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联谊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会议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并寄望全体科技启明星
 
 
  2008年4月29日下午,70多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联谊会会员代表聚集上海交大医学院懿德楼报告厅,作为这个拥有1000多位成员的青年科技人员社团组织的代表,他们此次相聚一堂是要表决通过《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章程(修正案)》,投票选举联谊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笔者受邀参会见证了此次青年科技英才们相聚的场景。
 
  是日下午二点半,在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施强华处长主持下,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陆卫代表理事会做工作报告。陆卫是最早加盟启明星队伍的一员,一直在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从事红外物理的实验研究。如同他的个人风格,报告朴实、自然。陆卫说自2003年上一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的4年时间里,启明星成员已从500人扩大为1034人,会员单位也从17个发展到34个。伴随着队伍的扩容,启明星联谊会近年来努力尝试多为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如近年来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的科技世博活动,以健康、信息技术与上海世博等主题作了宣讲;参与了上海东方科技论坛的活动,组织了若干次论坛研讨会,如针对前一阶段雪灾造成的电力供应紧张,联谊会和有关高校、研究所联手组织了电力安全研讨会;在参与科技服务与地区合作方面,联谊会下属的医学分会组织成员多次为社区居民免费义诊,包括到沿海、边缘地区推动上海和这些地区的经济合作;在科学普及方面,通过世界科学杂志《今日启明星》专栏,迄今采访报道了约150位启明星,启明星们亦通过该栏目发表了100多篇科普综述文章。
 
  介绍完基本情况后,陆卫即兴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认为启明星联谊会是一个有助于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平台。当年(90年代初)基于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国内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的现状,作为上海市科技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之一,市科委创造性地发起了这样一个以培养青年科技人员为特色的资助计划,一批35岁以下、资历较浅的青年科技人员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了资助,鼓起了他们科研攻关的信心。
 

1571917187(1)

 

  陆卫说,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情况已发生很大改变,不仅启明星队伍人数已过千,更重要的区别是当时希望以这种形式培养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而如今我们国家已进入全面跃升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原先储备的人才现在要大大发挥作用,这就更需要类似启明星联谊会这样的平台为上海的科技发展提供好的项目,在国家大踏步前进的大好形势下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选举新一届理事会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手中拿到的一份理事候选人名单共有41位,其中大多数都是我曾经采访过的青年科技才俊。他们中既有像田禾、丁奎岭、徐强、刘昌胜、郑柏存、彭颖红、宁光这样一批较早加入启明星团队、在各自领域作出不凡成就的“资深”人士,更多的是像龙亚秋、吴明红、李柏林、孙真荣、万颍、潘卫国、何斌、张清华等一批“新秀”,其实说他们是新秀是不准确的,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是国家级项目的领衔主持者,是启明星中的佼佼者,称其为新秀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是这几年加入启明星团队并获得启明星跟踪计划支持的人士。
 
  选举结果并无悬念,这41位才俊悉数当选。紧接着举行的第四届理事会很快产生了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化学材料学家、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田禾教授当选理事长,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施强华当选常务副理事长,内分泌学家、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等13人当选副理事长(见名单)。新任理事长田禾在会上作了简短发言,他的一句“接过陆卫的枪”的开场戏言使会场气氛变得更轻松,田教授称新一届理事会在大发展的时代一定不辱使命,做好工作,为大家服务好。
 
  这里我要对田禾理事长作几句介绍。田先生是我较早访问过的一位启明星,记得是在1997年夏天的时候访问的,他是华东理工大学一位主要从事精细化工和电化学研究的专家,当时他主持的一个电致发光材料研发项目应用很广,我记得当时他给我留下很深影响的是他不事张扬的性格和他的平稳抑扬顿挫的语调。访问后不久就传来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消息。此次会上再遇田禾,他依旧是那样一种淡然中不失热情的风格,我们相约下次见面时好好叙谈。田禾已是40多岁的人了,科研、教学依旧繁忙,而且可能会更忙,但即使如此,在启明星团队需要的时候,他和各位理事们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承担一份没有报酬、但需更多付出的工作,这种人值得尊敬。
 

1571917242

1571917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