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见邓安梅,和她一聊,我惊讶于这位女性的个性如此率直,面对我这个初见面者,她会不藏不掖,把她想说的话全都抖出来。当我知道她乃是四川泸州人时,我马上感觉没错,她应该就是四川人,而决不会是中国南方什么地方的人。
 
  邓安梅现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血库负责人,几个月前她申报的“β-arrestin 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调控机制”课题得到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的资助,也因为这一缘故,笔者有幸结识这位不一般的“四川辣妹”。缘何说她不一般,且容我一一道来。
 

全军第一位临床检验诊断专业博士

  邓安梅的父母都是工人,但凭着自己学习成绩的优异,也因为对军人的崇拜,她以当年全校最高分考进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尽管她对自己进的专业医学检验系并不乐意,她想进的是医疗系,然而她坚信“天道酬勤”、“行行出状元”。
 
  1992年邓安梅考取位于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生,师从于全国著名临床免疫学家孔宪涛教授,5年的研究生生涯不仅成就了全军第一位临床检验诊断博士,而且也使邓安梅对检验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更多的理解,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到了博士毕业的时候才真正理解、喜欢上了医学检验专业。”
 
  刚读研究生不久,小邓就参与了她所在科的科主任仲人前教授的启明星课题:“自身抗原La和Ro重组表达和优势表位分析”,这个方向也成了她的博士论文的题目。读研究生的这5年,小邓付出甚多,她先后参与了十多个课题,其中有两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作为主要参加者发表论文几十篇。
 
  尽管当时还没有SCI崇拜,也没有具体的指标,而且这些论文基本上是在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但是这么多的论文产出,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的锻炼来说其意义不难想见。也就是凭着这些实在的东西,99年博士毕业后,邓安梅得以留校。
 

受益匪浅的两段博士后经历

  博士毕业后的第二年,邓安梅收到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通知,对方看中她的是文章多,参与过很多科研项目,并且已有在一家医院血库负责工作的经历。因“911”事件,邓安梅是2002年3月才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一开始做自身免疫,后来换了一个实验室做抗感染方面的研究,邓安梅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院长基金的资助,论文发表在J.Immunology上。
 
  在重庆三军大度过的大学时代,邓安梅没有考虑过出国深造的事。之后忙于本专业的科学研究,也没有在英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出国时没有任何亲戚朋友或学长的指点,为什么她就敢迈出这一大步?用她自己的话说,“或许就是因为我是四川人,我具有四川人性格里那种勇敢的基因,敢往前冲。”
 
  靠着这种敢于往前冲的性格,邓安梅在斯坦福大学做了2年的博士后研究,见了世面,学到了很多世界一流实验室科研作风。特别令邓安梅印象深刻的是,斯坦福大学底蕴深厚,这里的学生和来此进修的学者许多人都具有生物、化学、数学等学科的背景,与这些人交流对她帮助很大。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邓安梅学到了很多东西,掌握了当今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很多实验技术和方法,受益非浅。
 
  斯坦福各类研讨会讲座(seminar)很多,每个系都有这种讲座,而且非常开放,正是这种长期形成的知识交叉传统,使得斯坦福成为世界知识产出中心之一。另外对邓安梅个人来说,斯坦福令她难忘的是正是在那里,她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做到这一点的邓安梅让人觉得羡慕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敢”。生下儿子后仅几个月,邓安梅就和丈夫一起回到上海长征医院。
 

邓安梅与儿子在博鳌亚洲论坛留影

 

  邓安梅的第二段博士后经历是在裴钢院士的实验室,那是她回国后的第二年。她把孩子寄放在四川老家,自己开始事业上的再次攀登,希望在祖国的土地上能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来。
 
  于是,她来到裴钢院士的实验室进行第二次博士后研究。当时裴钢和他的课题组对一种名为β-arrestin 1的休止蛋白信号分子已关注了一段时间,这种蛋白分子在神经系统等多种人体系统的细胞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的机制尚待揭示。
 
  而邓安梅当时也从文献上看到了对这种分子的描述,她正在思考如何把这种分子与医院里一种不断增加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病结合起来,以期为治疗这种难治之症寻找方向。裴钢在了解了她的想法后,就让他的一个博士正在做的一个课题和邓安梅希望引入自身免疫概念的想法合起来做。
 
  虽然由于一些具体的操作上的原因,最终他们的合作没能在论文上体现出来,但是有缘亲眼目睹裴钢治学、指导学生、科研管理上的作为,邓安梅对裴钢非常佩服:“我在这两年里,看到裴老师是怎么管学生的,怎么做科研的,真是很佩服!
 
  正是在他的严格带教下,他的学生才能发好文章。记得有一次,他们课题组有一篇重要文章在Cell上发表,在课题组的庆祝会上,一位通讯作者说这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时,我看到有人都忍不住流泪了。正是从这些方面我真正了解到了严师出高徒的含义”。
 

启明星计划及下一步的方向

  在裴钢实验室的两年经历,邓安梅觉得学到的不仅是具体的技术,更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一位科技帅才的非常清晰而缜密的科研思路,邓安梅说她有一种脑子开窍的感觉。而在β-arrestin 1方面的探索促成了她此次的启明星跟踪计划课题。
 
  说起启明星计划对自己的培养,邓安梅说她回国后拿到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启明星,所以至今对启明星计划一直心存感激,“这几年启明星计划让我组织起了团队,我从头培养年轻人,慢慢学会做管理”。
 
  从1999年在二军大博士毕业到2004年得到首个启明星计划再到2008年获启明星跟踪计划资助,这近十年时间,邓安梅从一个研究生成长为一家大医院的实验室负责人。她和她的同事们合作,先后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她以第一申请人获得14项基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担任国家“863”计划项目副课题组长、“973”课题技术骨干,还承担了多项科室重点建设课题。参编著作7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申请专利2项。说起这些,邓安梅说她非常感激长征医院对她的培养。
 
  由于工作需要,邓安梅即将调任二军大长海医院,尽管到了新地方一切要从头开始,但是天性快乐的邓安梅说她并不担心,因为心里是有底的。这底气来自这些年来的积累,来自斯坦福大学和裴钢实验室的训练及经历,但邓安梅觉得本质上自己确实喜欢做实验,而且比较认真,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另外据我观察,有丈夫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这对一个年轻母亲来说可以是最大的快乐源泉,邓安梅说起儿子来的快慰令人非常羡慕!“我们今年就可能会有5篇不错的文章问世。”
 
  让我们记住邓安梅,为她和她的同事们祝福!
 

江世亮采写自2009年3月1日