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复旦大学,卢大儒也是个知晓度很高的人物,当然这与前些年复旦大学生命学院一项引起国内外轰动的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关。1997-98年,复旦大学遗传所薛京伦教授等主持了对遗传性疾病——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这也是当时世界上公开报道的第二例基因治疗临床成功案例。卢大儒当时是该课题组的骨干,参与了该项课题的整个过程。我也是在那时报道这——课题时认识了大儒。那时他只有30岁出头一点,但他的善谈和对生物科技发展的一些超前见解给我留下过较深的印象。时隔差不多5年因启明星专栏约稿,又使我们有机会相聚复旦遗传楼。

尽管卢大儒说今年是他个人学术上的“小年",因为生命学院院长助理和基因治疗课题组负责人这些工作,使他的不少精力牵涉到科研管理上。但我从他的工作业绩材料上看到这几年他作为负责人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就有多个,在国际核心刊物(SCI)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过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几十项奖励,至于他在指导研究生、为本科生授课等方面的业绩更是难计其数。

挑出以上成绩的任一方面都可以做成一篇文章,但随着我与大儒交谈的深入,我觉得他身上更令人尊敬的东西是他在做好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以忘我的热情投身于科学普及的活动中。仅最近3年他在各种场合就做了50多场报告、讲座,主题是生命科学未来的进展及其如何造福人类,听众除了复旦的学生、干部外,还广及社会各个层面。去年上海科技节期间,他还应邀在宝钢、一些中学和科技馆等地作了近20场报告。除此以外,他还应邀到中央电视台作了一次讲座节目,应一些出版社之约撰写了多部科普书稿。

目前社会上单一的人才不少,但既能做科研,又能教书,而且乐于(且善于)为他人作介绍,并又具有相当的科普写作能力的人确实很少,卢大儒是其中的代表,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年轻一代中有这样的科普热心人和行家。

说起这些,卢大儒说这可能与自己从小就喜欢讲,好为人师的性格有关。卢大儒是从江苏泰州中学考入复旦的。在省泰中逗留的4年里,老师们的敬业精神给了他终生的教益。在一篇回忆母校的文章中,他深情回顾了他的高中生物老师对他走上生物学研究之路的引导作用,可以说日后卢大儒对生物学的爱好(高中期间他就获得过国家和省级生命科技发明的发明奖)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卢大儒讲课的名声一经传扬,来请讲的部门就更多了。对这些邀请,只要时间允许,他一般都不予拒绝。大儒的观点是,未来生命科学将越来越与人本身打交道,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开启了未来个性化医疗的时代,而基因治疗、肝细胞研究等将更多地涉及到患者及整个社会的理解、参与,所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的生存质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生命科学研究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除了向学生和社会公众普及生命科学的知识外,作为复旦大学遗传学教授、博导的卢大儒,在培养学生上也是倾注心力最多的一个。在我俩2小时的交谈中,他一再提到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复旦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学生,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应该倾注作为教师的全部心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所谓的创造型人才。为此他除了认真上好本科生、研究生的每节课外,只要学生社团有请讲课,他都有求必应。如去年他与复旦社会学系的谢遐龄教授一起应约与学生讨论对克隆羊的思考,很受欢迎。让大儒感到舒心的——件事是,他曾经培养了二届全国大学生挑战发明杯的最高奖得主,其中今年一个一等奖得主是法律系学生。大儒在这方面的另一项纪录是,他还是现已毕业的4位复旦“著政学者”的指导教师。

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之所以吸引年轻学子,关键是学校拥有一批知名的学者教授为学生授课,解疑释惑。近些年来听说不少大学的教授、博导都不上讲坛了,而主要忙于科研和著书立说以及各种的社会活动等等。如此有人大声呼吁教授不教、博导不导的情形应予纠正。所幸的是,现在不少重点高校已在狠抓名教授上课,从制度上加以落实。据我所知,复旦大学不少系、专业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如复旦生命学院遗传所的赵寿元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多年来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遗传学基础科。赵寿元先生是国内外享有威望的遗传学家,是现任的国际遗传学联合会主席,这样的学者坚持多年为本科生上课,批改作业,他讲的课生动风趣,极受学生好评。同样卢大儒作为后辈教授也承袭了遗传所的优良教风、学风,把为学生服务,上好每一节课,视为自己作为复旦教师的首要职责。卢大儒的观点是,这么一批中国优秀学生选择了复旦,如果我们作为教师不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那将是最大的失责。卢大儒认为,大学最主要是培养人的地方,而不是做研究的工具。我理解大儒此番话的含义是,一些学校往往把本科生、研究生当作科研上的劳动力使用,这种背离大学宗旨的做法最终会损害学校的声誉。

以上我只是录下了卢大儒教授与我交谈中的要点,至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科研上的成就,文中虽未反映,但读者可以从他的一个简历中略见端倪。作为采访者,我想说的是,在我所报道过的“启明星”中,类似卢大儒那样,既在科研上富有创新能力,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恪尽职守,而且对科学普及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多年作出不同凡响业绩的年轻学者实在不多。所以这篇文章既是从一个侧面对——位优秀启明星的介绍,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呼吁,中国科教兴国事业需要更多的像卢大儒这样一心向学、钟情科普的有志者和热心人。

[江世亮采写自2002年12月3日]

附卢大儒简况:

现为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遗传所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包括:遗传病、糖尿病及肿瘤基因治疗;白血病、高血压、糖尿病研究;环境基因组学、乳腺生物反应器等和中华民族遗传结构、起源和进化等研究。

先后参加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青年“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5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基金1项、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1项、优秀科技启明星项目1项等。

计发表或待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并列第一)论文20余篇,撰写综述11篇,国际核心期刊(SCI等)30余篇;主编《医学分子遗传学》专著一本,另参与7本专著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