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我联系王文静博士的主要是他供职的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37岁的王文静是该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并于2007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跟踪)的资助,是从事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领域获得此计划资助的第一人。自2003年初那场令国人难忘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后,CDC成了颇受关注的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专业机构,但是CDC内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对许多人而言依然是个谜,因此对王文静的访问对我来讲也是一项有所期待的任务。
双休日的一天,我来到王文静的办公室,见桌上已经摆着为我准备的很完备的资料,包括个人履历、近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以及获奖情况。在我访问过的启明星中,像王文静博士这样认真对待,并事先做好资料准备得不多。
王是湖南邵东人,高中就读于省重点中学,由于喜欢体育和体育成绩突出,曾被推荐为体育特长生报考体院,后因某种原因未能如愿,而后按其优异的文化成绩进入华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由此踏入公共卫生学领域。在华西医科大学相继完成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业(其间有一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就读),2000年6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在一位师兄的建议下,王文静选择了当时刚改制不久的、国内成立的首家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专业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平台。自那以后的8年来,王文静博士的履历和经历被不断改写、充实,其涉及的研究方向从环境与职业医学到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肿瘤如肺癌、胃癌等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适应于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进行技术储备、技术优化和技术创新,为肿瘤和慢性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王博士引用"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时说:一旦再出现大规模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就能拿出一支掌握先进技术的应急队伍,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突发事件。近年来王博士科研工作的重点集中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如肺癌蛋白质组学研究。
伴随着疾病谱和研究方向的拓展,王文静承担的课题、科研合作及参与的技术评议任务与日俱增。近年来,王文静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973"项目《人类重要传染病病原体耐药机制的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常染色体单倍域研究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完成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GSTµ基因缺失与苯白血病的相关性研究》。目前正主持上海市科委"十一五”重大项目《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及个体化药物治疗研究》,主持并完成市科委重点项目《肺癌分子标志物研究》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陆续发表60多篇论文,获各类奖项6项,包括两项发明专利,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聘为同行评议专家,《中国肿瘤临床》杂志聘为特约编审等。2004年王文静博士赴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英格拉姆癌症中心开展乳腺癌的蛋白质组学博士后研究,并于2006年到康奈尔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在非常看重工作经历及年限的医疗卫生机构,王文静以37岁的年龄被聘为主任医师(教授),足见王的努力和成绩之骄人。但王文静为此的付出也是常人难及的,当年爱好体育、喜好运动的他现在已完全无暇锻炼。王告诉我这几年的双休日差不多都用在了工作上,不是忙着申报各类项目,就是为学生和自己撰写、修改论文或课题报告。王指着自己的头说,读书和刚工作的那些年里,他的头发很浓密,如今脱发很厉害,而王的眼睛里的血丝也让我觉得他一段时间来的睡眠肯定是不足的。
以现在整个中国的科研环境、氛围以及科研人员直接感受到的压力来看,像王文静博士这样的学者们以健康和减少家庭生活为代价去拼搏,是很多年青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精神的体现。现在这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即使如此,笔者还是期待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自己要想明白一个道理,科研人员是科教兴国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健康和良好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经济竞争力,在目前已经十分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应多做舒缓压力的事,而不要再施加人为的压力了!
王文静博士目前的研究项目中社会关注和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数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研究了。王文静到上海工作不久就有心开展非小细胞肺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领导也很支持他。2001年王文静申请并获得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是他博士毕业到上海后获得的第一批基金资助,4万元的经费成了他的科研起家费。以此为基础,2003年他得到了启明星计划的资助,2005年更进一步得到市科委重点项目和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计划的资助。2006年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登山计划,当时医学领域确定了两个主攻肿瘤项目:乳腺癌和肺癌,其中肺癌由市疾控中心与肺科医院负责,前者主要负责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在此期间,王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市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等多项资助。之所以选择肺癌,王文静说,这是因为肺癌既是临床问题,又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间题,目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位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在上海近lO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已增加了6倍,而且患者的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那么,上海市疾控中心是如何来实施肺癌的防控工作的?
王文静这样介绍说,从2001年到2005年由他领衔的肺癌早期生物标志物研究课题组发现3个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为进一步验证其在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和意义,从2006年起,他们在上海的10个城区建立了共计4400人的高危人群研究队列。10个区共有55个街道或社区作为检测点,每个点随机抽取社区居民点,按年龄、性别比例选取200-400人,调查其是否有吸烟史,然后提取血液或尿液等生物样品。其后对标志物中有部分指标超标的调查对象(约为百分之十几)每半年随访一次,随访包括再次提取生物样品、通过谈话了解其生活情况,询问有哪些不适等。
从事调查的科研人员会根据调查者指标的变化对他们提一些建议,同时视吸烟者的吸烟量等,每次还会增加一定的随访量。与此同时,结合市内各医院汇总的肺癌发病登记报告,将其与调查对象对照,确定重点人群。王文静说希望通过5-10年时间,从这几十个点的调查对象建立的随访库中究竟有多少人患了肺癌,来验证他们的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关于这一工作的意义,王文静这样介绍,希望通过血液筛查,即检测血液中的生物标记物来早期发现肺癌,这里所谓的早期发现是指出现肺部阴影或小结节前,此时患者完全没有感觉。如能做到这一点,患者的预后及5年生存率都将显著提高。一旦发现生物标志物异常,就会建议受调查者加强观测,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定期随访,一出现影像学表现(阴影等)即做药物或手术治疗(微创手术),这就是所谓的早期治疗。王文静告诉我,现在肺癌的5年生存率及预后之所以低而差,主要是因为肺癌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是晚期,失去了外科手术和多学科根治的最佳时机。
王文静说,目前他们队列研究覆盖的地区主要针对上海城区,下一步将扩大到全市19个区县,这样的样本量就更有说服力。
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每1000个上海人中有超过3人罹患癌症,而在各类癌症中,肺癌和乳腺癌发病率继续居首位。访问中,王文静博士希望通过这篇报道再次呼吁广大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草。另外对室内污染源也要重视;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据悉,近些年来,每逢全市的肿瘤防悉,近些年来,每逢全市的肿瘤防治宜传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医疗机构的专家都会参与相关的咨询宣讲活动,“如果我们每个健康人都能增强防癌意识,癌症的发病率一定会逐步下降。”王文静博士如是说。
江世亮采写自200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