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物进程总是曲曲折折。人运有高低,国运有起落,就是一个学科,也有沉浮。化学,就是这样。它经历过欣欣向荣的红火岁月,也面临着被误解、被冷落的落魄命运。

 

 

化学门前冷清清

  现在,化学受着冷落。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朱振和教授在新著《短檠集》中回忆,1948年,他上北京大学的时候,化学系在理科中是个热门的系。我自己是1962年考取复旦大学化学系的。那时化学也是一个热门的专业。那是大饥荒年代,全国的院校大量削减,但是,我们这一届的化学系,还是有5个班。而且,培养核物理核化学人才的物理二系学生与我们一起上了三年化学基础课,物理二系可以说是半个化学系。可见,当时化学是多么红火,对青年人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但是,月换星移,盛极而衰,化学渐渐被边缘、被冷落。到了90年代,报考化学专业的人渐渐少了。朱振和教授提到,某大学化学系系主任感叹说,该年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化学系的只有1人,其余的学生是从别的专业或别的学校“调剂”过来的。以前常说,失势的人家门可罗雀,今天,化学系门前的萧条和冷落,也是门可罗雀了。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这年3月,文汇报发表《化学怎么为自己重塑公众形象》的文章,可见化学的境况有多糟糕了。
 
  这种化学的低潮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它是世界性的。近一些年,英文中竟多了一个新词“Chemo-phobia”,意为“化学恐惧症”。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化学很可怕,人们害怕它,远离它,憎恨它,化学品简直成了“毒药”的同义词。不过,相比较之下,中国化学的境遇特别冷落,几乎与哲学的命运同样可怜了。
 

化学冷落后果多

  这种状况,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第一,会影响化学人才的培养。报考化学专业的人那么少,特别是第一志愿报考的人那么少,说明青年学生中,对它有兴趣的人、真正热爱化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少有人喜欢化学,即使是被“调剂”去读了化学,也只是把它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这既减少了化学人才的数量,也影响了化学人才的质量。化学人才的溃乏,使化学发展的前景令人忧虑。
 
  第二,化学是许多学科发展的基础。化学发展的滞后,进而会影响到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会影响到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医药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进一步会影响到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日用化学品等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化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化学的的冷落势必会影响科学的发展,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化学缘何受冷落?

  当年,化学红红火火,今天,化学冷冷清清。化学,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冷落的地步呢?
 
  第一,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显示化学物质的另一面。俗话说,一个铜板有两面。科学是把双刃剑,化学和化学物质同样是如此,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和产生着负面的作用。纸张给人类文明创造了条件,但是,造纸却会产生污染;化学染料的研究为人类的衣物增添了鲜艳的色彩,但是,它又污染着环境;农药和化肥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但是,又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影响着生物的自然群落,等等等等。化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存在着损害环境的另一面。化学在为人类提供各种新的药品、食品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人体健康的可能。而这消极的一面日益显示出来,人们对化学的态度也就逐渐由追捧转向疏远,转向冷落。
 
  第二,中国化学的冷落现象,还有民族思维方式方面的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较强的非理性成份,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我们喜欢它的时候,只看到它好的、有用的一面;我们不喜欢它的时候,只看到它的不好的一面,有害的一面。如果我们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它,就能比较理性的认识它。
 
  许多化学物质,有的有毒性,有的易燃烧,有的易爆炸。但是,对人类有用的化学物质,更加多得不计其数。你不能因为有的化学物质有坏的脾气,就否定化学,否定所有的化学物质;即使是那些易燃易爆容易造成危害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是有害的,在另一种条件下,它又是有益的。甲醛,如果任意排放,那是污染物,但是,它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青霉素,在个别的人身上会发生过敏,但是,它是重要的抗生素。如果没有它的发现,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细菌感染命丧黄泉。如果没有它和别的抗生素,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二十多年。
 
  更何况,有些暂时没有用、或者暂时有害的物质,随着化学的发展,它们可能会变得非常有用。在化学发展的早期,人们认为铂是没有用的金属,人们把成吨成吨的铂倾倒在海洋里,一点也不感到可惜。如今人们知道,它是优良的催化剂。在石油化学发展的初期,石油分馏后得到的汽油是废品,它被倾倒在河里,污染环境,引起大火,但后来它成为汽车的重要燃料。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化学,它是美丽的超女。但是,今天不少人用片面的眼光看待化学,它成为了剩女了。
 
