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数学家艾米·诺特(Emmy Noether,1882-1935),1915年她发现了宇宙中对称与守恒的对应关系,成为了物理学领域中最具洞察力的数学家,也是那一代最具创造力的数学家

 

  去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育心理学家斯蒂芬·切奇(Stephen Ceci)和温迪·威廉斯(Wendy Williams)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一篇名为“目前科学界女性比例偏低原因”的论文,在学术圈内引起了一阵轰动。切奇和威廉斯认为,在物理学或其他硬科学领域中,女性所占比例偏低的原因是女性自身不愿意进入这些领域所致。
 

质疑性别差距研究

  当西奥多·希尔(Theodore Hill)和埃里卡·罗杰斯(Erika Rogers)读完这篇论文后,对论文中提及的仅仅是因为女性自身不愿意而导致比例偏低的说法持质疑态度,并表示愿意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层次地探讨。
 
  他们认为,即使接受“妇女优先权”的结论,但最原始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回答。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采取或应该采取些什么措施?大多数女性不愿进入硬科学领域是否缘于自身的局限性(她们或者缺乏这方面的天赋,或者自认为没有天赋),还是因为某些因素使她们对硬科学不感兴趣?包括那些曾进入硬科学领域后又离开的女性,原因又是什么呢?在少进多出的情况下,仅仅以“养儿育女”来回答似乎有些牵强。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呢?
 
  与切奇、威廉斯不同的是,希尔和罗杰斯都是硬科学家。希尔是乔治亚理工学院数学系名誉教授,罗杰斯是加州州立理工大学退休的计算机科学教授。或许是他们的背景,他们认为前人在性别差别研究中存在明显的限制,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体会。
 
  在研究性别差距时,对“顶级研究人员”的定义中,一个重要而具有强迫性的因素被忽视了――尽管承认需要具有敏锐的、高度创造性的思维,但他们还是忽略了性别不同对创造力因素进行的相关分析。忽略创造力因素,就容易低估导致女性天赋受限的生理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导致决策者错失建设性改进的绝佳机会。
 

如何看待创新效率

  希尔和罗杰斯指出,研究性别差距的专家将创造力分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前者目前还未有定论,即没有明显的数据证明男性的创新能力大于女性。但对于后者,希尔和罗杰斯发现,除了文学、表演创作以外,在建筑、音乐、科学以及其他创造性的领域里,男性的效率绝对超过女性。
 
  一个成功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必须两者兼顾。希尔和罗杰斯怀疑,创新效率可能是性别差距研究中的一个需要加强的重要因素。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他俩重新审视了创新效率的研究,并且总结了3条原因。
 
  嬉闹:男性比女性更愿意从事那些好玩的、表面无关创新的职业,但往往能想出具有创意的点子。希尔和罗杰斯引用了诺奖得主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的例子,平时他们将10%的时间用于去玩那些疯狂的事情,尽管这看似根本不会出什么创新的点子,但如果有,那一定会非常了不起的。果然,由于他俩的“玩性”帮他们赢得了201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好奇心: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男性的好奇心理比女性强。对于好奇心,希尔和罗杰斯引用了一位心理学家对此的定义:即个体在追求新奇或挑战的一个适应过程。”这或许能够解释在创造力问题上,性别差距之间存在的原因了。
 
  冒险精神:希尔和罗杰斯并没有列举任何支持男性更愿意冒险、更容易接受失败的研究,但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还记得2005年度诺奖得主罗宾·沃伦(Robin Warren)和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他们为了验证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溃疡的原因,后者喝下了培养皿中的细菌。起初还只是恶心,8天之内犯上了胃炎,最终抗生素将病患治好了。
 

鼓励“创新机会文化”

  对于男性创造力天生大于女性,希尔和罗杰斯进行了慎重的思考。他们指出,性别差异造成的创造力不同,显然有其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并不像我们的遗传编程,是可以改变的。
 
  事实上,希尔和罗杰斯的最大贡献是让人们思考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女性发挥并培养她们创造力的环境。
 
  作为例子,他们引用了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在其网页上所言:“学生以及各个学院(包括工程学院、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科学学院和教育学院),在这里你们可以找到应对世上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除了培养创造力外,各个学院还训练学生们如何面对失败。
 
  希尔和罗杰斯最后结论是,在学习和培养创造力方面仍需投入更多的资源。与此同时,在现有的环境下对于学生或学院来说,鼓励这种“创新机会文化”是非常有效率的,尤其是那些想让更多女性参与硬科学领域的学院。
 
  如果希尔和罗杰斯是对的,如果我们采取了他们的建议,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并追求物理学?
 
 

资料来源 Physics Today

责任编辑 则 鸣

 

?相关链接?

科学界的“阳盛阴衰”

 

科学界的“男多女少”现象似乎由来已久。据研究,女性只占科学家总人数的约27%,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不会超过50%据《科学》杂志不久前刊登的一则研究指出:事实上选择进入科学界后,男女得到晋升提拔的机会是均等的。但目前来说,女性在选择专业时较少偏向于科学事业或是工程学相关专业。

参与该项研究的工作人员在19902009年间,对14所大学的大约2 966名科学家以及工程学院的相关人员的职业生涯进行追踪,起点以这些人的入职时间算起,终点是这些受试人员的离职时间。

结果发现,实际上男性与女性在选择进入科学界后受雇佣以及得到晋升的几率是相近的。在某些特定研究机构中,助理教授大约有64.2%的概率会晋升为副教授。而由助理教授升职为副教授的时间,男女科学家平均工作年限都为11年。

研究同时发现,女科学家一旦受到聘用后,很少有人会自行选择离职。即女科学家进入科学界后,基本不会再跳出这一圈子。而女科学家偏少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女性在未进入大学或是进入大学后便已经选择不从事自己相关科学专业了。

此外,生育问题也是一些女科学家远离科研职业生涯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那些执着追求要在事业上有所贡献的女性才会选择科研生涯的,而这些人往往都会选择少生孩子。一些社会因素也会让女性远离科学界,因为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而女性一旦拥有家庭后,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

该研究还发现,不论男女,数学领域的人才流失率都很高,男性离职平均时间仅为7.3年,女性则只有4.5年。数学领域是唯一一个女科学家离职率高于男科学家的领域。但该现象的原因,研究人员也尚不明了。

资料来源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