几内亚茂密森林区域的黑猩猩,能将冰凉的食物放到被阳光暴晒后发烫的平石板上加热后再吃;它们还会将硬硬的坚果用石头敲碎并用树枝挑出来吃。

栖息在坦桑尼亚的马哈莱林区和尼日利亚的贡贝地带的黑猩猩们,还会将那些柔软的树皮剥下来舔吃贴在内皮上的白蚁。另外,栖息在这两处和栖息在乌干达的基巴莱林区的黑猩猩们,当大雨降临时,众猩猩们会拖拽着巨大的树枝在地面上翩翩欢跳“雨中舞"。还有,研究人员们发现,黑猩猩群体中富有个性和独特行为的也不少。有的黑猩猩会通过相互摩擦手腕的方式将寄生虫杀死;有的会设法将树上的果实弄下来敲碎再吃;有的黑猩猩还会有意识地从那些死去的同伴的骨头里剔除骨髓来吃,然后再毫无差错的将剩下的遗骨送还给死者的故乡如科特迪瓦的原始森林里去。

这种“叶落归根”的殡葬文化习俗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尚有待于深入观察研究。黑猩猩们的这种富有“情同手足”味的做法,无疑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现象。

将马铃薯洗干净后再吃的猿猴

在科特迪瓦的原始森林地带,那些幼小的黑猩猩总是睁大双眼、一丝不苟地观察和模仿着父母亲的言谈举止。3年之后,小黑猩猩们便会自如地运用学会的“文化交流手段”自谋生路。如在它们的地盘上,用石头敲碎坚果硬皮的“手艺”几乎已成独家专利。做妈妈的雌性虎鲸也会携儿带女在沿海岸水域游弋往来,乐此不疲地训练自己的孩子如何掌握捕食及如何逃难等的本领。

勇于“社会学习和实践”,是动物传承“文化遗产”的第一尝试。科学家们曾在日本宫崎县的幸岛做过实地考察。

1953年,灵长类研究人员们将一只仅有1岁半的雌猴移居到幸岛有一条小河的盛产马铃薯的地方。研究人员给这只雌猴取名“伊姆”。该雌猴在吃马铃薯的时候,能设法将粘在其上的沙土用河水洗掉。其它伙伴随后也模仿伊姆的行为,开始学洗马铃薯了。

3个月后,伊姆做了母亲。与她形影不离的是两只小猿猴。它们开始跟着母亲学习洗马铃薯。很快,幼猴就会跟母猴一样动作十分老到了。但不习惯与雄猴为伍的孩子们却没有从父亲那里学到这门技术,是母亲的言传身教熏陶了它们。

5、6年后,伊姆的进化又有了新的发展。近年来,伊姆竟能用一根细细的树枝,耐心的将散落在海滩上的与沙子混在一起的麦粒分离开来,然后再吃。最近,伊姆还掌握了一套本领就是,先将麦粒和沙子大致分为两大堆,然后再捧着含麦粒多的一堆到海水里淘一下。沙子体重沉,自然会先落下,剩下的就是麦粒。伊姆的任务就是毫不费劲地将漂浮在水面上的麦粒一一打捞上来。它的高智商和高智能,立刻在周围的伙伴间传扬推广开来。目前这套“淘米”技术在猴群中已屡见不鲜了。

在新几内亚一些庭院饲养的家鸡,喜欢在自己的窝巢门口,摆上从一些五光十色的树上落下的果实以及昆虫的羽毛和植物花朵之类的装饰品来美化自己的门面。这恐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仔细观察发现,每只鸡窝门前所装饰的色彩和美化造型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各有千秋。但在同一个乡村或同一片地域内,这种鸡窝装修装饰的风格却是大致雷同的。

在潮湿的地面上铺上一层干燥的树叶来驱潮取暖,仅仅是几内亚原始森林地带的黑猩猩们的独家专利,其他地带尚未发现。而在塞拉利昂森林里的黑猩猩们更为聪明,它们会充分利用那些生长在木棉树枝上带刺的东西,将它们制成带刺的棍子。用它在果林之间尽情挥舞,以便轻松地将那些坚硬的果物刺扎下来,而自己却不会被刺棍伤害丝毫皮毛。这也是塞拉利昂黑猩猩的独家专利。

尊老扶幼是动物世界的传统文明

长年栖息在巴西洋面水域有一群“吉尔瓶鼻海豚”。它们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就学会了尾随渔民的渔网去追捕“漏网之鱼”的本领。只要渔民们收网时它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在网边打转,伺机下口。喜欢巧取豪夺的海豚一般是属于同一“地盘”里的一支同族同类的群体。大家都遵循自己的传统规定,始终保持着整体行为的家族特色。

但在动物世界的文化氛围内,有些文化实际上也看不出有什么大的涵义。栖息在京都岚山地带的日本猿猴,竟然会互相之间抓起小石子扔来扔去、打闹嬉戏。人们早在几十年前就发现了岚山的猴群有这种没有多大文化意思的习俗,但它们却被继承了下来。黑猩猩文化研究专家、英国圣安多尔斯大学的霍威顿博士说,“如果仅从动物世界的观察来看,有些行为还谈不上属于所谓的文化和意识的范畴,许多行为和文化现象看起来只能属于它们的传统习俗。”

“文化”,不可能仅仅是人类世界的独家专利,因为上帝创造世界时亦不可能如此偏心偏爱。能形成“文化”或创造“文化”的原动力,首先要归功于智慧。如果按某些观点来论,伊姆洗马铃薯的行为是否就不应该认为是一种“文化现象”?等等,不一而论。

诚然,动物世界的文化是潜移默化“传承”下来的一种文明本能。这种世代“传承”可以说至关重要。在动物世界里,传承文化基本上都是通过培育子女的方式和过程,由母亲直接传承给孩子们的。为什么动物世界里祖母一代最年长者最受宠?是因为超过生殖年龄的老祖母们养儿育女到自己的彻底解放的坎坷一生,同时也必然导致自己的身心体魄的逐年衰竭。她们的健在,肩负着把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承上启下的重大历史使命。所以,在动物王国里,尊老扶幼的感人故事俯拾即是也就不足为奇了。“祖母最伟大”,也是动物世界的最高精神文明之体现。

[新闻周刊(日)2002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