  第三,化学的被冷落,与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的不道德行为有密切关系。他们沾污了化学的形象,败坏了化学的名声。化学,本来是为人类造福的工具。但是,有些人却不管社会后果,将它作为谋利的工具。他们用三聚腈胺加入渗水牛奶,制造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假象;他们在猪饲料中加上瘦肉精,以提高瘦肉的比例,获取利益;他们用敌敌畏涂抹火腿,以节约防蝇的成本……
 
  凡此种种,极大地恶化了化学的形象。但是,所有这些勾当,仔细分析下来,危害人群的,不是化学,而是那些滥用化学物质的奸商和犯罪者。化学只是遭到绑架或强暴的良家女子。化学自己也是受害者,至少是无辜者。罪犯拿刀伤人,责任在罪犯不在刀具。爱屋及乌没有必要,恨屋及乌也没有理由。
 

还化学应有地位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诺贝尔三门自然科学奖项中的一项(其余两项是物理学奖和医学或生理学奖)。它与物理学不同,它是在原子和原子基团水平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研究具有某种性能的新的物质。在科学研究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应该有着自己的地位。
 
  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废物为宝物。当年,英国青年道金用煤焦油制造药品失败了,留下了粘粘的废渣,在用水冲洗残渣时,却发现了美丽的紫色,并且能使棉布、丝巾染色,由此发现了第一个人工染料。化学家们从矿石、废渣、烟灰、海藻中,通过化学手段,获得了很多珍贵的物品。
 
  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化学。我们的生活用品,陶瓷、塑料、化纤、纸张、金属、酒醋、衣物,等等,都是化学研究的成果。据化学家估计,近百年中,科学家合成和分离的化合物,有2 000万种以上,它们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化学,还是一门推动相邻学科进步的基础科学。这是由它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它是研究组成物质的原子和原子基团的结构、关系、性能的科学。它是材料科学的母土、营养科学的基础。新材料的研制,如超硬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的研制,都离不开化学。离开了化学,就不会有合成橡胶,不会有合成纤维。如果没有化学,新药的研制就失去了基础。
 
  化学,如此有用、如此重要、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在科学百花园中,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那么,怎么恢复化学的科学地位呢?
 
  第一,哲学工作者有自己的责任。要提高民族的哲学素养,学会科学地、理性地看待事物,看待化学现象。掌握了辩证法,就会避免形而上学地看待化学,就会把滥用化学物质危害人民群众的结果与化学自身区分开来,把化学的负面作用和化学的不合理应用区分开来。
 
  第二,科普工作者也有自己的责任。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现在,医学、健康、天文、生物,乃至军事科普都比较发达,唯独化学科普少有人问津。化学的科普书籍少,影视作品也很少。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他因在化学和稀土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化学很少在媒体上“露面”表示忧虑,认为“这不是小事”。恢复化学的美好形象,需要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工作。
 
  第三,化学研究工作者、化学教育工作者们也有不可推辞的责任。化学家们应该将他们对化学的感情和研究的甘苦写下来,化学老师们不仅要传播科学的化学知识,而且要传播科学的化学理念,要培育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化学的意义和作用,并以生动的化学故事、神奇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我们在重视化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化学发展史、化学发现和化学实验,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喜欢化学、重视化学。
 
  化学,曾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改变了人类的世界图景和认识方法。
 
  化学应该恢复它应有的地位,化学冷落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关链接?

 

近些年来,化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每况愈下,在英文中又多了一个新词“Chemophobia”,意为“化学恐惧症”,原因之一是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化学物质的另一面。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塑化剂……这些貌似离我们很远的化学名词却在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国人通过食品进行化学扫盲”虽是一句戏言,却也道出了其中的尴尬和无奈,以至于很多公众谈“化”色变。

以下是近年来发生的部分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引发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

三聚氰胺毒奶粉  2008911日,一条名为《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新闻,使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开始浮出水面。2008912日,卫生部通报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的初步认定。三聚氰胺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

含“瘦肉精”的猪肉  201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双汇肉制品含有“瘦肉精”,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随即印发《“瘦肉精”专项整治方案》。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问题银鱼”  20114月,青岛市城阳质监局接到市民举报,在一间民房内查获大量浸泡福尔马林的“问题银鱼”。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正常人体接触,轻则皮肤过敏、眼睛刺痛,重则致癌,甚至致命。另外,福尔马林会造成细胞变性,可能引起生物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